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麵做大了要注意些什麼(1 / 2)

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將事業做大,畢竟人之所以苦心謀勢,心中少不了有或多或少的功利之心。你有功利之心,別人也有。你的事業之所以能輝煌,少不了其他人的鼎力相助。因此,在你功成名就之時,絕不可怠慢了幫助過或正在幫助你的人。有力大家出,有利你獨享,其結果是不消多久你就會步入眾叛親離的境地,最後獨吞苦果。

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強人,他的權謀功夫可謂一流,麾下人才濟濟,托起了他這隻大船。曾國藩利用幕府訓練與培養出大批人才,並委以重任,保舉高官,以至“薦賢滿天下”。這樣,保舉也就成為曾國藩吸引人才、鼓舞士氣的主要手段。

曾國藩從軍之初,對這一點體會並不深刻,“不妄保舉,不亂用錢,是以人心不附。”如鹹豐四年(1854年),曾國藩帶兵攻下武漢,“僅保三百人”,受獎人數僅占百分之三。鹹豐五六兩年保奉三案,合計僅數百人。而胡林翼攻占武漢一次即保奏“三千多人”,受獎人數競達到百分之二三十。消息傳開,不少人認為謀求官職,出現了投曾不如投胡的現象,曾國藩挽留不住的人才紛紛投奔到胡林翼門下。開始,曾國藩還以為自己的德不足以服眾,後來漸漸發覺主要是保舉太少,使人感到升遷無望所致。回顧往事,亦甚感對不住李元度、甘晉等同自己患難與共的屬僚,他們長期沉於下位,實與自己保舉不力有關。對此,好友劉蓉多次向曾國藩進言,並舉楚漢之爭為例,曾國藩對此有所觸動。後來,趙烈文又上書懇切進言,曾國藩隨即改弦更張。

趙烈文說:“閣下愛賢好士,天下所共知。遠者可無論,僅左右人士屈指可數者,是士負閣下邪?還是閣下以為無益而棄之也?我以為知之不難,而忘之實難。泰山之高以其不棄糞壤,滄海之大以其不拒濁流。天下分崩,人誌日囂,凡其器能略過儔輩,成思奮自樹立,四顧以求因依,真偽雖不一端,未嚐無也。苟非賢傑以天下為己任,流俗之情大抵求利耳。使誠無求,將銷聲匿跡於南山之南,北山之北,又肯來為吾用邪!是以明君給人之欲,不失其意;責人之力,不求其情,故人人自以為得君,頂踵思效,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所以能收效也。”

趙烈文的話講得人情入理,尤其是“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令曾國藩為之動容,於是,“揣摩風會,一變前誌”,從鹹豐十一年(1861年)起開始效法胡林翼,大保幕僚,不再拘於舊例。

幕僚追隨幕主,出謀劃策,出生入死,曾國藩自然酬以實惠,這也是趙烈文所說的“合眾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的意思。但曾國藩奏保幕僚是有條件的,那就是要確實為他幹事,不怕艱難,不講條件,否則,他是不肯保舉的。

曾國藩一生薦舉人才甚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屬於他的幕僚。現已查明的曾國藩幕僚400餘人,其中絕大多數人受過他的保舉。可以說,凡為其幕僚者幾乎人人都有頂戴,即使不是待補的實缺,也有候補、候選、記名之類的名堂,無此資格者反倒為數極少,成為鳳毛麟角。而獲得實任者,更是直接間接地借助於曾國藩的薦舉之力,幕僚中26名督撫、堂官,50名三品以上大員,以及難以計數的道、府、州、縣官員,多受過曾國藩的保舉,有的甚至一保再保,不隻一次。

自己獲利,也要讓別人得益——這是謀勢高手必須遵守的鐵則。否則,就隻能成就一時,不能成就一世。

如果多看幾本曆史書,便能知道美國南北戰爭中的名將李將軍,是一位極具影響力的領袖人物。因為有他,美國南方聯邦才能在資源、人力、軍隊裝備都不如北方的情況下,苦撐了四年,為南方聯邦贏得周旋、壯大的時間與空間。李將軍的影響力,除了以軍事上的專業及戰略上的天才,贏得部屬的信賴與折服外,深具獨特的個人魅力,更是讓部屬願意在疆場上拋頭顱、灑熱血的重要原因。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