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二 張耳陳餘傳第二(3 / 3)

陳餘打敗張耳,占領趙國領地,從代國迎回趙王,又重新恢複趙歇的王位。趙王歇對陳餘感激涕零,立陳餘為代王。陳餘考慮到趙王歇的力量弱小,加之趙國初定,於是便留在趙國輔佐趙王歇,而派出夏說以相國身份駐守在代國。

漢紀元二年(公元前205年),劉邦率領漢軍東出函穀關進攻楚國,派人通知趙國,要趙國出兵。陳餘說:“漢軍隻有殺了張耳,我才會出兵。”劉邦於是派人找了一位貌似張耳的人,殺了此人,將人頭送給陳餘,陳餘這才派出軍隊助漢。漢軍在彭城以西遭受挫敗,陳餘也聽說張耳並沒有死,隨即叛漢。劉邦派張耳與韓信率領漢軍在井陘隘口打敗趙軍,在泜水河邊斬殺陳餘,乘勝在襄國縣追殺趙王歇。

漢紀元四年(公元前203年)夏天,劉邦立張耳為趙王。漢紀元五年(公元前202年)秋天,張耳去世,諡號為景王。張耳的兒子張敖繼承王位,張敖娶高祖劉邦的長女魯元公主為王後。

漢紀元七年(公元前200年),高祖劉邦從平城返回,途中經過趙國,趙王張敖在劉邦身邊早晚伺候,態度謙恭,極盡做女婿的禮節。劉邦卻叉開雙腿坐著,張嘴便罵,對張敖極其粗暴。趙國相貫高、趙午等大臣,都是六十多歲的老人,是張耳過去的門客,看到此情景大怒,他們說:“我們趙王真是懦弱無能!”他們鼓動張敖,說:“天下豪傑並起,能者為王,今天大王對皇帝如此謙恭,皇帝卻待大王如此無禮,我們請求大王允許我們殺了劉邦。”張敖咬破手指說:“您們怎麼能說出這樣悖逆的話!先王失去國家,因為高皇帝才得以重新複國,高皇帝的恩德傳予子孫,我們現在得到的一絲一毫都是高皇帝給的。請君再也不要講這樣悖逆的話。”貫高等十餘人在一起商議道:“是我們的錯。大王是位忠厚人,不肯做背恩負義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忍受屈辱,今天皇帝汙辱我們的大王,我們才想殺他,怎麼能連累大王?事情辦成,為大王出一口氣,事情失敗,我們自己承擔責任。”

漢紀元八年(公元前199年),高皇帝劉邦從東垣縣經過,來到趙國。貫高等人安排刺客躲藏在柏人縣的牆內,準備在驛站外邊攔截高祖,伺機殺害。高祖劉邦原準備在此留宿,突然心動,問隨行人員:“這個縣叫什麼名字?”回答是“柏人”。“柏人,迫於人!”高祖念著縣的名字,沒有留宿。

漢紀元九年(公元前198年),貫高的仇家知道了這次謀殺陰謀,到官府告發。高祖於是逮捕趙王和參與謀反的人。趙午等十幾人當時就要自剄,貫高生氣地罵他們:“誰讓你們這樣做?這件事情與大王無關,現在大王也被逮捕;你們死了,誰來替大王洗刷清白?”於是他們與趙王一起坐著檻車到長安去。貫高在監獄裏招供說:“謀殺是我們私下裏商量的,趙王真的不知道。”獄吏用鞭子抽打了他們數千下,用燒紅的烙鐵折磨他們,人人體無完膚,但是始終不改口供。呂後數次提醒高祖:張敖是魯元公主的丈夫,不會做這種事情。高祖大怒,罵道:“張敖如果獲得天下,還會少了像你女兒這樣的女人嗎!”廷尉把貫高等人的供詞向高祖奏報,高祖歎息道:“都是壯士啊!誰與他們熟悉,私下裏問一問。”中大夫泄公說:“臣平素了解此人,貫高是趙國有名的重信義、守承諾的賢士。”高祖派泄公持苻節,在貫高躺著的竹床前審問。貫高躺在竹床上,仰視著故友泄公,二人相互問候,談笑如平生。在言談中,泄公問張王是否真地參與了謀殺高祖的陰謀。貫高說:“人誰不愛自己的父母妻子?今天我的三族都要因為謀反罪而被處死,我還會為張王袒護嗎!隻是張王真的沒有參與,確實是我們幾人合謀的。”於是將事情的前後經過從頭至尾講了一遍,強調趙王真地不知道他們的行動。泄公將談話內容奏報高祖,高祖此後赦免了趙王張敖。

高祖欣賞貫高等人敢於承擔責任,讓泄公傳達赦免貫高的詔令,告訴貫高,說:“張王已經被釋放,高祖讚賞你的品德,因此赦免你的罪行。”貫高說:“我之所以不死,就是為了還張王一個清白。今天大王已經被赦免,我的責任也盡到了。人臣有弑君之罪,還有什麼臉麵再去侍奉皇帝!”於是割斷喉嚨而死。

張敖被釋放,仍然像此前一樣善待魯元公主,張敖重新被封為宣平侯。從這件事上,高祖很欣賞張王手下的這些臣僚,把他們任命為諸侯國的國相、郡太守(詳情記載在《田叔傳》中)。等到孝惠帝、高後、文帝、景帝時期,張敖這些臣僚的子孫都做到了二千石官員。

後來,在惠帝朝,齊悼惠王劉肥獻出一部分封國——城陽郡,作為魯元公主的食邑,尊魯元公主為齊國太後。高後執政元年(公元前187年),魯元太後去世。高後六年(公元前182年),宣平侯張敖去世。呂太後立張敖的兒子張偃為魯王,這是因為張偃的母親是魯元太後。太後可憐張偃年少孤弱,此後還封了張敖前妻的兩個兒子:張壽為樂昌侯,張侈為信都侯。高後駕崩,大臣們誅殺呂氏家族,廢黜魯王張偃和這二位列侯,孝文帝繼位,重新封原魯王張偃為南宮侯。張偃去世後,兒子張生繼位。在武帝朝,張生有罪被廢除爵位,撤銷封國。武帝元光年間(公元前134-前129年),重新封張偃的孫子張廣國為睢陵侯。張廣國去世後,兒子張昌繼承爵位。武帝太初年間(公元前104-前101年),張昌因為犯大不敬罪,被撤銷封國。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王莽提出要繼絕世,重新封了張敖的玄孫張慶忌為宣平侯,食邑一千戶。

讚辭如下:張耳、陳餘,是當時公認的賢者,他們交往的賓客、仆役,都是當時天下的俊傑,這些俊傑後來在郡、諸侯國,都做到了卿相。在當初,張耳、陳餘還是布衣時,二人相交,能夠以死相托,從未彷徨猶豫過!等到二人據國爭權,爭得你死我活,是否想到過當年盟誓時的真誠。這以後的反目成仇,怎麼會來得如此迅疾!勢利之交,古人羞之,須以此為戒。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