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童淵弟子(1 / 2)

蜀郡,是益州十二郡之中麵積最小的郡,卻又是人口最多的一個郡,巴郡的麵積差不多相當於蜀郡的十多倍,人口卻也隻有一百萬,而蜀郡的人口現在就已經達到了一百二十萬人,更加要說明的一點是現在益州的治所還不在成都,是在雒縣,後來才因為成都的繁華,劉焉才將治所遷至成都,雖然兩地相距不遠。

而張任正是蜀郡成都人。

既然要到蜀郡,必然要路過刺史張喬所在的廣漢郡,本來楊奉上任伊始就應該首先向刺史張喬報到一下,但是由於南方邊境問題張喬已經被弄得頭暈腦脹了,沒有時間接見這個新上任的漢中太守了,現在南方剛剛安定,張喬也剛回到雒縣不久,所以即使楊奉不去成都尋找張任,也要到雒縣去拜訪張喬的。

張喬在漢末任益州刺史多年,不算是一個十分有能力的人,可以這樣說,對於內政,張喬是得心應手,但是對於領軍打仗,張喬卻是不行了,而且張喬手下並沒有什麼能征善戰的將士,即使有張喬也不是這方麵的伯樂,隻不過現在還算是太平時期,顯得有點無所謂了。

但是,除了這之外,張喬將益州的經濟卻是搞得相當不錯,加上黃巾之亂的時候,益州基本上沒有受到太大的衝擊,也給劉焉留了一個強大的平台,況且劉焉父子二人也是守成有餘之人,沒有什麼大誌,卻也能在張喬的基礎上,讓益州的經濟更上一個台階,最後倒便宜了劉備,這也是為何劉備能夠在同東吳的荊州爭奪戰中征召七十萬大軍的緣故,以益州多年的經濟基礎供應這七十萬大軍自然是沒有任何問題。

張喬早就聽說過楊奉幾乎完勝地評定荊州二郡的叛亂和在朝堂之上的五步成詩,對楊奉十分欣賞,因為張喬也是一個平日喜歡吟詩作畫的文人雅士,在聽了楊奉當場作的一首從軍行之後,張喬對楊奉是更加喜愛,其實這首詩就是在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中的第二首的基礎上略加修改而成,但是對於剛剛出征回來的張喬來說,無疑正是對他自己的描述,也是張喬出征在外的思鄉感受,使得張喬以為楊奉是為自己量身定做了這首詩:南蠻犯進攪太平,再蒞邊關舊別情;繚亂邊愁訴不盡,高高秋月照雒城。

“喬久聞獻之高才,未得一見,不想今日一見,獻之之才更在喬想象之上,我大漢若能多有幾個像獻之如此這般的青年俊彥,我大漢豈能不興盛久安呢?”從這句話便可以看出張喬對楊奉的評價是相當高了。

楊奉自然是要謙虛一番了:“大人過獎了,楊奉所學隻是領軍打仗、戰場殺敵、醫治病人而已,何況目前正是太平時期,如此便無楊奉施展之地了。而對於內政管理,楊奉卻是完全不通,所能做到的也隻是任用賢才,授以職權,治理漢中,希望日後能頗有業績,也算對得起漢中一方百姓了。”

張喬右手微微捋著胡須,點點頭,似乎對楊奉的謙虛十分欣賞,能有如此才華又能夠如此謙虛的恐怕走遍大漢十三州也找不出幾個來,張喬道:“難得獻之如此謙虛,看來建陽兄教導有方。賢侄也不必煩惱,既然賢侄善於領軍打仗,也不是沒有機會,南蠻之族經常犯我益州邊境,襲擾我邊境居民,老夫也曾和這些南蠻人交戰數次,總是敗多勝少。隻是這些南蠻人不適於平地作戰,所以也不會太過於深入我境內,隻是襲擾邊境,搶掠一番就會自動退兵。如今既然賢侄來到,老夫也就可以放心將平定南蠻之事交由賢侄了,嗬嗬。”

張喬也算是個人物,絲毫不避諱自己和南蠻交手勝少敗多的情況,楊奉不禁對這個曆史上能少提及的益州刺史頗具好感。對於張喬的許諾,楊奉自是大喜過望,雲南之地多是少數民族,一旦征服他們,必然終身不會叛亂。到時候等於是在益州南部安放一枚炸彈,一旦自己開始對益州動手,便可南北共進,取益州更是方便快捷。但是,這件事情卻因為張喬的過早去世而成為了泡影,直到多年之後,楊奉才先占據了益州,後平定了南蠻。

楊奉於是站起,對張深鞠一躬,道:“既然大人如此相信楊奉,楊奉必然不會辜負大人的一片厚愛,隻要能給楊奉一年的時間訓練士卒,一年之後,楊奉必然能提兵兩萬掃平南越各地,令南越之人臣服於我大漢之威。”

“好,好,能有賢侄這句話,老夫便放心了。漢中之地多山少民,經濟在益州最末,根據我大漢律令,漢中郡最多能征兵兩萬,但是根據當地經濟和人口情況而言,卻又是無法支撐。不如這樣,賢侄在漢中征兵一萬,老夫再從各地抽調精兵一萬,糧草問題不需賢侄操心,對於益州來說這還不算是什麼問題。賢侄在半年之後,若能將漢中郡內的賊患平息,老夫也好向皇上請旨讓賢侄兼益州兵曹從事,這樣賢侄便可率領益州大軍南下,掃平南蠻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