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角的勢力本來遍布八州之廣,但是由於準備不足,張角擔心兵力過於分散反而可能會被朝廷大軍各個擊破,所以才命令大軍分別由張曼成、波才和自己各自率領一軍,準備對抗朝廷的大軍。此刻張角的軍隊基本都集中在冀州和豫州、南陽等地,接受訓練,匆忙之下,張角也隻能命令張曼成、波才占據最近的城池,以為防守之勢,自己則率領主力大軍駐守廣宗城。
其實,張角這樣安排也有自己的用意,朝廷的虛實張角早已探聽的清清楚楚,能夠湊成這四路大軍已是東漢朝廷最大的能力,隻要自己能擊敗這四路大軍,然後兵指洛陽,東漢的政權也就到了末日。但,所有的事情都必須以現行擊敗朝廷的討伐大軍為基礎。
二月,迫於形勢,張角以“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為政治口號,號召起義,其屬下的36方,共計幾十萬義軍同時舉事,聲勢浩大。因起義軍皆以頭裹黃巾為標誌,史稱“黃巾大起義”。
由於朝廷軍隊沒有到位,各地準備不足,在起義之初,黃巾軍節節勝利:河北黃巾軍生擒皇族安平王劉續、甘陵王劉忠;南陽(郡治宛,今河南南陽市)黃巾軍斬殺太守褚貢,圍攻宛城;汝南(郡治平輿,今河南平輿北)黃巾軍敗太守趙謙於召陵(今河南漯河市東北);廣陽(郡治薊縣,今北京市西南)黃巾軍攻殺幽州刺史郭勳和太守劉衛。
在張角的刻意指揮下,各地起義軍很快集結在一起,形成了三大軍事中心: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率主力活動於冀州(州治鄴城,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南)的廣大地區,張角、張梁駐廣宗(今河北威縣東南),張寶屯兵下曲陽(今河北晉縣西北),成為領導起義的中心,後來由於張曼成、波才、彭脫、卜已的逐一戰敗,張寶也與張角合兵一處,共同駐守廣宗。
張曼成自稱“神、卜使”,率南陽黃巾軍屯兵宛城,成為南方的黃巾主力;波才、彭脫領導的黃巾軍,控製潁川(郡治陽翟,今河南禹縣)、汝南、陳國(治所今河南淮陽市)一線,成為東方的黃巾主力。三大黃巾軍的主力分別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對京師洛陽形成包圍之勢,形勢看似十分嚴峻。
初時,在張角的極力約束之下,黃巾軍的軍紀甚是嚴明,每攻占一個城池之後,對當地百姓基本上是秋毫無犯,雖然也有個別黃巾軍的將領或士兵作出了擾民之事,張角都能夠及時對其進行斬首,深得百姓擁護,報名參軍者也是絡繹不絕。所以,在開始的時候,黃巾軍還是頗受冀州、豫州百姓的擁護的,當然,這是有一個前提條件的,就是起義初時,黃巾軍的糧草供應沒有發現任何問題。
此時朝廷軍也隊已經集結完畢,共分為四路大軍,約十萬之眾,分別由四位中郎將統率。其中左中郎將皇甫嵩、南中郎將朱y率步騎4萬餘人重點進攻潁川黃巾軍;北中郎將盧植率北軍五校士和地方官軍進攻河北黃巾軍;右中郎將楊奉率領步騎三萬連同地方官兵進攻南陽一線的黃巾軍。
官軍進攻重點首先指向直逼京師洛陽的潁川黃巾軍波才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