§尊重孩子隱私,釋放自由空間(1 / 1)

每個人都有不願意被別人知道的秘密,這就是隱私。孩子也一樣,也會有很多他們認為是秘密的東西。出於本能,他們習慣把這些秘密放在不被人注意的角落,而不願意拿出來和別人分享。不少父母都有這樣的感慨:“孩子越大越琢磨不透了。小時候什麼事情都和家裏人說,如今大了,什麼事情也不愛和家裏人講了,做父母的很難看透他們的心思。”

藏匿隱私,其實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一種正常的心理特征,它體現了一種獨立意識和自尊意識。宣告他(她)已成長為一個擁有個人行為秘密的成人,不再像童年時期那樣,心裏有什麼話都願意向父母“敞開心扉”。這個“隱秘世界”,是孩子自由個性的集中體現,包括父母在內的其他人,都不可隨意進入自己內心世界的“警戒線”。所以,孩子會采取很多措施保護自己的內心世界、保護自己的個人隱私等行為。

然而,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將孩子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認為自己把孩子從小養大,就有權利支配和幹涉孩子的一切。一旦他們發現孩子有了秘密以後,就會覺得自己有必要管管,於是千方百計地翻看孩子的書信和日記,甚至把其中的內容,當作孩子“錯誤行為”的證據,用來指責孩子、教育孩子。父母的這種做法,會嚴重地挫傷孩子的自尊心,讓孩子感到難堪,覺得自己的隱私被侵犯了,從而對父母產生一種不信任感。

尊重孩子的隱私,就要給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有一次,在一個學生論壇裏,看到一個名為《媽媽別再當我是孩子》的帖子,帖子中,孩子很誠懇地跟媽媽說:“媽媽,其實我是愛您的。我需要您的關懷,可是不需要您依舊當我是孩子,處處幹涉我的生活。我希望有自己的空間。我希望您能支持我的決定。而不是處處打擊我,幹涉我。”

幹涉孩子的個人空間,限製孩子的自由,表麵上看,似乎能起到監管的目的,但是實際上往往收效甚微。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個人空間對於他們而言,越來越重要,也越來越需要了。

佳明已經是高中二年級的學生了,可是,從小學開始,他學習、睡覺都在客廳裏,他感覺自己隨時隨地,都有爸爸媽媽盯著,非常不舒服,多次要求搬到相對封閉的小臥室去住。

可是媽媽就是不同意,說:“在我們眼皮底下還不好好學習呢,給你單人一屋沒人看著,更貪玩了。”

“您怎麼就知道我不能好好學習呢?”佳明反駁媽媽的觀點。

“你說,哪天我們在看電視時,你的眼睛不往電視上瞟,如果沒有人盯著,你能管得住自己?”媽媽的理由似乎充分。

“我都這麼大了,還沒有自己的房間,真不可思議。我們班同學就沒有人住在客廳裏!”

“別人怎麼做我不管,我就是要看著你好好學習。”媽媽不肯讓步。

沒有辦法,兒子不再爭吵了,他想著,如果等我有了孩子,一定不會把他看得這麼緊。

每個孩子都希望有一個自己的空間,而我們卻習慣了像警察看犯人一樣的關心方式,整天盯著孩子的行為,隻要出現小小的差錯,便對他進行說教。而這些,不僅使孩子從心裏反感,他的自信心同時也會受到了很大的打擊。在他的內心世界裏,很多事情要經曆過才知道對與錯,才知道如何做才能更好,而我們總是以自己多年的所謂經驗,遏製了孩子許多的行動,讓孩子失去了在場時並發現這些事情對錯的機會。

很多時候,大人們關心的是將來,而孩子們永遠隻關心現在。他們的生活應該是自由自在的,有時他們看著風中搖曳的樹枝,眼裏會發出興奮的光芒,好像發現了一個新世界,而作為大人的我們,卻總是以認真學習、不能浪費大好光陰為理由,迫使孩子把目光轉向早已看厭的書本;有時他們會問一些他們很奇怪的話題,而作為大人的我們,卻總是以太幼稚為名,隨意堵塞住萌芽的創造;更為殘忍的是,當孩子怯怯地告訴我們,他們想去一個非常向往的地方,我們又以工作忙為理由推托掉,既而又趴在電腦上聊天或不知疲倦地進出於無數的時裝屋……

我們需要自己的空間,孩子又何嚐不是呢?沒有空間,也就沒有了體驗,沒有了創造,不要以為給孩子空間會使孩子養成不良習慣,會以自我為中心,會不了解他們的成長情況,大可不必有這種“杞人憂天”的想法,因為給孩子自由的空間,他會成長得更快樂,更迅速,更優秀。“解放兒童的空間,解放兒童的雙手,解放兒童的時間,解放兒童的嘴。”如果我們做父母的把給予孩子自由的時間,看作是對孩子的施舍,那便是對孩子心靈的摧殘。因為,從小在壓抑和施舍中長大的孩子,失去的不僅僅是自由,還有人的尊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