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部分 意象對話心理治療的操作(2 / 3)

阿尼姆斯一般體現為英勇無畏、智力發達、有藝術氣質等特點,有時也和控製和權力相結合。女人喜歡的有男子氣的男人,往往符合其心中的阿尼姆斯形象。有些女人喜歡控製她、征服她,甚至有輕微地傷害她的男性,也正是因為她心中阿尼姆斯除了有正性特點外,還有控製、權力、征服甚至適度粗暴的一麵。由於不同女人身上的男性特質不盡相同,她們心中的阿尼姆斯也不盡相同,她們在生活中喜愛的男性也就不同。

阿尼姆斯形象在夢中有時以夢者生活中認識的某男性形象出現,有時是一個陌生的男性。

阿尼瑪原型她是每個男人心中都有的女人形象,是男人心靈中的女性成分。阿尼瑪身上有男性認為女性所有的好的特點,比如溫柔、善良、純真、美麗等等。有時,也包含女人的愛好虛榮、軟弱、變化無常、狡詐等特點。盡管後一些特點不能算是優點,但是如果一個男性的阿尼瑪有這些特點,他對這些特點就會感到一種喜愛。不同男性的阿尼瑪也是不同的。男性心中的阿尼瑪和他自己的性格常常很相反,卻又相互吸引。在男性遇到一個像他自己的阿尼瑪的女性時,他會體驗到極強烈的吸引力。

陰影原型榮格認為陰影原型代表著人心中被壓抑而沒有顯示出的部分,包括人的動物性。陰影原型是不馴服的、危險的、不受一般道德束縛的,他有極強大的力量、激情和創造力。這力量體現的方式是一種野性的激情和衝動。如果一個人的陰影被壓抑,從不出現,他將膚淺而缺少生命力。

人在接受他的陰影時,會感到充滿力量;當人壓抑陰影時,他將缺少活力而且潛伏著危機,因為陰影會以破壞性的形式出現,而且變得凶狠殘暴。陰影也會以“危險而神秘的黑衣人”麵貌出現。陰影化出的夢中人幾乎永遠是穿黑衣服的。

我個人覺得,榮格所說的陰影原型是不純粹的,似乎應該說是作為野蠻力量象征的“黑暗野獸”原型和作為反抗意誌象征的“魔鬼原型”的綜合體。因此,在意象對話中我們一般不使用“陰影原型”這一術語。

人格麵具原型人格麵具是人在公眾中展示的形象,是人的社會角色的形象。人格麵具原型是一個扮演者,他往往按照別人的希望來扮演角色。

人格麵具過強,人就會迷失自我,把自己混同於自己扮演的角色。在夢中,人格麵具會以演員等形象出現。在我做心理分析的過程中,我發現人格麵具往往是以一個西裝革履的人的形象出現。夢中的穿西裝的人也往往是人格麵具的象征——當然,這隻是在中國適用的規律。假如在英國,夢中的人穿西裝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要不然他們穿什麼,總不能是中山裝吧。

自性原型自性原型是一個人集體潛意識的中心,仿佛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這一原型是人的真正的我。

意象對話中這一原型較少出現,隻有心理極健康、心理發展很完善的人才能經常夢見這一原型。

有時自性原型以太陽的形象出現,有時以佛、菩薩的形象出現,有時以一座莊嚴的神廟形象出現,有時以類似曼達拉(壇城)的形象出現,也有時以一種寶物如鑽石或寶石的形象出現。

不論它以什麼形象出現,人都有一種安寧、平靜、神聖的感受。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即使是出現了這個形象,即使是人有非常好的感受,也很可能依舊是幻想和表演性性格的產物。

發現意象象征意義的方法

發現意象象征意義的基本方法是:在了解各原始意象的基本意義以及其他常見意象的意義的情況下,再根據當時心理治療師的感受和直覺,結合來訪者整個意象對話過程中出現的內容,判斷來訪者意象可能的象征意義。然後,再通過和來訪者的對話和溝通,進一步核實這個判斷是否正確。

一個意象是什麼意義,不是可以對號入座的。上麵所總結的那些意義,隻能作為參考。每一個意象的意義都非常豐富。更何況,我們上麵提到的意象很有限,如果我們開始做意象對話技術的心理谘詢,就會發現每天都會遇到新的心理意象。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意象的意義。

要分辨出一個意象的真實意義,除了從已知的意象入手外,最重要的還是直覺。一些流派的心理學家輕視直覺,認為心理學應該完全建立在思維的基礎而非直覺基礎上,但是,這是不正確的。心理活動是如此複雜,僅僅靠思維很難完全掌握。心理動力學流派的心理治療師或多或少都是用直覺作為治療工具之一,而榮格學派的心理治療更是如此。直覺能力也不是不能培養,做過一定數量的分析後,就可以感受到意象所體現的感受,也就可以更容易找到這個意象的意義。意象對話治療師培訓中,也會有培養一個心理治療師感受和直覺能力的方法。

根據一個意象出現的前後背景綜合分析,才可以有準確的判斷。

例如,我們想判斷一個意象是否與性有關。首先,我們可以看這個意象是不是可以作為性象征。如果是,並不說明這個意象一定和性有關。和性有關的意象非常之多,蛇、魚、鳥、馬等很多動物,刀、槍等武器,花瓶、杯子等器皿,遊泳、洗浴等活動……都可以是性象征,但是也都有可能不是性象征。我們還可以看這個意象中有沒有某種和性有關的模式,比如,節奏性的前後運動、某種東西變大、噴出液體等。隨後,我們還必須再根據前後的情節來判斷:如果這個意象是性象征,和前後的情節是不是能很好地銜接,而沒有牽強附會的感覺?我們更需要感受一下這個意象帶給我們的感覺:我們有沒有性的感覺?或者我們是不是有尷尬的感覺?我們的直覺告訴我們什麼?這樣,我們才能最後確定這個意象是不是和性有關。

在我們做了這一切,但是還不能確定某一個意象的意義時,有一個方法,就是想象這個東西會變化,看它會變成什麼?例如,某個人的想象中有一個怪物,我們不知道這個怪物象征著什麼。於是我們可以讓他想象自己看著這個怪物,等待著這個怪物自己改變。任何一個形象,在我們想象中都不會一直不變化,過一會兒,這個怪物就會變。假如這個怪物變成了一條蛇,接著變成了一條魚,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怪物的象征意義和蛇、魚是一樣的。蛇和魚可以共同象征的有性、神秘……這個怪物也許就有性和神秘等意義。假如這個怪物變成一個人,一個老人,也許這個怪物就象征著他的父母或其他的人。

如果心理治療師還是分辨不出某個意象的意義,也沒有關係,他可以繼續做意象對話。隻要根據自己對其中出現的一個個意象的感受,做一些相應的應對就可以。隻是在意象對話結束後,心理治療師應認真分析,從而讓自己能理解這些意象的意義。

意象對話幹預技術

前麵我們提到,意象對話治療消除心理障礙主要是靠增加積極事件、改變消極意象、化解消極意象、減少執著和沾染以及共情等。這一章將把這些轉化為具體的意象對話中的技巧和方法。

替代與修改

意象對話中最簡單的幹預技術就是替代。

替代就是在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下,讓來訪者想象一個積極的意象,並用這個意象替代原來的消極意象。

例如,來訪者想象一個非常破敗的房子,同時心理治療師也發現了他有很強的抑鬱情緒,於是指導來訪者想象一個新的、美麗而寬敞的房子,並指導他想象自己住進了新房子。舊的房子被拆除了或者是被忽略不見了。

這個簡單的方法的效果非常明顯,許多新學習意象對話的心理谘詢師使用後報告說,來訪者在一次意象對話治療後就有了明顯的情緒好轉。

不過,按照意象對話的原理,我們認為這個方法的作用實際上是很有限的。首先,隻有那些淺層的、概括性不強的意象才比較容易用這樣的方式被替代掉,而相對比較穩定的、概括性稍強的意象都會有抵禦力,並不能被輕易取代。即使一時消極意象被取代,它也會在很短的時間後再次出現。

另外,這個方法容易帶來副作用。其副作用主要是助長來訪者用幻想來自我安慰的傾向,使他們更多地通過幻想積極的事件來消除煩惱,反而延誤了對真正問題的解決。還有,他們可能會壓抑對消極情緒和情結的覺察和意識,這也不利於徹底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替代中暗含一種不接納的傾向,或者說替代消極意象反映了對消極意象所象征的自我心態不願意承認和接納。這對心理健康是不利的。

因此,我們把替代當做低級的意象對話方法,一般建議不使用。在危機幹預或來訪者消極情緒很強的情況下,可以把這個方法用於暫時緩解消極情緒,但是我們建議在事後應引入其他意象對話方法以深入解決問題。

修改就是在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下,讓來訪者把消極的意象修改為積極意象或相對比較積極的意象。

和替代不同,修改工作是在原來的消極意象基礎上進行的。比如,當來訪者想象的房子中塵埃滿地的時候,我們可以讓他想象打掃塵土。還有一個例子是,來訪者在想象中被包圍在像井的形狀的牆中間,心理治療師要他想象在牆上拆洞等。實踐證明,這可以讓他的情緒有明顯的改善。(朱建軍著:《我是誰:心理谘詢與意象對話技術》,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1年8月版,99—101頁。)

修改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它也更適合用於比較淺層而概括性小的意象,但是和替代相比,它處理稍微深入一些的意象的能力比替代要更強。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可以用這個方式來處理比較深入並有概括性的意象。

修改的作用也不穩定,被修改的消極意象也可能會很快再次出現。不過,我們隻要堅持多次修改,時間久了之後,這個積極事件可能會打破心理的惡性循環,而使心理有實質性的改善。

修改中也暗含了不接納的傾向,但是不像替代中那樣多,所以修改的副作用也比替代要小。因此,修改可以作為意象對話初級幹預方法中的常規方法使用。

一、麵對的方法

麵對指意象對話過程中出現了令人恐懼和不快的意象時,在心理治療師的指導和支持下,讓來訪者能堅持看這個意象而不逃避、不攻擊、不對意象進行任何應對,等待這個意象自發轉變。在來訪者出現了令人恐懼的意象時,這個方法格外適用。

各種各樣的鬼的意象是很可怕的,有人說恐懼是因為迷信,但是事情並不是這樣簡單。從意象對話心理學來看,恐懼並不隻是因為迷信,科學界的人幾乎百分之百不迷信,但是如果他在意象中見到了鬼的形象,我相信幾乎百分之百會恐懼。不同的鬼象征著不同的消極心理活動,我們害怕的是這些消極心理活動。其他任何令人恐懼和不快的意象也都是消極的心理活動的象征。我們真正恐懼的不是這個意象本身,而是它所象征的那些事物。

當來訪者遇到消極的心理活動、遇到心理層麵的困難時,都會采用某種應對和防禦機製,而他們的應對和防禦機製從根本上看大多數都是回避、自欺,這些方法暫時可以使人感到放鬆和舒適,但是從長遠看卻是無益甚至有害的。如果來訪者選用的應對方式是有長遠效果的,他的心理問題一定早就處理好了,他也不需要來尋求心理治療了。既然他來做心理治療,他的應對和防禦機製一定是有問題的。

在生活中來訪者使用什麼應對和防禦機製,在意象對話過程中他也會用同樣的方法,隻不過會表現為一種對待意象的方法或表現為一種意象。一個在生活中逃避困難的人,或者對自己的某一個情結一直回避的人,在看到可怕的意象時,他的反應也是馬上逃跑。這個時候,心理治療師要做的工作,就是幫助來訪者在看到意象的時候不要逃避,而繼續去看這個意象。直到恐懼情緒大幅度降低,而消極意象也自發轉變為不再令人恐懼為止。

一位女士做意象對話的時候,想象自己走在一條路上,突然發現前麵樹上有一隻巨大的蠍子,正阻擋著自己的路。她發現自己是一個小女孩,個子很小,而這個蠍子很大,比這個女孩個子還大。她非常恐懼,想要逃跑。

心理治療師建議她(在意象中)不要跑,站在原地看這個蠍子。心理治療師告訴她:“你越跑,蠍子就越知道你害怕,它就越會欺負你,你躲也隻能躲一時,終究是躲不掉。不如這一次就看著它,不要跑,看它能怎麼樣。”

在來訪者看著這個蠍子時,她的恐懼很強,隨時都有逃跑的衝動。心理治療師繼續支持她:“你害怕它,實際上它也害怕你。你不能跑,你就這樣看著它,看它敢怎麼樣。”

蠍子的毒尾靠近了來訪者,小女孩更害怕了。心理治療師鼓勵她:“蠍子在嚇唬你呢,你不要跑,否則它就得逞了。我們不讓它得逞。”

……

經過這樣一段時間,蠍子的威脅一直沒有生效,於是這個蠍子的意象改變了,它變成了平常大小的蠍子,而且轉開了,讓出了小女孩前麵的路。

如果來訪者的恐懼很強,我們也可以用其他一些方法輔助。比如,我們可以讓來訪者一麵繼續想象,一麵放鬆自己身體的肌肉。肌肉放鬆會使恐懼有所減弱,從而能夠在可以被控製的範圍內。我們也可以告訴來訪者:“畢竟這是想象,那蠍子並不會真的把你蜇死,頂多是把你的意象蜇死,你不需要這樣害怕。”這個方法就是減弱來訪者對意象和現實世界的沾染,使得來訪者的恐懼減少。

在麵對過程中,來訪者可能會一次次用不同的方式來逃避。他有可能會指責心理治療師,說心理治療師用的方法不當;或者指責這個方法,說意象對話不好、不適合他或者太神秘;或者討好心理治療師,說我現在已經非常好了,不需要繼續做了;或者突然想起了另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試圖把視線引開;或者突然睜開眼睛,說看不到了;或者意象中出現了奇跡,一個神仙一伸手,可怕的鬼煙消雲散……心理治療師必須時刻敏銳地觀察,看對方所說的所做的是真的還是逃避的手段。如果發現對方是在逃避,就需要判斷是不是自己這一次操之過急,來訪者還沒有做好麵對問題的心理準備,如果是,可以暫時放棄,否則就必須堅持下去。

麵對是化解消極意象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二、做準備後的麵對

有的來訪者不是逃避而是攻擊那可怕的意象,想象中的他會拿起武器和妖魔鬼怪戰鬥而不是逃跑。和逃避相比,這可以說是一個進步。如果某個來訪者以往逃避困難的傾向非常嚴重,而現在他可以戰鬥了,我們可以在短時間內鼓勵他、支持他這樣做。這樣可以使他的自信得到一定的提高。如果來訪者本來是一個那種不會說不的人,在意象中敢於戰鬥後,來訪者往往會更敢於堅持自己。不過,由於他沒有如何堅持自己的經驗和技巧,所以他的做法常常會很生硬,並可能會使他的人際交往產生新的困難。原來他委屈自己,而現在他卻會讓別人受委屈。這也是他需要經曆的一個過程,並不需要馬上糾正。

在來訪者的自信有所提高後,心理治療師可以通過指導性的方法教他如何在堅持自己的同時不侵犯別人。在來訪者有進步之後,心理治療師可以進一步指導來訪者把戰鬥改為麵對,我們會告訴來訪者:“和一個可怕的意象戰鬥的人,比較起逃避者更勇敢,但是他還不是真正的勇者。他的戰鬥正是因為他還有潛在的恐懼——如果不是因為有恐懼,他何必去戰鬥。”這樣,經過一個過程後,我們又一次讓來訪者開始做麵對的練習。前麵的允許戰鬥等,都可以看做是為了以後做麵對練習而做的準備。

三、麵對時的情緒變化過程

根據我們的經驗,當來訪者一直麵對一個可怕的意象時,他的恐懼情緒的強度變化規律是很恒定的。一開始,他的恐懼逐漸增加,這時他開始尋找逃避的手段以緩解恐懼。如果我們允許他這樣做,他的恐懼會緩慢地下降,但是這次治療將不會有長遠的效果。如果我們不允許他逃避,讓他繼續麵對,他的恐懼繼續增加,而且增加的速度越來越快。這時,他會更急切地尋找緩解的手段,如果我們允許他這樣做,他的恐懼會緩慢地下降。如果我們不允許他逃避,讓他繼續麵對,他的恐懼會在某個時間開始驟增,使他(以及沒有經驗的心理治療師)很擔心不能堅持下去。但是,當驟增到一個點的時候,事情改變了,恐懼的程度開始突然地、迅速地大幅度下降,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降低到了比一開始還要低的程度。可怕的意象不再可怕,它轉化為另一個意象。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停止這一次意象對話了。這樣的一個過程後,來訪者和這個意象有關的情結會明顯減弱,治療有了長遠的效果。

四、理論解釋

我們認為,麵對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效果,可以用心理能量理論解釋。可怕意象帶有固結的心理能量。如果我們害怕的是自己的性欲,則這個可怕意象中的能量是性能量;如果我們害怕的是自己的憤怒,則這個可怕意象中的能量必定是攻擊能量。當這個意象出現時,我們的反應是恐懼。而這時,我們激發了恐懼的本能能量,當我們在想象中采取各種方式逃跑時,這個能量又被傳遞給了原來的可怕意象並加強了它。逃跑得越快,可怕意象得到的能量就越多,它也就越強,而逃跑的一方就跑得更快……從而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這個循環源源不斷地把能量輸入到可怕的意象中並使之越來越強。

戰鬥也是一樣無效,因為當你和可怕意象戰鬥的時候,你也會把能量輸入給它,使它變成更可怕的意象。這個戰鬥是永遠不可能勝利的,因為戰鬥的雙方活在同一個人心中,他們的能量可以互相轉化。和可怕意象戰鬥就是在壓抑它,但是我們知道,即使你暫時壓抑成功,被壓抑的力量也總會卷土重來。

當我們隻是麵對,而不做任何其他心理內部想象性的動作時,我們就沒有再主動激發其他能量。於是,可怕意象所帶有的能量,恐懼所帶有的能量,這兩股能量互相沒有壓抑,就都可以自由流動和釋放。恐懼越來越強的過程,就是恐懼能量在釋放。由於沒有新能量加入,這個能量總會有用完的時候,釋放總會有一個結束。當釋放結束的時候,就會出現我們所看到的現象:恐懼突然地下降到了一個極低的程度。

當我們不再恐懼時,我們麵前的可怕意象就會轉變,這是因為我們不再怕它們了,因此在我們的眼中,它們也就不再是可怕的意象了。

針對可怕意象是這樣,針對其他消極意象也可以這樣做,隻不過方法上要求更高,對初學者更困難一些。

麵對的過程,是一個主動的“無為”過程。

接納是心理治療師應有的一個態度,而在意象對話中,它也是治療中很重要的一個技術。

有些消極意象不是很可怕,或者雖然也可怕,但是引起我們更強的情緒是厭惡。例如,在意象中看到癩蛤蟆、蛆蟲、老鼠、蛇、已經腐爛的動物以及肮髒的、下賤的、醜陋的、愚蠢的人等。

有的意象在一般人看來並不令人厭惡,但是出於某種原因來訪者卻討厭它。例如,某女士想象自己身上有白兔子,她對這些兔子非常討厭。在其他人看來兔子是很可愛的,但是她一向希望自己是一個堅強的人,希望自己能像一隻老虎,不希望自己像兔子一樣,她認為兔子就是軟弱的象征,所以她很討厭兔子。

當一個人討厭自己看到的意象時,他意象中也會有一些習慣性的反應,包括:打死這些動物或人、把它們埋起來或燒掉、對著它們吐唾沫等等。這些都代表著對這些意象以及這些意象所象征的內容的不接納。

心理能量不會憑空消失,帶有心理能量的意象也是一樣,打死、燒掉或用其他方法都絕不可能消除這些消極意象,這些行為的作用隻是壓抑了它們。

另外,所有這些消極意象也都是來訪者自我的一部分,不接納這些意象,也就是不接納自我,這個行為在來訪者的自我中引起了分裂:一部分是自以為好的“我”,另一部分是“不好”的“我”。前一部分不接受後一部分,甚至不承認那也是“我”,使後一部分被壓抑,成為榮格所說的“陰影”。“陰影”中的心理能量不僅不能為自我所用,相反成為一種敵對性的力量。於是,來訪者內心中衝突不斷。

來訪者沒有意識到,任何消極意象實際上都可以轉化為積極意象,而消極形態的心理能量也可以轉化為相應的積極心理能量。我們需要的不是壓抑,而是接納基礎上的轉化。

意象對話中體現接納的基本方法是:不要做任何象征著不接納的事情,不要攻擊、傷害、侮辱那些消極意象。另外,心理治療師還可以建議來訪者在想象中和這些消極意象交流,擁抱或者幫助他們,以體現來訪者對這些消極意象的接納。

接納有時會有奇跡般的效果,長期得不到接納的那些消極意象有時一被接納就馬上會改變,就像格林童話中的青蛙,被美麗的女孩子一吻就變成了一個王子。

不過,由於對接納的理解不正確,有的心理治療師會誤解接納的意義,從而出現一些錯誤的接納。

一位受訓練的心理治療師曾經這樣描述她心目中的接納:“我穿著一襲白衣,站在高高的山頂,肩上有一對翅膀,仿佛聖母一樣美麗。有些人蓬頭垢麵、穿著肮髒的衣服,站在山下。對著那些人的方向,我在山頂張開了雙臂。”

這並不是真實的接納,隻是一種接納的姿態。因此,這樣的接納不會有治療作用——隻要心理治療師的態度是這樣的,不論她表現得多麼友好而接納,也不論她的技巧多麼純熟,都不會有實質性的治療效果。而且我們也可以在意象中看到,這個心理治療師的心理問題在哪裏(我並沒有批評這個心理治療師的意思,因為現實中許多心理治療師都存在著類似的問題,隻不過沒有做意象對話的時候別人不容易發現這些問題而已)。

還有一個心理治療師用另一種方式表現他的接納,他可以在想象中吃掉穢物,比如糞便和垃圾,他認為這是接納。類似的錯誤甚至發生在某教師對心理治療師的訓練中,他讓受訓練的心理治療師想象自己是一個容器,來訪者把自己的垃圾倒進心理治療師的容器裏。這並不是接納,而是一種同流合汙。這樣的心理治療結果將是:來訪者或許會有暫時的輕鬆,但是心理治療師卻會在心理上受到汙染。長時間這樣做,心理治療師必然會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心理障礙。這是非常錯誤的方法,不論這方法有什麼理論做支撐都一樣錯誤。有些心理治療師辯解說,自己做這樣的想象時並不覺得惡心,他們似乎想用這樣的方式表示自己心胸博大、境界高,但是在意象對話中,我們認為如果他真的不覺得惡心,不說明他境界高而隻說明他已經失去了最基本的辨別力。正如在生活中我們不吃穢物一樣,在意象對話中我們也不會吃。境界越高越不會吃穢物。

把自己變成來訪者排放穢物的容器,對來訪者也是很不利的。它也使得來訪者失去了對美醜的鑒別力,使來訪者繼續、甚至開始喜歡自己的那些不健康的心理和行為。

正確的接納並不意味著縱容,而是一種帶有是非鑒別力的、但是非批判性的態度。如同我見到自己的兒子掉進糞坑,我不會因為他一身糞便就厭棄他,否認這是我的兒子。但是我也不會因為這是我的兒子,就否認他身上的東西是臭的。我可以忍著臭把兒子拉上來,然後幫助他洗幹淨。這才是真正地接納。

接納也很有助於消極意象的化解。

意象支持和指導

在意象對話中,我們也可以使用支持和指導等手段,隻不過是在意象的層麵進行。

在某些意象非常缺乏愛和關懷的時候,我們可以在意象層麵給它。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來訪者的意象中有一棵枯幹的樹,我們可以在意象對話中想象給這樹澆水,然後讓來訪者想象澆水後樹會有什麼變化。樹在這裏象征著來訪者缺乏愛和心靈,而我們所澆的水則象征著我們願意給他一些幫助和關愛。如果沒有其他阻礙,則水的意象會給來訪者一定的幫助,使想象中的樹發出新芽,也使得現實中的來訪者感到心情愉悅。

如果來訪者想象中跌落在一個深坑中出不來,心理治療師也可以給他一定的幫助,比如放一條想象中的繩子給他,看他能不能攀著這繩子出來。

使用支持手段時,要注意不要過多使用,以免使來訪者產生依賴;要根據對時機的判斷,盡可能準確適度地使用這個方法。

意象對話中,指導的應用也是必要的。由於來訪者對意象的意義不了解,更重要的是由於來訪者過去情結的影響,在一個想象的情境中,來訪者的選擇多數時候是錯誤的。這就需要心理治療師加以指導,告訴他們正確的路在什麼地方,什麼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例如,某女性在想象中,先是想象出一個沙漠,沙漠中有一隻鴕鳥。隨後,她看到這隻鴕鳥開始迅速奔跑,跑著跑著,神奇的事情發生了。鴕鳥身上長出了大翅膀和美麗的羽毛,它變成了鳳凰飛上天空……

心理治療師分析沙漠是缺乏愛、情感枯竭的象征,鴕鳥象征著回避現實的傾向。而鴕鳥變成鳳凰則象征著從回避現實的傾向中,產生了幻想的傾向,鳳凰就是最美好、也是最虛幻的幻想。

心理治療師需要告訴她,鳳凰是虛幻的,不能貪求它,否則必定會產生對它的沉溺,反而延誤了對真實問題的解決。心理治療師可以不用意象而直接指導,比如告訴來訪者“這個鳳凰是假的”;也可以用意象對話來指導,比如,指導她先讓鳳凰落下來,落到沙漠上,然後,問她鳳凰在沙漠上有什麼感受,再看鳳凰有什麼變化——因為這個鳳凰是假的,所以它往往不敢落下來,隻敢在空中飛(象征著幻想不能經受現實的檢驗,落到地上就是現實的象征,飛在這裏是幻想的象征)。如果她的鳳凰不肯落地,心理治療師就要耐心地堅持。

如果來訪者說:“鳳凰不喜歡落下來,她就是喜歡飛。”心理治療師可以說:“飛一會兒可以,高興高興嘛(象征意義是,我允許你有時通過幻想得到快樂),不過,她總要落下來吧。”

來訪者:“不想落下來,永遠不落下來。”

心理治療師:“好的,鳳凰有任性的權利。”

等了一會兒,再問:“鳳凰飛夠了沒有,下來回家吃飯了。”

來訪者:“還是不下來,鳳凰不喜歡下來。”

心理治療師:“飛這麼久,不要把鳳凰累死啊,累不累?”

來訪者:“累也不下來。”

心理治療師:“下來回家吃飯了。”

來訪者:“不。”

心理治療師:“其實你這鳳凰不是喜歡飛,是不得不飛,累也不能下來,因為不願意也不敢下來,對吧?為什麼你不下來回家吃飯?”

來訪者突然哭出來:“她沒有家。”隨即大哭。

這就是一個包含指導的過程,在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下,來訪者看到了幻想防禦機製,以及自己美麗的幻想背後的悲哀,也知道了自己為什麼會沉溺於幻想之中,對自己的真實心理有了更多的理解。

支持和指導的方法沒有統一的格式,心理治療師可以根據對意象的分析,根據自己的判斷來具體進行。

領悟和釋放

在上麵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注意到,我們的指導重點並不在於使來訪者學習行為模式,而在於使她發現自己內心的真相。對內心中真相的了解,不是概念性的了解而是全身心的了解,這就叫做領悟。

意象對話高度重視領悟的作用,和所有心理動力學流派一樣,我們認為在沒有領悟的情況下,即使來訪者學習了新的行為方法,其作用也是不持久的。而有了領悟,來訪者就可以自己找到適合自己的行為方法,可以有持久的真實的轉變。

理論部分,我們提出情緒在受到壓抑後可以轉向,而後還可以再轉向。在意象對話中,每一次轉向後的情緒都有相應的一個意象,而且幾次轉向所產生的意象之間的關係將能反映這幾個情緒。意象對話所重視的領悟,主要是讓來訪者能體會到這些意象背後的情緒和感受,並看到由幾個意象的關係所反映出的內心情緒轉化過程。這樣,來訪者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情緒是如何轉化的;看到自己是如何回避真正的、根本的問題,而這樣做又是如何阻礙了對真正問題的解決的。這樣來訪者自己就知道了,要解決自己的問題,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在沒有領悟的時候,來訪者會做無用的努力,但是並不能真正有作用。隻有在領悟後,他的努力才可以越來越準確地麵對真實的問題方向。

精神分析治療中,宣泄是一個使治療生效的關鍵要素。在意象對話中,我們更明確地指出一個問題,那就是宣泄雖然能起到釋放被壓抑的心理能量的作用,但是宣泄的效果好壞,還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果我們的情緒是轉化後的情緒而不是本源的情緒,則宣泄的釋放作用是有限的。轉化的次數越多,釋放的能量越少。舉一個例子,某母親在心中有大量的悲哀,也許這是因為她生活的不幸福,因為得不到愛,生活中的壓力太大等。但是她習慣於把悲哀壓抑,轉化為憤怒。當孩子學習成績不好的時候,她非常憤怒,於是把孩子打了一頓。這個過程中,她的宣泄並不能使情緒緩解,她發現自己越打越生氣。這就是因為宣泄的能量是轉化能量。打孩子雖然可以把憤怒釋放一點,但是在她的悲哀中,有消極能量源源不斷地補充,而且打孩子這個事件更會激發悲哀,所以不能起到宣泄的作用。如果她意識到了自己憤怒後麵是悲哀,不要去宣泄憤怒而去宣泄悲哀,則宣泄就可以有更好的釋放效果。意象對話還認為,如果沒有覺察力,宣泄是完全沒有作用的,隻有在覺察力的作用下宣泄才能得到真正的釋放。領悟中包含著巨大的覺察力,因此,沒有領悟的宣泄作用非常有限,而有領悟的宣泄作用則非常巨大。

下麵這個例子是接受意象對話培訓的心理治療師的個人經曆。

今年春天,前往北京西郊的戒台寺遊玩,正於牡丹園中徜徉,偶抬頭,深灰色天空中一群“蟒蛇”遮天蔽日而來,已到頭頂,我大驚,大叫一聲“啊!”感覺倒在地上(實際是往後踉蹌了數步)。

片刻後,魂歸竅,方見頭頂一大片樹枝樹幹交錯,每根樹枝都有水桶般粗細,樹皮閃著銀光,狂舞著騰向蒼穹,氣勢非比尋常,無比茂密的樹葉遮住一方天空。慢慢走近“他”,還需攀緣一段城牆,才見到樹身,基柢奇粗,需幾個人合抱,上掛一牌曰“九龍鬆”,樹齡1000多年,樹皮銀白底上間有銀灰色的雲狀斑紋,光滑而閃亮,確像蟒蛇,不過粗大非一般巨蟒可比,氣勢恢弘,蒼勁有力。我被震撼得像通了電流,興奮、窒息,心跳得喘不過氣來……

想起這戒台寺始建於隋代,依山勢而立,距今已1400多年,“九龍鬆”是早於此寺生於山中的嗎?無人知曉矣!麵對這曆經滄海桑田的根柢,那曾經無數的歡樂與悲哀、希望與憧憬、想象與情感、愛與恨、生與死……我仿佛化為枝頭一片樹葉,雖樹葉翠綠,但秋天便會墜落了,與千年相比,轉瞬即逝,還像“自我意識”麵對“集體無意識”時的碎片感……我輕飄飄地返回了家。

雖然疲倦、昏沉,但睡不著,於是做意象,有幾個狀態大致如下:

第一階段

身體感覺:全身緊張,打冷戰,兩肩向內收,胸部往裏陷,心提到嗓子眼,快出來了,上下牙亂碰。

意象:

1.一隻灰色小鳥,瑟縮於枝頭,戰戰兢兢,仿佛暴風雨將臨般害怕,驚恐的眼神。

2.出現一個特別乖巧的女孩,柔弱憂鬱的眼神,敏感,對周圍保持高度警惕,以備突變,極其害怕衝突和暴力,喜歡寧靜,叫“小不點”。

這時灰白小鳥變為黑灰色,叫“精衛”,振翅飛向遠方。

主情緒:恐懼、憤怒。

第二階段

身體感覺:胸中燃燒著熊熊火焰,明亮的紅黃色,火勢凶猛,身體挺得很直,呼吸快而粗重,火焰幾乎隨呼吸吐出來,全身很熱,出汗。

意象:“九龍鬆”基座化為一個頭。無數黑色粗大的樹幹變為纏繞於頭上的蛇——紅色——紅色火苗騰空跳動。

圓睜的雙眼(紅色),張大的嘴(黑色),極具張力的畫麵持續很長時間,“她”叫“美杜莎”。

主情緒:憤怒。

第三階段

身體感覺:全身變軟,往下墜,想躺下,無力感布滿全身,哭泣,發冷。

意象一:

1.棉花;

2.灰燼,灰白色;

3.很小的小孩,縮成一團,叫“灰灰”。

主情緒:悲哀。

意象二:一副包著皮的骨架,總在睡覺(昏睡),不願醒來,不喜歡明亮、嘈雜的環境。

主情緒:抑鬱。

以上幾個階段的深入體會,曆時兩個多小時,開始隻是身體感到難受,並且很多情緒纏繞於胸中,亂麻一團,通過意象的逐漸呈現,以及我極專注的感受,逐漸清晰明確了幾個自己的情緒狀態。同時,對大量壓抑的情緒(如憤怒)也作了一定的宣泄。整個過程對身心起了積極的治療作用,自我感覺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而且,這個過程使無意識元素呈現為意識元素,使我對自己有了更深更廣的認識。但在現實生活中,我與人交往時卻不易反觀自己的感受,一般容易投射到外界,歸責於別人,事事埋怨,都從外界找原因,這次居然沒歸咎“九龍鬆”的氣場有問題……

因此,我感慨:往往是我們不願意麵對自己內在的感受,擔心觸碰自己的痛處,對可能麵臨的不測心懷恐懼、忐忑等,還是沒有足夠的勇氣和力量啊!

在這個過程中,她最初的情緒是恐懼,隨即轉化為憤怒,而憤怒後轉化為悲哀、抑鬱。看“九龍鬆”隻是一個觸發,實際上她內心中有很多的恐懼情緒,而在現實生活中她原來也常用“歸責於別人”的方式,把恐懼迅速轉變為憤怒,當憤怒過後則是悲哀和抑鬱。在意象中,恐懼體現為“灰色小鳥”、“小不點”的意象,憤怒則體現為“精衛”、“燃燒的樹”、“蛇”以及“美杜莎”意象,悲哀體現為“棉花”、“灰燼”、“灰灰”意象,而抑鬱體現為“包著皮的骨架”。她因為已經學習了意象對話的方法,可以在沒有其他心理治療師指導的情況下自己反觀自己,在有覺察和領悟的情況下,釋放了這些消極情緒,這就是一次有效的自我治療過程。

還有,領悟越具體越準確,效果就越好,因此我們並不能在發現來訪者的情緒是恐懼時就結束,實際上還需要更細致地分析和體會。比如上麵的例子中,灰色小鳥的恐懼和小不點的恐懼是有微細差異的,我們如果把這個差異明確地覺察到,則釋放的效果會更好。

領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去發現情結形成的原因和過程。為了達到這個領悟,有一個輔助性的小技術叫做“倒帶子”。當我們發現一個消極意象,我們可以指導來訪者像把錄像帶回放一樣,回到過去的某個時刻,看現在的消極意象形成的過程,這可能會帶來領悟。例如,一個來訪者在房子中發現了大量的燃燒的灰燼。我們的指導語可以這樣說:“假如你正在看的情景是一段錄像,現在你想象自己做一個‘回放’,把帶子倒回過去,到火燃燒的那個時刻,看一看是怎麼回事,火是怎麼燒起來的?是有人放火嗎?”

在意象對話深入的階段,領悟以及有覺察的釋放將是主要的治療技術。當進入很深的層次時,對意象甚至不可能進行任何改變性的操作,那時領悟、體會和釋放將成為唯一的治療方法。

最深入的領悟是對“空性”的領悟,不過這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內。

其他技術

以上技術是意象對話中最主要的技術,在意象對話中我們還使用許多其他的技術,這些技術分別有增加現實檢驗能力、減少執著和沾染等作用。有些技術和其他學派的技術有相似甚至有重疊之處,但是也都有自己的特點,在本章中我們不詳細比較它們和其他學派技術,而把這個工作放在後麵去做。因具體技術眾多,使用方法也很多,不可能很詳細地展開,故在這裏作一個概要性的陳述。這些技術的發明和完善並不是我自己完成的,而是許多意象對話研究和實踐者共同完成的工作。在陳述中,我將提及部分貢獻突出的合作者,其他人的貢獻將隻在後記中提及。

一、交替技術

這個技術的作用是減少來訪者的沾染。

方法是讓來訪者交替去看兩個不同領域的事物。

交替看想象出的意象世界和物質現實世界,可以減少來訪者的現實檢驗能力,也可以帶來一種“對想象世界和現實世界”的超越感受。

此技術的作用是增加來訪者現實感,避免沉溺於想象。具體方法如在意象對話進行的過程中,很突然地讓來訪者睜開眼睛,並詢問他一些現實中的問題(心理谘詢室的桌子是什麼材料的、我的衣服什麼顏色等)。然後,再讓來訪者繼續剛才的意象對話,隨即再突然讓他睜開眼睛回答現實問題。這樣重複的結果是,來訪者將能比較好地區分想象與現實的差別,避免沉溺於某種意象活動。

交替看最好、最壞意象:這個技術是在許金聲的一個類似技術啟發下發明出來的。方法是:先讓來訪者想象一個“最好的意象,你能想象到的最美的畫麵、事物和形象”,之後讓來訪者想象一個“最壞的意象,你能想象到的醜陋、可怕等不好的意象”。隨後,讓來訪者交替看這兩個意象,並說出所看到的意象及其變化。這樣一個過程中,來訪者有可能會出現沾染,也就是好的意象中出現壞的意象的某些成分,壞的意象中也出現好的意象的成分。出現沾染後,心理治療師提醒哪裏出現了沾染。來訪者看到了沾染就可以清楚它,這樣反複做,就可以使沾染減少,使防止沾染的能力提高,來訪者甚至有可能有一種超越這兩種意象的超越感,以及一種清明的感受。

交替看兩個任何領域都可以帶來超越感,超越感不同於回避,實際上超越感是一種眼界和意識域更開闊的感受。

二、“心裏一句話”喊叫

意象不僅僅是視覺形式的,另一種形式的意象是聽覺中的一句話。和日常語言不同的是,這句話是存在於原始精神機構中的,並且像是心裏的一段錄音一樣,是不能直接修改的,並帶有很多的情緒和心理能量。如果這句話是消極的,我們可以看做是一個“消極聽覺意象”。這句話是過去某些時刻,當來訪者經曆某個創傷情境時,他所聽到的一句話或自己心裏沒有說出來的一句話。

例如,一個女孩有強烈的自殺衝動,在幾次心理治療後,一次她聽到有一個聲音說:“你去死,你死了我就什麼都好了。你去死、你去死。”這句話帶給她極為強烈的情緒反應。我讓她努力去聽,在意象中去看,是什麼人在說這一句話。最後發現是她的母親。原來,這女孩子小時候,父母關係非常差,母親很想離婚,但是有孩子所以離不了。母親對孩子很不好,一次在憤怒的時候,母親說了這樣的話,印刻到了孩子的心裏。

雖然現在的情況已經不同,但是,這句話作為消極意象,在她心裏還起著作用,仿佛是一句咒語或催眠語,催促著這個孩子去自殺。而且在原始精神機構中,她也相信自己應該死,因為這樣她的母親就可以變“好”,而“母親變好”是她兒童時心裏的最大的願望。現在的她在內心中,願意自殺以換得母親變好。

找到這心裏的一句話後,可以讓來訪者反複重複這一句話,逐漸加大聲音說這一句話,直到到達一個關鍵點,來訪者大聲喊叫出來,這可以使相關的情緒表達出來並獲得釋放。

除了釋放情緒,喊叫還有一個作用是增加自信。這是左輝常用的方法。

三、逼問

逼問的方法看起來類似合理情緒行為,其療法也是用強有力的反複追問,突破來訪者的合理化防禦。但是,它的目標卻和合理情緒行為療法不同,合理情緒行為療法的目標是打破不合理的認知並用合理認知取代,而我們的目標則是讓來訪者在這個過程中發現自己真實的需要、欲求和恐懼,也就是增加來訪者的自知。這也是左輝常用的方法。

因此,我們的逼問有時並不一定“合理”,甚至有可能“不講理”。

例如,一個受訓練的心理治療師指責作為團體督導的我不公平。我發現他的指責中有他自己的一個中心情結在起作用,便從這裏開始逼問:“如果我就是不公平了,對你來說這意味著什麼?”

受訓者說:“你不應該不公平。”

我說:“我知道,但是現在假如我就是不公平了,怎麼樣?”

受訓者說:“那你就是濫用權威。”

我說:“我如果濫用權威了,你怎麼樣?”

受訓者說:“我最恨權威,從小最討厭權威,我非常憤怒,你太不講理了。”

我問:“你從小就恨權威,是哪個權威?”

受訓者說:“我父親就是,他非常不講理……啊,我也許有移情,是嗎?”

通過這樣的逼問,來訪者意識到了他的情結所在。

逼問的技巧,在於一開始要步步緊逼,絕不能鬆一下,不能讓來訪者有時間編織他合理化和理智化的邏輯之網,而後麵當來訪者突破了理智之網,發現了問題時,就不能再繼續緊逼了。這時需要的是,心理治療師溫和下來,並提示他重要的地方,讓他去體會和自我發現。

在意象對話中也可以這樣做,隻不過所麵對的也許就不是我和他的矛盾,而是兩個不同意象的矛盾了。

這個方法用得好會非常有效,但是,對心理治療師的節奏把握能力要求比較高。

四、寧靜思維與閱讀

不寧靜的時候,一個人頭腦中思緒繁雜,思維內容不能進入人格的深層。因此,我們采用一些方法讓來訪者獲得暫時的寧靜,在這個時刻把一句話告訴他,這句話就可以進入他內心深層。

為讓來訪者有一瞬間的寧靜,可以采用的一個方法是強調的方法,讓來訪者進入一種凝神傾聽的暫時狀態。

例如,來訪者問:“老師,我現在的問題是什麼呢?”

心理治療師先是用不很專心的語調和態度說:“這個我告訴你也沒有用,你聽不到心裏去的。”

來訪者急切地表白:“老師,我怎麼會不把您說的放在心裏呢。我一定仔細聽。”

心理治療師:“不行,那你也會有心理防禦,沒有用。”

來訪者更急切:“老師,告訴我吧,我太想知道了。”

心理治療師:“你真的想知道嗎?”

來訪者:“當然是真的了。”

心理治療師:“真的?”

來訪者:“當然。”

心理治療師:“好,你聽著。”

這時心理治療師有一個短暫的沉默,如來訪者集中了注意力在聽,則在一個適當的很短的間隔後,心理治療師說出一句話:“你的問題就是——你不用害怕。”

最後的一句話必須非常簡單,沒有一個字是廢話,而且要十分準確地切中要害,這樣的話才有力量。借助一瞬間的寧靜,這句話可以深入來訪者的原始精神機構中,成為這個時刻他所獲得的一個頓悟。這時心理治療師說的話也可以作為一個聽覺意象儲存在來訪者心裏。

也可以在最後的瞬間突然一指某句寫出來的句子,說:“看。”這個方法叫做寧靜閱讀。

還有一個變式是多次大聲說同一句話,把這句話印入對方心中。

五、自覺行為矯正

意象對話治療中也可以做行為層麵的矯正。

自覺行為矯正的前提是來訪者對自己的心理問題所在,對心理問題的根本原因和轉化方式,對情結的形成和自己的防禦機製等都有一定了解。

來訪者可以在心理治療師的指導下,總結自己的不適當行為有哪些,並分析和體會這些行為背後的情緒、動機和防禦機製。並且,事先分析應如何對待這些情緒而不表現不適當行為。

然後,做一個行為改變的計劃,決定先改變哪些行為。

當這個行為出現時,一旦意識到了自己在做這個行為,馬上進行反省,體會自己的情緒、動機和防禦機製。實踐中,比較方便的方法是馬上去反觀自己這時刻的心理意象,就可以看到是哪個消極意象在起作用,它的情緒和感受是什麼。隨即就可以按照前麵分析好的方法來對待它。

舉一個例子,某來訪者的行為問題是廣場恐懼,害怕到外邊去。我們先找到和這個恐懼有關的意象,發現那是一隻小老鼠,它總是怕被傷害。我們也分析了這個恐懼的來源,發現和童年缺少保護的創傷有關,並且來訪者也有一個方法來解決,就是想象保護者並沒有離開自己,她的眼睛在看著自己。他計劃改變自己的恐懼。

他可以自己到外邊去,當恐懼升起的時候,他就馬上對自己說:“現在我要看看那隻小老鼠。”他意象中馬上發現那隻小老鼠找不到回洞的路,正在街上發抖。於是他對自己說:“小老鼠的保護者呢?”於是他意象中看到了一個中年婦女,是這個小老鼠的主人,正在旁邊看著。小老鼠不那麼害怕了。這時他對自己說:“小老鼠,沒有危險的,保護者在呢,繼續走吧。”於是在行為上,表現為繼續在街上行走。

和行為療法中暴露療法不同的是,我們的技術中,來訪者行為是在自覺到自己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及其象征意象的前提下進行的,因此,其效率比單純的暴露要高很多。

六、意象表演

意象表演就是讓來訪者把意象中看到的一切表演出來,這樣,他的意象得到了更直觀的表現,這使得心理治療師能更清楚地看到問題,而表演的過程又能使這些意象得到表達和釋放。

心理衝突的雙方在內心中往往各有一個意象作代表,在表演中,可以表演雙方之間的衝突過程,並由心理治療師來做調解,從而緩解或解決心理衝突。

團體治療的意象表演中可以由別人扮演來訪者的某一個意象。

七、故事和口號

故事中有很多人物,而且故事的發展就是這些人物之間的關係發展,一個好的故事,可以為某種矛盾提供一個經過長遠曆史經驗證明的解決方法。

我們可以把故事中的每一個人物都看做意象,而這個故事就可以用於意象對話中,啟發來訪者找到自己的解決意象之間矛盾的方法。

還有一個方法,就是總結一些口號式的簡短的句子,這些句子中也包含了某種典型心理問題的解決要點。這個方法不是意象對話首創的,不過,意象對話的特點是,口號是來源於意象的,富有形象性,因此會很容易被接受。有些時候,我們會對某一個人使用一個我們從他的意象中總結出來的口號,隻用於他自己,效果更會直接。

例如,某人對家人的心理問題非常關注,意象中,他看到自己全家人都被雪崩困在了大山裏。除了自己還能走出來外,其他人困得更深而出不來。自己也沒有能力去救他們出來。他感到非常擔心,害怕大家都死掉。

我們在意象對話中決定,最好的方法是他自己先出來,到外邊去求救。這樣,也許還來得及找到人來救援,並把家人救出來。就算不能救家人,至少也救了自己一條命,但是他很不舍得離開家人。我們總結了一個口號:“離開他們才能救他們。”並要他一邊想象自己離開雪山,一邊對自己說這句話。

在生活中,當他發現自己很想用自己學到的一點心理學知識幫助家人,卻發現結果隻是自己被拖下水,而一點也幫助不到家人時,就先避開幾天,當發現自己不舍得離開時,就對自己說:“離開他們才能救他們。”同時想象自己正離開雪山。

八、自我啟示語言

我們可以根據來訪者的情況,編一組語言讓他們經常讀給自己聽。這段語言針對著他們所麵臨的心理問題,而且必須用一種符合原始精神機構的語言風格。

原始精神機構所容易理解的語言風格,要點是流暢、自然、生動、形象、情緒衝擊強、沒有或隻有很簡單的推理等,最好還可以押韻如同詩歌。在夢中所出現的語言基本上就是這樣的一種風格。本書在關於意象對話培訓的部分將展示一段自我啟示語言。

九、情緒歸屬分辨

這個方法是張劍鋒最早使用的。具體方法大致是:讓來訪者想象有許多杯子,一個杯子中原來有滿滿的一杯情緒,樣子大致是如同某種顏色的水。然後,想象中告訴來訪者,實際上這杯子裏的情緒不都是你自己的,有些情緒是別人的情緒,隻不過通過你的認同或感染而到了你的杯子裏。

讓來訪者靜心去體會,有多少情緒不是自己的,是誰的?把這些別人的情緒從自己的杯子裏取出,放到代表別人的杯子裏去。

最後自己杯子裏的液體剩下多少,就是自己的情緒有多少。

除了分析“你的情緒、我的情緒”,還可以分辨“過去情緒、現在情緒”等,使來訪者對自己的情緒有自知並減少沾染。

在來訪者這樣做的時候,心理治療師可以提供正確與否的反饋,但是不需要講道理,不需要告訴來訪者為什麼。隻需要告訴他,在我看來,你的哪一次分辨是準確的,哪一次不夠準確。來訪者也沒有必須接受心理治療師意見的義務。有了反饋,潛意識就可以自己學習並找到規律。

十、洗清意識的技術

這個技術的作用是使意識更為清明純淨,從而使人意識的覺醒程度增加,使覺察力增加。

洗清意識的第一個技術是:重複同一個內容,如“重複說同一句話”。這個技術形式上和佛家以及瑜伽的方法是一樣的,不過內容上不同,我們會用前述的口號或心裏一句話作為重複用的詞語。

另一種技術是讓意識中的內容自發出現,而不作任何思考、判別和分辨。

在洗清意識的過程中,過去的情結將出現。因此,這個技術也是處理過去情結的一個機會。

這個技術形式上有些類似自由聯想,但是自由聯想並沒有洗清意識的作用,自由聯想中的人意識是比日常意識更模糊的,而我們的方法要使人意識越來越覺醒。

為達到這個目標,我們的方法和自由聯想的主要區別是:我們要求來訪者有一種“我要醒過來”的強烈意願。為致力於醒,相應的還有一些努力,如睜大眼睛、讓眼睛有神等。

還有一個生效的關鍵是全身心投入,如果不全身心投入的話,不但不能使意識更覺醒,相反更使人昏昏欲睡。因此我們要求重複說的時候,必須投入情緒,必須專注於這句話、必須在心中有一種力度。

我們要求來訪者盡快地、大聲地把腦子中的東西說出來,沒有間隙讓不說的思想存在。大聲比起小聲更容易讓人覺醒,因為說也是一個動作,這個動作動用或占用了腦的另一些部分,並使腦的這個部分也和別處同步化。在說的同時來訪者也在聽,並致力於聽得分明,這動用或占用了更多的一個部分。從而使大腦沒有空隙去做和這個操作沒有關係的其他心理操作。

這個技術的關鍵,就是盡量減少任何符號化活動。沒有符號化活動,意識就會更清明,同時還能讓我們發現直接心理經驗。

十一、儀式化技術

沾染也有其有利的一麵,那就是所謂的“以假修真”。比如,肌肉的放鬆和精神的放鬆是兩回事,但是我們可以假肌肉的放鬆來修煉精神的放鬆。這就是儀式的作用,用和真實東西相似的東西來喚醒真的東西。

我們用儀式化的方式,表現類似於某個原型的活動,就可以喚醒這個原型。具體的做法複雜多變,這裏不詳細說明。

十二、願望表達並等待

表達自己最深的願望,但是並不用已經證實無效的方法來強求目的的達到,而是用象征性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命運的接受,表示自己願意等待願望的實現。這是一種很深層的技術。

意象對話中有一些儀式化行為去表達自己的願望,也有表達自己對願望能否實現接納的意象活動。

十三、發現“種子”

心理治療師發現來訪者表現出一點點過去沒有的積極品質或者這些品質的潛質時,指出它們是一種好的方法,我們叫做發現“種子”。這包括發現“愛的種子”、“勇氣種子”等等。

十四、主動選擇和承諾

我們可以讓來訪者看到,生命中他曾經不自覺地作出過一些選擇,而那些選擇卻未必是對他有好處的。他也許不自覺地選擇了不相信自己,選擇了不去愛,選擇了自我欺騙和死亡。他們會誤以為在這些選擇基礎上構成的心理命題就是現實而不可以改變,我們會告訴他們這是可以改變的,實際上心理命題是自由選擇的結果。隨後我們可以建議他們“選擇相信自己,選擇自知,選擇愛和選擇生命”,如果他們不接受這個建議,我們也隻好等待;如果他們接受了,我們可以要求他們對自己做出承諾,承諾“選擇相信自己,選擇自知,選擇愛和選擇生命”。這樣的承諾,可以在根本上大大改變他們的生命品質。

除此之外,意象對話中還有許多具體的技術技巧,如“懺悔”、“愛心幫助別人”、“立刻反例技術”、“包不同術”、“應對無自知詢問技術”、“細化詢問”等多種技術。初學者可以有離開危險的意象境地的新技術,比如“咒語”、“穩定撤退”、“暫時避開並回來”等技術。在使用這些回避技術時,要注意不能“完美地”回避,而應當保留一點危險,也就是保留一點和問題的接觸。

豐富的技術儲備,使意象對話有能力麵對各種困難的問題。

在不必要時,意象對話不讚同使用過多種類的技術。如果有一種技術就能很快解決來訪者的問題,我們就不使用第二種。還有,意象對話不排斥任何其他流派的技術,意象對話也有能力結合使用其他流派的技術(我們稱意象對話為兼容性非常好的心理治療方法)。

還有一點最為關鍵,值得我們再次申明:技術是次要的,心理治療師的人格是主要的,隻有心理健康並且具備良好心理素質的心理治療師才是成功治療的關鍵。

人格意象分解

人格意象分解是意象對話體係中最有獨創性的技術,因其內容多而複雜,故需要單獨的一章來做簡單介紹。

人格意象分解原理

人格是什麼,它的結構和功能是什麼樣子的,對此並沒有一個所有學者都公認的結論。從意象對話理論來看,這是一個必然,因為人格並不是一個物質現實中的實體。在物質世界中並沒有人格這樣的實體存在,人有軀體也有大腦,但是軀體和大腦並不是人格。對每一個人來說,人格都隻是一個心理現實。而按照我們的理論,心理現實是兩方麵原因共同作用的產物:一是有相應的心理經驗,二是有對這種心理經驗的符號化認知過程。

作為人格基礎的心理經驗,是我們經驗中對每一個人的行為的獨特性和穩定性的覺察。我們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為模式,我們也發現對每一個人來說,他的行為模式有一些基本穩定的規律。而作為符號化的過程,我們因此而假定有一種心理的結構存在,這個結構決定了每個人不同於其他人的地方。我們把這個結構叫做人格。

既然人格是心理現實,那麼,我們對它符號化的方式不同,得到的結果就不會相同。符號化的最大不同就是:有些人用邏輯思維去認知它,有些人用原始精神機構的原始認知去形成對它的認知。這兩種認知必然會帶來不同的人格理論。各種人格特質理論是前者的表現,而心理動力學,特別是榮格心理學理論則和後一種認知關係更密切。人格意象分解是以原始精神機構為工具,利用意象去觀察並用邏輯思維總結而得到的人格理論。

用意象作為符號來看,則人與人之間的不同,以及每一個人的獨特性,都是因為每個人在原始精神機構中形成的各個意象不同。

在每個人心中,概括性不同的各個意象,並不是散亂分布的,而是有層次、有結構的。概括性越高的在越深的層次。淺層一組意象構成的結構主要是情結,深層一組意象構成的結構是原型。所有這些結構相互都有聯係,最後形成一個總結構。每個人的總結構都必然和其他人的結構不同,每個人的這個獨特的總結構就是他的人格。

因為人心中的所有結構之間都有聯係,一旦割斷了這些聯係,則每個結構都會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可以說人格是整體的,不可以分割。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可以為了研究方便,把每個具體結構標示出來,把每個具體結構大致獨立地看待。我們可以用類比的方式來說明這個道理:我們的社會也是一個整體,每一個人的存在實際上都和他所處的社會不可分割。如果把一個人從社會中完全分割出來,他將不能成為人。但是,如果有人說,因為社會不可分割,所以我們不能研究單個的人。這將是一種錯誤。社會固然不可分割,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把單個的人標示出來,單獨進行研究,並研究他和這個社會的關係。同樣,人格固然是整體,我們還是可以把人格中的次一級的結構標示出來單獨研究。

我們的方法,是用意象的形式看構成人格的情結、原型等次級結構。我們把用意象形式展現出的這些次級結構稱為子人格。

在我們看來,人格是由子人格構成的總體結構。每個子人格之間大致獨立,不過各個子人格之間又是有關聯的。把人格用意象分解為子人格的過程就叫做人格意象分解。

在心理治療中,人格意象分解可以作為一種人格測量,使我們對來訪者的人格有一個總體的了解,也可以從中引出多種治療方法。

人格意象分解基本操作

人格意象分解的操作步驟符合意象對話的一般方式。首先簡單介紹一些人格意象分解,引起來訪者的興趣。告訴來訪者我們引出的子人格將表現為一個想象出的形象,比如一個人的形象,這個形象也許是男,也許是女,也許是老,也許是少。如果來訪者有一些擔心和疑問,可以適當做一些解釋,消除他的顧慮。

讓來訪者舒適地坐好,有時也可以讓他們躺在床上。周圍的環境最好比較安靜,光線不要太強烈,這樣來訪者不容易分心或被幹擾。隨即引導來訪者放鬆。

然後,就是引導他們去尋找子人格。一種指導語是:“每個人都有內心衝突、內心矛盾的體驗。有時你會覺得你好像有幾個不同的‘我’,他們經常會有衝突、矛盾。這些互相矛盾的成分我們稱它為‘子人格’,隻要放鬆地去體驗,每個人都會有許多的‘子人格’。好,現在你舒適地坐好,閉上眼睛,放鬆,輕聲地問自己‘我有什麼子人格’。然後,你隻是安靜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鬆你的意識,等待他們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出現。對出現的人格成分你也不要評判,他們都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沒有好壞、優劣。”(此指導語為和我合作開創人格意象分解技術的孫新蘭博士所用)

我們也可以結合一個起始意象進行引導。例如,從房子意象開始,或者從一個草地意象開始。指導語做少許的調整。如果從草地意象開始,則指導語可以是:“每個人性格都有許多不同的側麵,現在你舒適地坐好,閉上眼睛,放鬆,我們去發現這些不同的你。先想象你現在來到了一片草地。看到草地了嗎?看看草是什麼顏色?密不密?好,現在你呼喚你的子人格,說我希望認識你們,然後安靜地等待,不要刻意去想,放鬆你的意識,等待他們的形象在你眼前自然出現。當你麵前出現了形象後,請告訴我。對出現的子人格你也不要評判,他們都是你人格中的一部分,沒有好壞、優劣。”

這樣等待著,來訪者的各個子人格的形象會先後出現在他眼前。

在做人格意象分解的時候,我們發現一個規律。一開始出現的子人格往往是人的形象。出現一些人的形象後,就會自發出現一些動物的形象,或者鬼神菩薩的形象,在個別時候還會出現作為人格一部分的植物甚至礦物的形象。

動物、植物以及鬼神的形象都不是我們有意誘發的,而是自發的。我們一般事先不會告訴來訪者人格意象分解中會出現這些形象。幾乎所有的來訪者都會出現這個情況,在幾個或十幾個人物出現之後,來訪者突然說:“哎,怎麼我現在眼前出現的不是人的形象,是個動物,這是怎麼回事?”

在這個時候,心理治療師的回答是:“是的,都會出現動物的,你出現的是什麼動物?”

來訪者想象中出現的動物、鬼神菩薩,都是“擬人化”的。也就是說,都有人的某種性格,會說人的語言,甚至形象也類似人。植物或者礦物或者其他東西,有時隻是在背景中出現。比如,想象美女時,頭上有花朵,手上有寶石戒指。這時的它們不是人格的一部分。而在另外的一些時候,來訪者明確地感覺到,這植物或者礦物是人格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

某個子人格充分表達時,來訪者的表情、聲調、身體姿勢都會發生明顯的改變,變得和這個子人格的性格一致。如果來訪者說到的子人格是一個寧靜的少女,她(他)的表情就會像少女一樣恬靜,聲調也比較溫和。如果是男性,他說話的聲音還是男性的聲音,但是會很柔和。身體的姿勢也比較收斂。如果來訪者正在說的人格性格暴烈,他(她)的聲音也比較洪亮,表情張揚,身體姿勢也會很開放。有經驗的心理學家可以很容易地通過來訪者表情、聲調和姿勢的變化,看出子人格的交替。不僅表情、聲調或身體姿勢這些會變化,不同子人格在場時,寫字的筆跡、畫畫的風格、說話的用詞、穿衣服的愛好等都會有很大的不同。

在這些人物被想象出來以後,我們可以從各個方麵記錄他的特點。就仿佛追星族為自己的明星建立的小檔案。我們習慣的是記錄以下幾個方麵:

姓名:我們告訴來訪者,每個子人格都要為自己起一個名字。讓我們以後可以分辨他,單獨和他交流。我們要求來訪者把自己“投入到這個子人格中”,想象自己就是這個子人格,然後,我問他:“請告訴我,你叫什麼名字。”讓來訪者等待其腦子中浮現出來的名字,說出來。

在“取名字”這一步中要注意,如果來訪者沒有把自己“投入子人格中”,則出現在腦海中的名字往往是另一個占主導地位的子人格或是其他子人格為這個子人格取的名字。這個名字並不能代表這個子人格。隻有來訪者投入地把自己認同於這個子人格的情況下,才是這個子人格自己為自己取名。我們要記錄的是這個名字。

動物或者鬼神不一定需要另外有一個名字,狗就叫狗、虎就叫虎也是可以的。但是,有時候它們也可以有一個名字,比如小狗“貝貝”、小貓“咪咪”。

性別:子人格有男有女,要記錄性別。

年齡:來訪者可以估計這個形象的大概年齡,也可以直接問這個子人格的具體年齡。

外表和服飾:這一點很重要。特別是要記錄下服飾的樣式、顏色。服裝的顏色是很關鍵的資料。假如出現的是動物,也要問這個動物的顏色。有時,動物的顏色和自然中這個動物的顏色不符合,比如,出現了紅色的貓,這也沒有關係,記下來就是了。

性格:這是最重要的。不妨讓來訪者多說說。記錄的時候務必注意,要原封不動地使用來訪者所說的詞彙,不要有所改變。比如,來訪者用了“溫和”這個詞,千萬不要記錄為“溫柔”。因為用詞的微小差異可能就會導致理解的錯誤。

喜歡什麼:這是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子人格的性格。

討厭什麼:也是為了加深對子人格的理解。

其他:在最後,記錄其他有用的資料。

對每個子人格,都做這樣的記錄,我們就有了一個對子人格的基本了解。當動物等都出現過了,我們估計不會再有新的子人格出現時,就可以結束了。

結束方法:在結束前,我們可以做一次提示:“再過5分鍾我們就結束,你問一問,還有別人(指別的子人格)嗎?”這樣的催促,可以把那些潛藏的子人格喚起。甚至我們可以這樣對那些還沒有出現的子人格說:“隻有5分鍾了,如果你不出現,就沒有機會了。”這樣,那些子人格也會急忙“登場”。

因為一個人的子人格很多,做一次完整的人格意象分解,需要的時間比較長,大致有2~4個小時。有的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因此我們在分解子人格的心理治療中可以延長時間,把一次谘詢的時間延長到2~3小時。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連貫地做完整個人格的分解。但是,這樣做也有一些不利之處:有時,來訪者和心理治療師都會感到疲勞。我們也可以不一次做完。一次找到部分子人格後,就先停止。以後,再接著找其他子人格。有時,找到部分子人格,解決了這部分子人格的矛盾,來訪者的心理障礙的症狀就消除了。這樣,我們也就不需要再分析尋找他的其他子人格了。

下麵是一位女性的人格意象分析的記錄:

人格意象分解與治療

利用子人格進行心理治療的方法很多,簡單總結如下:

一、子人格替代

在某個特定情境下,用某個子人格替代另一個子人格,這個方法就是子人格替代。

一些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來訪者在某個情境中所用的子人格不適合這個情境。而來訪者自己的子人格中有適合這個情境的子人格存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用子人格替代方法。

子人格替代的基本操作方法很簡單,就是呼喚這個子人格的名字,讓他“出場”,同時體會這個子人格的感受,想象他的樣子。隨即你就會“成為”這個子人格。

例如,某人在工作中表現不好,老板批評她:“不認真,孩子氣,行為不得體。”我們發現她工作中用的子人格是一個十幾歲的少女,這顯然是不適合工作環境的,但是她有另一個子人格則剛好是一個白領形象,於是我們讓她每當工作時,有意識地調出白領人格,則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運用子人格替代的方法,必須注意一個問題,那就是“任何一個子人格都必須有自己的出場機會”。如果我們不斷使用某些我們認為好的子人格,不允許我們不喜歡的其他子人格出場,則時間久了,那些不能出場的子人格將越來越有破壞性,我們的總體心理健康反而會有所減弱。

二、子人格相互認識

讓相互不認識的子人格之間能相互認識,也是一種治療。這種方法對那些隔離程度比較高的人會格外有幫助。

子人格相互認識,最大的作用是增加一個人的自知,使他對自己原來不了解的部分自我能有一個了解。

在相互認識之後,這些子人格之間就會出現或者相互喜歡,或者相互不喜歡的關係。假如是前者,這些子人格之間的相互認識和喜歡會立刻帶來某些有益的效果。比如,兩個新認識的子人格之間可以取長補短,使兩個人都有進步。如果是後者,我們還需要進一步調節這兩個子人格的關係,讓他們從不喜歡變為喜歡。在實際心理治療中,後一種情況要遠多於前一種情況。甚至有些子人格之間之所以不認識,就是以前他們之間關係不好,不願意交往,時間長了就互不認識了。調節他們之間的矛盾固然有一定困難,但是一旦成功後,來訪者的改進也將會很明顯。

三、子人格關係調解

相互不喜歡的、有敵意的子人格,需要心理治療師進行關係的調節,使他們之間的矛盾得到發現和解決,從而使他們之間的關係得到改進。

同一個人的兩個子人格之間,敵意可能達到非常驚人的程度。有可能一個子人格一旦看到另一個子人格就火冒三丈,恨不得立刻把這個子人格置之死地而後快。在意象對話中,也常常發生一個子人格去虐殺另一個子人格的事情。刀砍、槍擊、投毒、設陷阱無所不為,目的就是讓另一個子人格去死。這兩個子人格之所以不能共容,往往是因為雙方所象征的事物之間有衝突和矛盾,而來訪者又不能解決這個矛盾。從而造成兩個子人格各執一端、互不相讓的局麵。常見的一種情況是:一個子人格有一種過分保守、不近人情的性觀念,而另一個子人格則有一種放蕩不羈的性態度。實際上,人不能沒有性,也不能放縱性,最好的狀態是有一種均衡。但是,當一個子人格過分偏向一個極端的時候,另一個子人格就會矯枉過正地走向另一個極端,結果就是雙方衝突愈演愈烈。

不喜歡也不一定都是仇恨和敵意,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某一個子人格輕視另一個子人格。驕傲的子人格一定會有某個長處,比如強大、美麗、聰明或幸運,而他所輕視的另一個子人格則弱小、醜陋、愚蠢或倒黴並且很自卑。驕傲的一方也往往希望另一方最好不存在。但是,實際上這雙方是並存的。自卑的一方越是自卑,出於一種補償的功能,這個人心中就會出現一個越驕傲的子人格。驕傲的子人格越是驕傲,則原來自卑的子人格就會更加自卑。最後雙方的差距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沒有良好的相互關係。

雖然一方的子人格很想除去另一方,但是,我們知道這是完全不可能的。任何一個帶有心理能量的意象都不可能任意消失。除去對方的努力隻是起到了壓抑作用,使心理內部的矛盾和衝突更增加而已。

在一方嚴重壓抑另一方的時候,來訪者有可能會不承認被壓抑的那個“壞的”、“弱小的”、“醜陋的”、“愚蠢的”或“倒黴的”子人格意象是自己的一部分,而寧願把這個意象說成是別人,把這個意象投射到身邊的親友、同事、老師或夙敵身上。這個做法必然把內部的心理衝突轉化為和別人的人際衝突,而在人際關係中想解決自己內部的心理衝突幾乎是完全不可能的。也許你把討厭的子人格形象投射到一個員工身上,有一天你可以開除他,但是隻要你心裏的子人格不改變,你隨後還會把這個形象投射到另一個人身上,於是你發現身邊又出現了一個討厭的人。討厭的人一個接一個,永遠也趕不走。

真正有效的解決方法,就是在承認這些子人格都是自己一部分的前提下,調解他們之間的關係,子人格之間的關係好轉了,心理矛盾就得到了解決。當然,如何調解則要根據具體的子人格矛盾的性質和子人格的性格來分析處理。

四、子人格互相補充

我們心理治療的經驗表明,每一個人都具備自我實現的潛質,這個潛質的表現之一就是:如果某個子人格缺乏某種對心理健康非常重要的心理要素,則同一個人身上必定會有另一個子人格具備這個心理要素。

例如,某意象對話的學員主導的子人格是一隻虎,在現實中,她的表現也是非常勇敢、堅定、有控製力,她在身邊的人中間很有威信。但是,她缺乏彈性和柔韌性,因此經常把自己弄得很疲勞,或者引起人際衝突。

做了一段時間的意象對話後,她出現了一個“白兔子”子人格。這個子人格性格溫和但是比較弱小。而且這個子人格出現後,她開始生很嚴重的病。她不是很能接受這個子人格。但是實際上,這個子人格身上恰恰包含著對她人格完善很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容納性。如果她能接受自己的白兔子,她也就更多地接受了自我,接受了自我身上看似軟弱的部分。這樣,她也將更容易接受別人的軟弱,理解別人和接納別人,這將對她的人際交往大有好處。

因此,“虎”和“白兔子”就是一對相互能補充的子人格,虎補充兔子缺少的闖勁等,兔子補充虎缺少的細膩溫和。

當然,正如這個例子中也表現出來的,有時本可以互相補充的子人格往往在來訪者那裏恰恰是敵對或者一方輕視另一方的子人格,所以我們需要先做一些調解,然後才談得上相互補充。也有的時候,這對互相可以補充的子人格原來不認識、或者互相不理睬,我們也需要先讓他們認識和理睬後,再讓他們互相補充。也有的時候,當調解或認識的工作做完了,來訪者的不同子人格之間的補充就自發出現了,不需要特別去做。

子人格互相補充的方法,一般是讓子人格互相有“身體接觸”,包括拉手、手挽手、擁抱等,通過這個方式,他們就可以交換互相缺少的心理要素。

五、子人格定位治療

在意象對話心理治療中,不一定總需要做全麵的人格意象分解,也不一定總有時間去做全麵的人格意象分解。實際做意象對話心理治療時,常用的方式隻是用子人格來定位某心理問題或障礙並解決它。

具體方法是:在來訪者出現強烈的消極情緒的時候,或表現出某種很有特征性的行為模式的時候,要求來訪者:“看一看現在出現情緒的‘人’是誰,這個子人格長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是來訪者已經知道什麼是子人格了。如果來訪者做過意象對話但是從來沒有聽說過子人格,我們的指導語可以是:“你放鬆地去想象一下,假如說現在出現強烈情緒的不是你,是另一個人,這個人應該長什麼樣子?叫什麼名字?”

用這樣的方法,我們可以把和心理問題或障礙有關的子人格找出來,而不用去管那些和心理問題或障礙關係不大的其他子人格。這樣,我們不需要在不需要處理的子人格上花費太多時間,在時間上就會比較節約。

找到相關子人格,最大的治療優勢是可以“定位心理處理”。來訪者心中的子人格,常常會互相剛好有相反的性格。我們不用意象對話而用平常的方式做治療時,我們不能知道我們所說的某句話是被哪個子人格聽到的。同一句話這個子人格聽是有益處的,另一個聽卻可能會有害。這樣,我們的幹預效果會被抵消很多。舉一個例子,來訪者有一個非常自卑的子人格,這個子人格非常需要得到鼓勵和讚揚。來訪者在補償機製的基礎上,出現了一個非常傲慢的子人格,對這個子人格不能鼓勵,否則他會更加不可一世。如果沒有意象對話,對這個來訪者,我們是不是應該鼓勵呢?鼓勵,則很有可能你的鼓勵都被傲慢子人格接受了,而自卑子人格並不能獲益。不鼓勵,則自卑子人格得不到急需的支持。我們可以把這個情境做個比喻:仿佛專製暴君的國家中有很多急需援助的窮人,但是如果外國把資金送到了這個國家,則這個國家的暴君會得到這筆錢,而窮人卻不能獲益。甚至暴君可能會用這錢去買武器,更凶狠地壓迫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