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走向快樂與成功(1 / 3)

一、擁有快樂的秘訣

人生本是該快樂的。快樂,本是很平常的事,不需要去努力追求的。

莊子在濠上觀魚,歎息道:“魚兒真快樂啊!”魚兒沒有一分錢,沒有社會地位,沒有名氣,沒有任何技能,也沒有任何奢侈品,看不到電視,坐不上汽車,也沒出過國,身上一件衣服都沒有……可是它們快樂。

明代作家金聖歎曾寫過三十三則有關人生“不亦快哉”的樂事,其中沒有幾件事是需要多少條件才能做到的事,比如暑天切開一個大西瓜之類,就可以為你帶來很大快樂。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說:湖上的清風和山間的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還不花錢),就可以給我們極大快樂。

請各位試回憶一下你一生中快樂的時刻,你會發現那也都是一些很容易得到的時刻。

快樂這麼容易,為什麼擁有快樂的人卻這麼少呢?

因為人們都以為擁有快樂需要很多條件,需要金錢、地位等許多難以實現的條件,以為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代價,才能換來少許快樂。

其實,擁有快樂不需要什麼條件,隻需要你有一顆要快樂的心。

耶穌說:你要,就得到。

你要快樂,就能快樂。你是個窮大學生,可是你知道嗎?許許多多後來發財升官或成為社會名流的人回想一生,說最快樂的時候是當窮學生時。

躺在床上,和同宿舍的人吹牛,這就是快樂;打開錄音機,聽聽音樂,這也夠快樂了。

這就是擁有快樂的秘訣之一:不論你有多少事,不論你有多少煩惱,每天留一點時間做讓自己快樂的事。

有兩個小孩,一個樂觀,一個悲觀。過聖誕節時,父親給悲觀孩子的襪子裏放了一輛自動車小模型,給樂觀孩子那裏隻放了一團馬糞。第二天,他看到悲觀孩子仍舊傷心,而樂觀孩子很快樂。他問悲觀孩子:“你得到了什麼禮物?”“一輛自動車,可我覺得沒什麼可玩的。”他又問樂觀孩子:“你得到了什麼,”“一匹真正的小馬,隻可惜跑了。”

命運給了我們每個人不少禮物,禮物是好是壞,全看你怎麼看它了。你說它好,它就好。從好的一麵看你得到的,你就會快樂。

馬克·吐溫筆下的小調皮湯姆·索亞有一天被罰幹活,在周六去刷牆。這個活應該是不快樂的。別的小孩也這麼看,所以貝恩·羅傑就嘲笑湯姆·索亞說:“嘿,夥伴,你還得幹活呀!”湯姆·索亞回答:“你說什麼叫做幹活……難道一個小孩天天有機會刷牆玩嗎?”

把幹活改為刷牆玩,於是貝恩也搶著要玩,其他的孩子也要玩,他們用蘋果、風箏、石彈等來向湯姆·索亞交換刷牆的權利。

刷牆快樂嗎?這就看你如何看待了!那些孩子傻嗎?傻!但是他們沒有吃虧,因為他們得到了快樂。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擁有快樂的秘訣之二是:看事物好的一麵。

你有個女朋友把你氣得夠嗆,如果你強壓怒火,生悶氣的滋味會更難受,如果你讓自己把目光轉一個方向,看看她有哪些好的地方,你就可以快樂。但是,你不願這麼做,你想:這太便宜她了。她氣我,我就要生氣,要讓她看到我多麼生氣,要讓她也不痛快。

你生了氣,就要讓她生氣,這樣似乎公正了,可是你自己的快樂卻被葬送了。

假如你能不生氣,你就可以較為心平氣和地指出她的錯誤,她也更願意改正,這樣不完全公正,可是你卻更快樂些。

你要公正還是要快樂?這是擁有快樂的秘訣之三:要選擇快樂。

明代有個皇帝喜歡做買賣,於是,他在宮中開了一條商業街,讓太監宮女們做商人或做客人,他自己也欣欣然當壚賣酒,跑前跑後服侍太監宮女們,對此,他感到很快樂。

一個賣酒的小夥計也在幹和皇帝一樣的事,卻會感到苦不堪言。

不要僅僅因為什麼時髦就做,不要僅僅因為什麼有利就做,也不要因為別人要你做什麼就做,要想想你自己愛做什麼。

做自己不願做的事極苦,做自己願做的事就極快樂,這是擁有快樂的秘訣之四。

有種觀念覺得快樂是淺薄輕浮,覺得高尚的人應該活得嚴肅。

這是一種誤解,正是由於這種誤解,中世紀的基督徒才把生活變得那麼乏味枯燥,中國古代的道學先生們才會那麼壓抑人性。

皺著眉頭嚴肅思考的人也並不一定博學,最出色的思想家往往是輕鬆快樂的。

例如,當代大學者錢鍾書可以說是博學了吧,看他何曾做過“嚴肅思考”狀。

印度哲人奧修說:“嚴肅是一種罪惡……嚴肅的人不會笑,不會跳舞,不會玩,他始終控製著自己,他是被用如此的方式教養大的,他將他自己變成了一個看守,來看住自己。真誠的人能夠真誠地笑,能夠真誠地舞蹈,能夠真誠地歡樂。”

如果世界是危險的,我們不能笑;如果世界是美好的,我們就可以笑,可以快樂。快樂,就是在用行動表示:我愛這個世界,快樂是善。

沒有人願意和一個苦著臉的“善人”打交道,因為在這種人身上沒有生命的氣息。

所以,不要為快樂而感到一絲羞愧,這是擁有快樂的第五個秘訣。

二、成功的道路

什麼是成功?

一種觀點是獲得名望、地位、金錢,在競爭中勝過別人。這種觀點源於自卑感,是不可取的。

有些人反對追名逐利,說應該淡泊名利,甘於平凡。他們把這說成是“無為”。這是不敢正視生活的弱者態度,也不可取。

誰說名利不是好東西,誰就是在說謊,因為人們都需要名利。誰都需要金錢,求財也絕對沒有錯。

中國道家並不反對人求名求利,隻是說“身與貨孰親?”為了財富和地位弄得自己胃潰瘍、高血壓或終日焦慮不安是愚蠢的行為。

真正的成功是可以獲得名利地位的,隻不過許多成功者本不是為了它們而拚命追逐的。

真正的成功過程是,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盡量把事情做好,而且做好了。在這個過程中,外在的功名是第二位的。

無為的意思是不強求,而不是無所作為,所以老子才這樣說:無為而無不為。

真正的成功是不求成功而得到最大的成功。

還以錢鍾書作例子。錢鍾書年幼時就酷愛讀書。據楊絳記述,錢鍾書每天隨伯父到茶館,就“孜孜看書,直到伯父叫他回家。回家後便手舞足蹈向兩個弟弟演說他剛看的小說”。上中學後,他“借了大批的《小說世界》、《紅玫瑰》、《紫蘿蘭》等刊物恣意閱讀”。到了牛津大學,天天“讀一本偵察小說‘休養腦筋’”。

他讀書算不算勤奮?說不勤奮,任何一個苦讀的中文係學生都沒有他讀書多;說勤奮,難道看小說也叫勤奮?

錢鍾書在兒童時代並沒有立誌當文學家,中學時讀書也不做筆記,大學時讀書更不曾研究“小說創作”,他讀書不過是因為感興趣。正是因為有興趣,他讀書才投入而專注,這些書的內容才深深地融入他的血液裏,所以他以後才能成為出色的文學家。

假如有另一個人A,從小立誌當文學家,刻苦攻讀自修文學名著,記筆記,研究寫作理論,鑽研寫作方法,長大了他會怎麼樣呢?十有八九,他寫的東西會枯燥乏味。

錢鍾書的成功方式就是無為。

A的行為方式就是有為。

無為的人更容易成功。錢鍾書無意於成名成家,結果卻成名成家了。這就叫做“無以其私乎,故能成其私”。

最關鍵的是,要讓成功的過程充滿快樂。

如果我們像牛一樣苦幹而成功,在成功之前的日子裏,我們就是在當奴隸,當未來的自己的奴隸。

而無為的成功者時時是在做自由的人。很多偉人都是這樣成功的,愛迪生為研製一個新產品,動不動就試驗上千次。在一般人想來,何等刻苦!而實際上愛迪生並不覺得苦,他有興趣,樂在其中。陳景潤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殫精竭慮沒日沒夜,僅算草紙就裝了幾麻袋,何等艱辛!但他也沒覺得苦,他遨遊在數學王國裏,他沉醉於其中。他們和一個棋迷下棋一樣——難道一個棋迷會為下棋而叫苦?

在心理機製上,一般人所謂的追求成功是人格上層的活動,是“理智人”的活動。“理智人”懂得“未來”是什麼意思,“名利”指的是什麼。但是如果“理智人”想做的事,“原始人”不喜歡,那他就會感到很吃力。“原始人”如同一個孩子,他不懂什麼未來,甚至也不大懂金錢,他隻是幹自己喜歡的事,如果“理智人”讓他幹他不愛幹的事,他就會怠工反抗。

為什麼有些人在追求成功時總感覺很苦很累,就是因為他的“原始人”在怠工或反抗。

而無為的成功者所選擇的事業都正好是“原始人”感興趣的事,所以“原始人”用玩的心態去做事,不知道什麼叫苦和累。

由此可見,能讓你興致勃勃地做的事,才是你應選的事業。選擇了這樣的事業,你必能成功。

三、活著為什麼

我們活著是為什麼呢?或者用另一種說法:人生的價值和意義究竟是什麼?

相信許多青年朋友都在想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有許多種答案。

“活著為了奉獻”,“活著為了一種理想”,“活著為了愛”,“人生在世吃喝兩字”,“活著為了享樂”,“活著為了親人”……哪一種答案更正確呢?

關於人生的問題,僅用思考很難解決。任你有多聰明的頭腦,任你想白了頭發,你也不可能想出答案來,因為,任何一種答案,你都可以找出許多論證去證明它正確。但是你內心中都會感到不滿足,感到這個答案還不對。

比如,目前在社會上拜金主義或享樂主義的思想風行一時,一些人認為人生的目的就在於占有盡可能多的金錢和地位,從而讓自己盡情地享受物質財富所帶來的種種享樂。這種思想認為過去人們追求的理想都是一種幻象,隻有物質財富才是實實在在的。這種思想也有許多具體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有幸這樣生活,你會感到生活空虛,享受得越多,越是空虛。你會不禁問自己:人生到底為什麼?難道就僅僅為了名牌時裝,為了生猛海鮮,為了和女人做愛情遊戲?

作家馮驥才調查了一些二十歲左右的人對“文革”的看法,其中竟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文革”有所向往——因為那時候的人有一種投入和獻身精神,那種活法能體現一種人生意義。而現在的人隻知道金錢,沒有意義感,沒有使命感,因而生活得很無味。

用思維去思考人生意義問題,對此,一位西方哲人做出以下結論:“人生是無意義的。因為人說到底不過是宇宙演變過程中偶然產生的一個現象,沒有一個上帝去專門製造人,用人做什麼用。宇宙中出了人和溶洞中出了鍾乳石一樣,不過是自然演化的結果。人活著就活著,人滅了種,對宇宙來說也沒什麼關係。”

這是一種灰暗的結論。那麼按這種結論,人應該如何活呢?也無所謂,隨便你怎麼活。如果你感覺沒有人生意義很難受,那你就隨便找一個吧。生命的無意義太輕,我們承受不住,那麼就隨便找點什麼做壓艙物吧。

這就是西方近代哲學所達到的。你可以試著去研讀從存在主義到後現代的那些厚厚的難懂的著作,最後你會發現到頭來,他們所說的不過是這麼一個結論。

這個答案也是錯的。

人不是手段,不是為了什麼目的而用的工具,所以不能說人活著是為了什麼。但是你要說人生沒有意義、什麼也不為,也錯。

真正懂得人生意義的人不再會問自己這個問題。當一個人問自己:人活著是為什麼?這就說明他誤解了人生意義,這個問話是一個警示,警示你“你錯失了”,因為不錯失的人不會問。

我自己也曾有過這種經曆,我苦思冥想人活著是為什麼,可是得不到結果。後來有一天,我去看畫展。在欣賞了許多畫之後,我坐下休息,偶然間一抬眼,剛好看到一幅畫。我感到我好像睜開了心裏的另一隻眼,看到了這幅畫的生命,我感到這幅畫無與倫比的美,仿佛在它上麵有光。在那一瞬間,我就知道了,人生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