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國際局勢展望(1 / 3)

在一九四一年的末尾,國際局勢因太平洋大戰爆發引起了劃時代的變化,要展望未來局勢的發展,必須要先了解這一變化的意義及其對於各主要戰場國的影響和關係。

太平洋上大戰危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即已萌芽,以後危機一年一年的成長起來,直拖延到今天才正式爆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協約國如英美法日都拚命的擴充海軍,在太平洋上形成了後來的英美日海軍競爭。英美日太平洋海軍競爭之幕後原因,實係各國在遠東存在著重大的經濟衝突。二十年來美國的“遠東門戶開放”,“利益均沾”,“海上自由”等口號,同日本的獨占與侵略政策恰恰相對。一九二一年冬天,美國在華盛頓召集九國會議,起初要解決太平洋上海軍限製問題,最後就變成了一般的遠東問題的討論,特別是關於中國。“九一八”之夜,日本悍然撕毀九國公約,進攻中國,實際也就是日本以武力驅逐英美遠東勢力的開始,也就是今日太平洋大戰的導火線。九一八事變之後,領導國際力量反日的是美國而不是英國,唯一敢對日本說幾句硬話的也是美國。所以美國本來不是國際會員國,但當國際為中日問題在日內瓦開會時就非邀美國去參加不可。美日兩國的矛盾因日本的猖獗一天天的深刻起來,尖銳起來,直至今日的混戰局麵,太平洋的名字和它的實際情形變得恰恰相反了。

了解了上述一點,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日本死倒在軸心懷裏,為什麼日本不顧中國的牽製而決心作更大的冒險。同時,我們也可以預測到太平洋戰爭既開,決不會中途妥協,也不會中途變質,除非將日本打得落花流水,決不會有別的結束戰爭的途徑。

太平洋戰爭的爆發,使世界兩大陣線的劃分更加清楚,使國際問題更趨單純,而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更為淨化。從此,世界上中立國家已寥寥無幾,使任何妥協之橋梁化為烏有,使一向置身世外的許多國家的無數人民,不得不同中英蘇的英勇將士並肩作戰。從此,無所謂袖手旁觀,更無所謂誰出賣誰,所有反侵略國家必須有福共享,有禍同當,直至擊潰共同死敵而後已。特別使我們興奮的是,從此,中國抗戰更明確的成為世界戰爭的主要部分,使全世界民主國家不得不對中國人民的艱苦奮鬥予以新的評價。

基於上述一點,我們很可以想象到,今後的世界戰爭在形式上日趨擴大,在內容上日趨單純。並且因為戰場日益擴大,因之也日趨激烈,更因之也加速了大戰之最後結果。這樣空前無比的世界大戰,各國均出死力搏鬥,決不會長久的拖延下去。一九四二年內雖然大戰無結束希望,但勝利局勢到下半年總可以看得出來。今日的戰爭,從戰場的具體情況來說,是高度的消耗戰,從戰爭的性質來說,是正義與非正義的決死戰。因此,勝利是屬於正義的方麵與經得起消耗的國家,而最先崩潰的必然是那些經不起消耗的侵略國家。

在兩年前中日作戰之初,我們就已經說過,中日戰爭是戰爭的一部分,中國的勝利與世界問題的總解決不能分割。當時我們曾正確的估計到中國獲得最後勝利的三個主要條件,即中國本身力量壯大起來,太平洋發生對日的國際戰爭,和日本內部革命力量的成長。現在第一步條件正在努力實現之中,第二個條件已由可能的變成了現實的,第三個條件的實現也隻是時間問題。日本是軸心夥伴中比較軟弱的一個,隻要菲律賓和新加坡不被占領,戰略地位上仍陷於包圍形勢,四麵受敵,很難撐持長久。不過日本的弱點在背後而不在前麵,日本的前途如何,大半還要看斯大林的態度為定。

日本以奇襲方式在太平洋上第一步占了便宜,但並不能就決定了今後的戰局發展。我們承認新加坡和關島,中途島,以及珍珠港各地英美海軍的失利頗影響太平洋戰局,但是要知道太平洋戰爭不是一年半年可以決定勝負,所以也不必太重視日本的初步勝利。日本的戰略是以閃電戰術迅速占領新加坡和菲律賓兩個軍事根據地,而對夏威夷采取監視態度,對蘇聯暫謀妥協。由於泰國的沒有出息,投到強盜懷裏,使印度支那半島戰略形勢為之改觀。因為“威爾斯親王號”和“利巴爾斯號”兩主力艦的沉沒,使日寇在進攻新加坡的初期居於優勢地位;同時,菲律賓的防禦疏忽,遭敵登陸,也給美國對日作戰的主陣地以很大威脅。這些不利情形,在倫敦和華盛頓的報紙上都已明白指出,我們也不用諱言,不過無論一時的戰況如何失利,我們對於同盟國的勝利仍抱有極大信心,不稍動搖。因為我們把太平洋戰爭看成世界戰爭一部分,當然不能過甚的重視暫時的,局部的軍事失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