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五回 搜地窖李氏盡節 升大堂懷義拷供(3 / 3)

到了轅門,先傳巡捕,將王毓書帶來,向他說道:\"汝先前控告之人,本院已經帶來了,依例嚴辦便了。但是汝媳婦節烈可嘉,自裁而死,汝且趕速回去,自行收殮,明日午堂前來聽審。\"王毓書聽了此言,不禁放聲大哭道:\"可憐我媳婦,硬為這奸僧逼死!若非青天追究,水落石出,豈不冤沉海底!\"當時叩頭不止,起身退出。此時王家莊早已得信,毓書的兒子已在轅門等候,父子抱頭大哭。當時回家,備了棺木,連夜又來轅請起標封。次日一早,大殯已畢,抬回莊上不表。

且說狄公將武三思留在衙門,當時命人擺了酒飯,與武三思吃畢,然後說道:\"下官即將懷義帶回,又是彰明實據之事,非得先審一堂,問實口供,明日奏明聖上不可。\"武三思此時恨不能立刻出街,好急往宮中送信,無奈被他困住,不得脫身,心下甚覺著急。現又見他要審,格外著忙道:\"大人雖是為民伸冤,可知他乃是禦賜的住持,若過於認真,恐聖上麵上,稍有關得。還望大人三思。\"狄公道:\"有聖明之君,始有剛正之臣,下官今日追究此事,正欲為國家驅除奸惡。貴皇親所言,也隻看了一麵。\"當時命人在大堂伺候。頃刻間書差皂役,排列兩班。狄公猶恐懷義刁猾,當時又將萬歲牌位供在大堂,然後升堂公座,傳命將淨慧帶來。兩邊威武一聲,早將淨慧帶至堂上。狄公問道:\"汝且將懷義的事,悉數供來,好在這堂上對證。\"淨慧道:\"僧人本在這寺內住持,自從看這山門,凡裏麵的細情,雖不知悉,至他奸淫婦女,卻日有所聞。久已思想前來控告,總因他勢力浩大,若是不準,反送了自己的性命。現在大人既究出這根底,其餘之事,已自包羅在內。惟山門前這兩口屍骸,沒有事主,求大人將懷義帶來,交出人頭,好收殮掩埋。如此慘暴寺前,實於佛地有礙。\"狄公聽罷,明知他隱藏武後的事件,不敢直說,當時也不過問,但提出懷義對質。巡捕答應一聲,將奸僧帶到。狄公喝道:\"汝這禿廝,膽敢在寺內立而不跪,若非本院尋出這暗室,隨後更是目無王法了。現在當今牌位供奉於此,汝且跪下,從實供來。究竟那兩顆首級,藏置何處?\"懷義道:\"這事僧人實不知情,總求大人開恩,追問淨慧。昨夜是他開門小解,叫喊起來方才知道,當時便沒有人頭了。這是他親口所說。\"淨慧道:\"昨夜是你們哄鬧出來,我方才開門出去,彼時你等眾人,怎麼說殺人了,人頭滾到地窖去了,安知你們已將人殺過,故意哄鬧出來,不然為何說有人頭呢?\"狄公聽罷,將驚堂一拍,喝道:\"你這禿囚,至此還敢抵賴!可知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何況汝是個僧人,難道本院不能用刑審問?左右,先將他重打六十,然後再問他口供。\"

你道狄公是命馬榮將王道婆殺死,除了興隆庵之患,為何反有意在懷義身上拷問,豈不是狄公冤人麼?殊不知狄公除惡,正是務盡的意思,若不將道婆殺死,雖然搜尋出這事,王道婆定要出入宮闈,隨通消息,將懷義救了出去。而且興隆庵又是武則天出家之所,若再如白馬寺這樣嚴辦,於武後麵上,萬下不去,因此暗中除了此惡,隨後再辦那三四十房的尼姑。現令懷義招供,也是恐武後赦罪,故意將此事推到他身上,好令武後轉不過口來。有這件道理,所以命人拷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