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充滿愛與了解的人際關係使自己安寧從容(3 / 3)

老板會怎麼看自己呢?華小姐覺得自己處於危險中。

放下聽筒,老板臉上露出得意的微笑。我趁機說:“看來,還是您厲害!我做了大量工作,他們都不肯降價,您兩句話,卻解決了問題。”

老板得意地正一正領結,意猶未盡地說:“張先生是個爽快人,我很願意和這樣的客戶打交道!”

我雖然臉上綻著笑容,心裏卻像打翻了五味瓶。

華小姐真厲害,一句話讓老板對這件事有了一個最舒服的解釋:“不是華小姐不盡力,也不是她能力低,而是降價的事的確十分困難。而這麼困難的事,竟然讓我兩句話擺平了,我是多麼不一般啊!”如此高興,老板怎麼會再責備華小姐?而且,如果責備了華小姐,不是意味著這件事不難做,華小姐也可以降下價來嗎?如果是這麼簡單的事,又怎麼顯示其大老板的能力?

張先生為了麵子,上了“大老板”的套;“大老板”也是為了麵子,結果上了華小姐的套。

許多莫名其妙的事,實際上就這麼簡單。

為何“人善被人欺”

不敢憤怒和拒絕,是“老好人”的病根兒

俗話說得好:“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有些“善良的人”大叫天地不公:“我做善良的人,處處想著別人,與人為善,結果卻得不到好報。這是為什麼?”所以在骨子裏,這些“善良的人”把人看得很壞:“人心真是險惡,我對他們這麼好,他們卻待我這麼差。”

而實際上天地至公,這些“善良的人”的遭遇是理所當然的,或者說是咎由自取。這麼說似乎很殘酷,卻是苦口良藥。

“被人欺”的“善良的人”俗稱老好人,和一般的善人好人不同,這種老好人似乎是永遠要對別人好,永遠不會拒絕別人,永遠不會對別人發怒。但一個人怎麼可能永遠不生氣呢?怎麼可能樂於滿足別人所有的要求呢?老好人們自以為能,而實際上是他們不敢表達憤怒,不敢拒絕別人。他們自我欺騙地把這稱為善良,而實際上不過是種懦弱。人懦弱就會被欺負,這不奇怪吧。

老好人在小時候往往是乖孩子,聽話的孩子。而他們的乖巧和聽話是一種不健康心理的表現。他們發現隻有在他們聽話、乖巧服從時,才會得到父母的讚揚,於是他們竭力“做好孩子”,聽話,不發脾氣,目的在於保住父母的感情。所以長大後,他們習慣一味討好別人,好讓別人能接受他們。

老好人小時候,父母常這麼說,“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了你”“為了你我付出了多少辛苦”。這是父母無意使用的一種控製手段,我們稱之為“內疚感控製”,目的在於使子女感到父母有恩於他們而使子女不敢反對父母。因而子女一旦做了父母不喜歡的事或拒絕了父母,就有內疚感。

這種孩子長大後,往往不敢拒絕別人,拒絕別人會十分內疚,也不敢堅持自己的正當要求,堅持了也會內疚。所以他們會大公無私,他們自以為是“善良”,而實際上這是他們的一種病。當別人向他們提出不合理要求時,他們二話不說就答應了;當別人利用他們時,他們一副心甘情願的樣子,那麼別人也就自然會欺負他們了。

老好人心裏窩了很多怨氣,他們不會直接發作,而是會用某種間接的方式表達情緒。最常見的一種方式,是“看你把我害成什麼樣子了”。他們把自己弄得很慘很苦,他們讓你看到:你對我多麼不好,多麼不公正。

他們常用痛苦來控訴別人,來刺激別人的內疚感。他們是那種“一人向隅”的人,雖然他們口裏說著“你們玩你們的,不用管我,我隻不過有些不舒服”,但是他們實際上做的事,卻正是令別人“舉座不歡”。他們用自己的痛苦報複別人。這種“善良的人”自然會被人輕視和厭惡。他們的“善良”不是出自愛和喜悅,是偽造的。

人應該勇敢,敢愛敢恨,敢喜敢怒,敢於堅持自己的正當權益。

善良不意味著要討好別人。老好人要改變自己,更應該對童年經驗加以重新評價。父母為子女做的一切,不應該是一筆恩情債。父母和子女如果相愛至深,不論做了多少都無所謂。

老好人要自救,就不能以童年時期對父母的方式對待別人。當別人利用你時,你隻要拒絕就是了。或許別人會對你的拒絕不滿,指責你“自私”,你可以嚐試隨他去,你不必為此而內疚。或許有人會和你斷絕交往,也隨他去,這種人不是真朋友,他並不是真愛你,不過是在利用你。就算一時得不到愛,也不要用這些人的假愛來騙自己。老好人隻要這樣做,就會成為真正的好人,他們會沒有了被人欺負的感覺,心中會減少怨氣走向平和,從而會更快樂。他們就會有真正的善良真正的愛,會遇到真正愛他們的人。

那時,他們“不善”卻不會被欺。

“沒事找事”社交術

帶著愛去創造機會多接觸,才能交到知己

內向的人也很希望交朋友,但苦於不太容易,常常被動等待卻往往等不到機會。如果對方是異性,就更難了。也許,這些朋友心裏會希望有些什麼事,好讓他們能再見麵。但是,事情並不總是那麼適逢其會。

就像有個人,他喜歡上了一個鄰居女孩,每天上下班都爭取和她坐同一輛公共汽車,卻從不曾和她說一句話。他總盼著有個壞人出現,好讓他有機會英雄救美,但是壞人也不是常常可以有的。何況,真的壞人出現了,他有沒有能力救美也未可知。

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沒事找事,也就是創造機會和對方接觸。

這是社交的基本功。事情是紐帶,它把人們聯係到一起。

沒事找事方法很多,找他借一本書是沒事找事,因為借了書要還,這樣就多了接觸的機會;找件小事讓他幫忙也是沒事找事,因為為了感謝他,你得請吃飯或打保齡球;如果他有什麼特長,你還可以拜師學藝,既結交了朋友又學到了東西,可謂一舉兩得。

找事的目的是為了讓大家相處更自然,所以最好不要找太困難或太嚴肅的事,最好是雙方都感興趣的事或無關的小事。《紅樓夢》中寶玉讓晴雯去看黛玉,找的事是送兩條半舊的帕子,事情小,但是目的達到了。

在與異性交往時使用沒事找事,有些害羞的人很可能會被對方看穿。實際上,被看穿根本不是問題,對方絕不會因此不滿。沒事找事屬於無害的謊言一類的行為,其背後的真實是“我想和你交往”這麼一個良好的動機。很少有人會討厭一個想和自己交往的人。

沒事找事往往是交際雙方的一個合謀,大家心照不宣,找一件事作為借口和理由,讓大家避免任何尷尬,因此,對方會欣賞你的沒事找事。

真正懂得如何交往的人,在和一個人初次接觸時,就會想到為下次做準備。他會注意在談話中尋找“伏筆”。你可以詢問他的愛好,談談愛好,從而知道在哪裏可以找到“事”,比如,對方喜歡繪畫,那麼下次畫展開幕的日子就是你們交往的日子。一次,我和一個朋友談到春天什麼花先開。那麼到花開的時候,我就找到了事,我在信封裏裝了一把花瓣寄過去。

有人會擔心找不到事怎麼辦?事實是,沒有什麼時候是找不到事的。

一次,我獨自到一個海濱城市旅遊感到孤單,想找到一個遊伴,於是我找人問路—不是我不認識路,我的空間感很好。我選擇了一個喜歡的人,我判斷了她要去哪條路,然後我向她問路,問的正是她要去的那條路。於是我們一起走了一段路,談天說地半小時後,我們已經像老朋友了。

當然,沒事找事時,我們必須考慮到對方。我們不能在別人很忙很需要獨處時強人所難地沒事找事。我們不能找別人不喜歡的事。我們必須在心裏喜愛、關心別人。

任何技巧都是為了讓我們心裏的愛有機會傳達給別人,沒事找事法也一樣。沒有愛,沒事找事法毫無意義,它隻會惹人厭煩,給人添麻煩,給自己帶來失敗。

臉皮不磨不厚

用“難堪訓練”來使薄臉皮變厚

民國時期有一奇人李宗吾曾提倡“厚黑學”,他宣稱“臉皮厚心子黑”是成功人士的基本要求。“心子黑”不是好事,但是“臉皮厚”卻的確是社交成功的基本要求。大凡社交場上的失敗者,臉皮都太薄。例如一個害羞的青年,默默地愛一個女孩很久,卻不敢有所表達,無非是因為臉皮薄,害怕被拒絕,害怕被嘲笑。本來也許隻要說出來就會成功,隻因為臉皮薄,白白錯失了機會。臉皮薄的人受不了別人的絲毫嘲笑、輕視和批評,所以他們害怕社交。臉皮厚的人視嘲笑批評如等閑,所以在社交場中如魚得水。據說有一位政治家正在演講,下麵有人罵他“臭狗屎、垃圾”。

在臉皮薄的人看來,這豈不是奇恥大辱?這個厚臉皮的政治家卻隻是笑一笑,說:“這位先生不要急,我馬上就要講到你所說的環境衛生問題了。”

臉皮薄的人不明白,當臉皮足夠厚的時候,你會顯得更有風度,有包容的氣度。人們說“宰相肚裏能撐船”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讚揚宰相臉皮厚。

厚臉皮如同一副盔甲,可以使我們不怕別人的攻擊。

有的人說:“我知道臉皮厚一點好,可是我天生臉皮薄,沒有辦法呀。”

實際上,誰天生臉皮厚呢?沒有天生臉皮厚的人,正如沒有天生繭子厚的人一樣。臉皮和繭子一樣,不磨不厚。厚臉皮是磨煉出來的。

隻要你誌在必厚,耐心磨下去,拿出十年磨一劍的精神,臉皮必可磨厚。

在社交訓練中,我曾讓學員當眾“表演緊張”,讓他們表演“結結巴巴,手足無措,慌慌張張”。這種練習有兩種作用:第一,在努力表現緊張時,有的人心理反而會放鬆下來;第二,這種練習可以使人們臉皮變厚。

另一種磨厚臉皮的技術來源於日本的“魔鬼”訓練,即所謂“難堪練習法”。

日本一些企業管理人員培訓班,為培養學員的厚臉皮,專門讓學員做一些難堪的事、好笑的事,比如在大街上人最多的地方,大聲唱歌或朗讀報紙,或者大聲叫喊“我是×××,我是成功者”等等。

這種做法效果很好。

難堪訓練內容不限,你可以任選一件你感到難堪的事去做。比如,你覺得在小攤上賣東西很令你害羞,那麼就去擺攤。

一般來說,做難堪訓練時,如果沒有熟人在場,受訓者還都能頂得住,一旦有熟人出現時,受訓者就會因羞愧害怕而逃避。

如果你在訓練時遇見熟人,要求自己堅持下去不停止。熟人也許會驚訝,也許會嘲笑,也許會勸你別出醜。把這些都理解成對你的考驗,你必須經受住考驗。

要知道許多成大事的人—比如第一架飛機的製造者—都遇到過別人的驚訝、嘲笑和善意勸說,在別人眼裏,他們是在做傻事。假如他們頂不住而放棄了,就不會有以後的成功。

要堅持,要讓臉皮變厚,這樣你才會做出別人做不到的事。隻要你大大方方地堅持做你的事,就會贏得別人的敬佩,嘲笑最終會轉化為尊重。“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種精神,就是厚臉皮精神。

頭腦裏的監工

克服自我意識的幹擾,才能戰勝社交緊張

假如有一種儀器可以把人頭腦裏的思想像廣播一樣播放出來,那麼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知道為什麼有些人在社交中會緊張。“舉止大方一些,微笑,微笑!”“別笑得那麼傻,笨蛋!”“說話呀!說話呀!”“說的話那麼蠢,人家都會暗地裏嘲笑你呢!”“臉不要抽搐,手不要抖。”“告訴你不要抖,笨蛋,笨蛋,沒出息,丟人現眼!”上邊這些話就是某位青年在社交時頭腦中冒出來的想法。當然,我們沒有能播放想法的儀器,這些話是他自己告訴我的。想象一下,當他和人交往時,頭腦中仿佛有一個監工監視他的一舉一動,不斷用批評性的語言“指導”他,責罵他,他怎麼可能表現得自然,表現得輕鬆?每位社交有困難的人頭腦中都有這麼一個監工。在他們交際時,他們仿佛分身為兩個人,一個在交際,另一個在監工在評判。正是因為監工的幹擾,交際者才會緊張,才會表現失常,變得舉止笨拙、言語生硬。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頭腦中“監工”的監視幹擾了交際者的自然反應,造成交際者舉止失常,然後引發“監工”的焦慮,“監工”急於控製交際者的行為,而控製越強,交際者行動就越不自然。通常我們稱之為“自我意識太強”。

有個寓言。蜈蚣有 100隻腳,狐狸問它:“你是怎麼安排這麼多腳的,一定很難做吧?”

蜈蚣想了想,結果就不會走路了。因為蜈蚣有了自我意識,有了“監工”,幹擾了自發的行為。

僅僅有個“監工”就會讓蜈蚣不會走路,更哪堪許多“監工”還要指責、斥罵交際中的人!

隻要我們減少“監工”對我們的幹擾,我們都可以成為很好的交際者,用不著花很多時間練習口才和學習交際。兒童“不學無術”,但是孩子們自發的交際卻都很成功,他們很容易交到好朋友,而且相對較少為自己的交際能力操心,因為兒童的“監工”還未建立完全。

我們不幸有了“監工”,該怎麼對付他呢?怎麼讓他少幹擾我們呢?

有種技術叫“外向任務法”。具體做法是:為自己找一個和別人有關的認識任務,例如,讓自己關注別人的言談,從而判斷出這個人的性格,猜測他形成這樣一種性格的原因。或者,讓自己判斷在場的其他人之間的關係好壞,每個人對另外的人的看法(但是不去判斷別人對自己的看法)。甚至可以選這種認識任務:挑出別人的行為失當之處(但是不要說出來)。

這種方法把“監工”原來對內的注意力引向外界,讓他注意別人從而無暇關注自己,可以很好地減弱一個人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批評,從而使其言行舉止變得更為自然。

認識任務是什麼都可以,認識不是主要目的,目的不過是轉移注意力。但是在交際過程中,你必須專心於任務,這樣才能有效地達到轉移注意力的目的。

有人問:“如果沒有‘監工’,沒有自我注意,我怎麼才能保證我做得很好?我又怎麼總結經驗教訓好讓以後提高?”

其實,沒有自我注意你會做得更好,也許不盡完美,也許會有錯誤,但是在你自我注意時,你的錯誤隻會更多。有人說,沒有自我監控會出錯,但是我們可以告訴他,有監控錯誤會更多。

足球開賽後,教練員不上場。運動員不可避免會有些錯,但是假如教練員上場,跑在運動員的身後隨時提醒他該怎麼踢,運動員很可能會踢得很臭。

總結經驗,提高自己,這是比賽暫停時或結束後教練員才可以做的事。

你隻可以在交際活動之外思考如何交際。而且,不要想太多。一次注意到一個問題就可以了,下一次你的交際少了這個問題就會進一步,更不要用批評責罵的態度去對待自己。批評和責罵不會使人進步,要鼓勵,要表揚自己每一個小小的進步。

人人都會交際,隻是被“監工”幹擾才表現不好。試試用“外向任務法”對付監工,你會發現你變得自然而又從容。

所向無“敵”之術

讚美,是社交的無敵妙術

練任何武功時,都有一個絕招是師父輕易不教的。隻有當你把其他招數都練好,師父信任你之後,他才會傳授這一招。而當你會了這一絕招之後,你會發現你的武功達到了全新境界。

現在我們講的心理學方法,也將使你的社交技能達到全新境界—你可以所向無敵。

一般人對“所向無敵”一詞有個誤解,誤以為所向無敵是指能輕鬆打敗任何敵手。實際上,所向無敵是指你麵前將不再有敵人,敵人已變成了朋友。

所向無敵的社交心理術是指讚美別人的方法。

讚美是社交的無敵妙術。它可以化敵為友,可以使友情更加深厚,可以給朋友帶來利益,也可以讓自己得到成功。人如果是花樹,讚美就是春雨。古時有個極高明的琴師叫伯牙,他有個最好的朋友叫鍾子期,是個樵夫。為什麼伯牙把鍾子期當成至交呢?因為鍾子期能懂伯牙的琴聲,鍾子期會讚美伯牙的琴聲。

舞蹈家鄧肯說:“恐怕現時代最奇特的一個人物是鄧南遮。他身材矮小,他的麵貌除了笑的時候,實在談不上美。但是在巴黎有一個時期,差不多一切最著名的美女子都愛他。”為什麼呢?因為鄧南遮善於讚美。

讚美有說不盡的益處,但是人們卻極少使用它,原因主要有三個。

一是自私自大。“我為什麼要讚美他(她),讓他(她)高興?”說這種話的人不舍得用一句話給別人帶來喜悅,多吝嗇。破除自私的方法是告訴自己:讚美別人給你自己帶來的益處更大,不僅僅是別人會回報你,讚美本身就會滋養你自己的心靈。設想有兩個人,一個挑剔一切;另一個則善於讚美,他讚美朝霞,讚美夕陽,讚美青草,讚美白雲,讚美博物館中的文物,讚美美麗的建築……哪一個人會更幸福呢?

自大的人會感到讚美別人等於貶低自己。他們時時抱著競爭的心態,所以想:“我讚美他,他就會自以為他勝過了我,這怎麼行!”破除這種障礙的方法是,讓自己忘掉競爭,把生活當成遊戲,把對方當成遊伴。

第二個障礙是挑剔成習,有些人總看到別人有缺點。是的,每個人都有很多缺點,如果你盯著找缺點,就會找到一大堆。但是,任何人也都有優點。“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為什麼不把眼光放到別人的優點上呢?

第三個障礙是認為讚美別人是拍馬屁,是阿諛奉承。拍馬屁和讚美別人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出於功利目的,很虛偽,嘴裏說別人好話,心裏卻在暗罵或暗地裏嘲笑對方,而讚美別人則是心口如一的,你讚美他的地方正是你欣賞他的所在。

學習讚美術實際上就是學習鑒賞術。懂得對方的美才可以讚美。因為懂得鑒賞你才能準確地說出對方美之所在,胡亂讚美是無益的。試想:伯牙彈了一曲“高山”,鍾子期如果在一旁鼓掌叫好,卻說不出好在哪裏,伯牙會以他為知音嗎?

你不妨試著找一個人做目標,時時注意尋找他(她)的優點,然後去讚美他(她)。讚美要盡可能具體。不要僅對一個女孩說:“你真漂亮。”而應該說:“我發覺你笑起來非常天真,這時候你最好看。 ”

久而久之,你將會很善於鑒賞人,也就很會讚美別人了。

另外,讚美必須真誠,你所讚美的必須是你心目中的優點,否則不要說。哪怕這優點極小也不妨讚美。

我們大都不習慣及時讚美別人。當別人做了一件好事時,你也許心中讚許卻並不說出來。你不妨試著改變這種習慣,在發現可讚美之處時馬上讚美,這時你說話的語氣會是最真誠的,因而效果也最好。

學習讚美術的人不要忘記讚美你最好的朋友—你自己,這將使你更能悅納自己,更自信。

讚美的力量是不可限量的。曾經有一個女孩很醜,她很自卑,覺得別人對她不好,她也對別人很凶。心理學家讓大家試著讚美她,讚美她的頭發很黑,讚美她偶爾閃現出的善良。結果過了幾天,大家都發現她變得漂亮些了。

試著每天去讚美別人,社交場上你將所向無敵,你將得到友誼和愛,得到一個美好的世界。

做自己的局外人

從局外人角度看問題,就會客觀處理人際矛盾

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我們旁觀別人的是是非非時,很容易看出來他們相互之間是什麼關係,他們之間衝突的真正原因是什麼和該如何解決。但是一旦事情到了自己身上,我們似乎一下子就笨了,明擺著的道理也會看不到,很簡單的解決方法也會發現不了,結果陷於痛苦煩惱之中難以自拔。旁觀者對我們也許會不理解:“這麼簡單明白的事,他怎麼就是看不明白?”

有次在公共汽車上我看到這樣一幕。

“哥兒們,是你呀!我差一點認不出你了,留這些大胡子,可以上電影了。”說話的青年人非常興奮,一邊說一邊伸手去拉對方的胡子。

乘客們紛紛轉過來看著他們。“過得怎麼樣?”這個青年人拍著對方的肩膀問。“還可以。”另一位輕聲回答,因被大家注意而有些窘迫。“身體怎麼樣?現在還那麼愛感冒嗎?我現在反倒更容易感冒了(說著掏出手帕擤鼻涕)。你看我的扁桃腺多紅(張大嘴讓對方看,對方躲開身子)。噢,你結婚了吧,老婆漂亮嗎?怎麼了哥兒們,不說話?哥兒們,你太拘束了,人應該善於交際,是不是?”

“是啊,是啊。”對方一邊應,一邊又退遠了一步。

先說話的青年心裏一定會認為對方太內向。在生活中他也許會奇怪地發現,雖然他對人十分熱情,卻交不到幾個朋友。而實際上,除了他自己之外,所有旁觀者都看到了他的問題何在。

還有一種場景我們更是常常可以見到。

兩個人為一件無關緊要的小事爭得麵紅耳赤,語言中漸漸連人身攻擊的味道都冒出來了。這兩個人中的每一個都認為:自己是據理力爭,對方是無理狡辯,而且認為對方之所以要無理狡辯是為了維護他自己的麵子。而在第三者看來,這兩個人全無區別,都是爭強好勝而已。

如果我們能夠從局外人的角度看問題,就可以避免當局者的迷妄,可以看得更客觀更真實,也就可以發現自己的錯誤,走出社交困境。

做自己的局外人其實很容易。你隻要用一下“分身術”就可以了—當然不是像孫悟空那樣真的分身,而是在想象中分身。

你可以想象另一個你分身出來,站到與你有一定距離的地方看著你的舉動。想一想另一個你會看到些什麼,會有什麼樣的看法。

當你和朋友爭論不休時,和父母吵架時,有什麼事想不通時,你都可以試一試分身出另一個你,站在身邊觀察你。

或者想象你自己站在局外,觀察那個也許正在吵架生氣憂傷的你,觀察那個人是怎麼和別人交往的,你就會對自己有新的看法。

因為這個置身於身體之外的你是旁觀者、“局外人”,所以會更清楚地看到事實,也會更冷靜地分析事實而不受情緒幹擾。

當你陷入強烈的憤怒、沮喪之中而難以自拔時,想象另一個你分身出來,靜靜地看著處於情緒中的你,不必做任何判斷,你會感到一種寧靜安詳逐漸滲入憤怒之中,漸漸地你會平靜下來。

在人際交往中,難免會有矛盾,有憤怒煩惱。即使是最好的朋友也會有吵架的時候,分身為二,做自己局外人的技術總是用得著的。

懂得如何做自己的局外人,你會更善於處理矛盾。比如,一個男孩本來很煩他的女友,因為她常常沒事找事。做了局外人,他才看出來,原來她是怕失去他,用這種笨方法想得到他的關注,於是他主動去關注她,解決了矛盾。

懂得如何做自己的局外人,你也會變得更達觀。對小小的是非得失,認為不值得為之煩惱,於是你會生活得更豁達、更健康。

“他心通”秘訣

隻有足夠深地愛一個人,才能和他心靈相通

據說,修煉到最高境界的人會有一種神奇的能力叫“他心通”。這讓人們很是羨慕:“有他心通多好,不需要學心理學,別人想什麼我都知道。誰也別想騙我,我對付別人輕而易舉。他心通就好像一個高級的間諜,可以潛入別人內心獲得情報。”他心通如此高深,一定要花很多時間閉門苦修,要有大師傳授秘訣,人們隻好望洋興歎。

不過我告訴你,他心通實際上很簡單,不需要閉門苦修,也不需要大師傳授秘訣,秘訣隻有一個字。如果你想學,如果你按照秘訣做,你肯定可以很快獲得他心通。

不要急著找這一個字的秘訣,請耐心看每一句話,這樣效果才好。

先讓我們看一下,除了修煉者,有沒有其他人有他心通現象?如果有,分析他們為什麼會有?

除了修煉者,其他人也會有他心通現象的。古代的曾參很孝敬母親,一天他在外砍柴,忽然感到心不舒服,他覺得母親想他,於是急急忙忙回家,發現母親果然倚著門急切地等他回家。

我們經常聽說這種事例。有人在親人亡故前,無緣無故感到不舒服,急於見到這個親人,似乎他知道親人臨去想見到他。或者,親人遇到危險時,有人會有感應。這就是一種他心通。

另一種他心通更常見,那就是母親對新生嬰兒的心理。很多母親是他心通的,她們不需要嬰兒說話就知道他需要什麼。她們甚至不需要特意從體態語言中而是從哭聲中就能做出判斷,這是感同他人的喜怒哀樂的能力。獲得這種能力的秘訣是:愛。

當你深深愛一個人,在你心中,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他的快樂和煩惱就是你的快樂和煩惱,那時,你就會了解他的心理 —這就是“他心通”。

古詩有“心有靈犀一點通”,俗語有“心心相印”,這就是“他心通”的境界。了解你真愛的人是可以一點通的。愛到什麼程度,了解對方就容易到什麼程度。

“他心通”不是特異功能,是普通的功能,是因為愛,所以能想對方所想,急對方所急,能無意識中注意到對方的一舉一動,因而能知道對方的心情。因為你有愛,對方在你麵前不必有絲毫偽裝和掩飾,因此你可以清楚地了解他。

這是心理學的最高境界,是交際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心理學知識,不需要心理學技巧,隻要有足夠的愛就夠了。

就是這麼簡單,愛;但是又很難,因為我們難得會這樣深地愛一個人。

愛不可以用技術製造,但是我們有辦法讓自己少一些對愛的障礙。

愛的障礙之一是對別人的評判過多。難以愛別人的人往往慣於評判別人,這個人有這種缺點,那個人有那種毛病,評判之下愛就被扼殺。當然,不評判不是做老好人,我們應該指出朋友的缺點,幫助他改正。但是,在你評判別人時,不妨先問自己兩個問題:第一,是他有缺點還是我用自己的標準強加於人?如果答案肯定,就告訴自己,人與人有不同的行為標準,隻要對方的行為無害於他人和社會,就應該允許其存在。第二,我評論別人時,心裏是不是有敵意?如果有敵意,就要先檢討自己,然後再評論別人。隻有對方確實有缺點而自己完全是善意才可以評判別人。

愛的障礙之二是自我中心,斤斤計較。總想在別人那裏占便宜的人是不懂得愛的。有的人學習心理學,學習了解他人的技術,目的是控製別人、利用別人,這種人可以學到揣摩別人心理,但是學不到“他心通”。

有人問:“愛了,‘他心通’了,卻不能控製別人了,這對我有什麼好處呢?”就像向嶗山道士學了穿牆術,卻不能用來偷東西,甚至不許用來炫耀,那麼,穿牆術有什麼用?

對這些人的回答是:愛就是最大的好處。愛別人,了解別人,和別人心心相印,這就是最大的快樂。這快樂勝過控製別人的快樂。我們學交際,就是學習和別人共享愛的技術。

願大家都能“他心通”。

玫瑰故事

明確自己的角色和身份,才能在交往中恰當示好

平安夜,文洋和劉聆在一個會議上相識,雖然談不上一見如故,但一起去乘地鐵的路上,她們還是熱絡地交談著。“你看!”劉聆扯一扯文洋的衣袖。隻見迎麵一位風度翩翩的男士匆匆忙忙地走著,手裏拿著一束被精心包裝的紅玫瑰。“真浪漫!”劉聆感歎著,“你老公怎麼樣?會給你送花嗎?”“送的,這幾天他在外地出差,今天早上我收到他寄來的一枝紅玫瑰。”文洋一邊說一邊沉浸在自己的甜蜜裏。

送紅玫瑰是最沒有創意的行為了,卻是征服女人心最有效的方法。這一點男孩要注意,不要因為它不新奇而不用它。

好萊塢有一個原則,一種手法不用到被排斥就一直用。送玫瑰就是可以一直用的手法,直到你的女孩感覺這手法太陳舊 —但是女孩排斥這手法的那一天也許永遠不會有。

“你真幸福,我老公真是的,一點也不浪漫。”劉聆抱怨著。

“也許今天你一回家,就有一捧玫瑰在等著你。”文洋打趣說。

“才不會。他是個工作狂,每天就知道工作、工作,你想象得出嗎?以前約會他第一句話就是‘今天我們隻有一個小時’或‘今天我們有一小時二十分鍾’,弄得我一點感覺都沒有了。”

沒有玫瑰,說到底是沒有關心、關注。

女人之間的交際,往往有兩種東西交織:一是女性間的理解和同情,二是暗暗的競爭。因為前者,女人願意在同性麵前談對丈夫的不滿,而後者使她們不願意暴露自己的不幸福。隻有在兩種人麵前,她們可以暴露自己:一是最好的朋友,二是初次見麵和以後不再見麵的人。

文洋聽著劉聆的抱怨,心裏不免暗暗同情她。“哎,認命了。”劉聆自我解嘲地說。她們有點留戀地說聲再見,各走自己的方向。“元旦等我電話,我們再聊聊。”劉聆一邊走一邊說。文洋心裏熱乎乎的。文洋對劉聆的感情,是來自劉聆對自己的親切,也是來自她自己得到了玫瑰花的好心情。我們常常分不清自己情緒的來源,文洋把早上收到玫瑰的好心情和劉聆的友誼連在一起了,所以格外喜歡劉聆。

有個心理學實驗,讓一組男女共同走過一座有一點窄的橋,發現他們之間的好感比走過寬橋的男女多—因為他們把走過窄橋的心跳,誤以為是對方引起的心跳了。

回家的路上文洋買了一束紅玫瑰,並且把劉聆的地址留給了花店老板。丈夫又來電話說要加班,而且匆忙得都沒有給劉聆噓寒問暖的時間。劉聆坐在丈夫拚命工作為她掙來的豪華住宅裏,心情很沮喪。“丁零零”……門鈴響了。

劉聆接過玫瑰花,臉上先是驚喜,隨後轉成尷尬、落寞。她隨手把花丟在樓梯口的垃圾袋裏。

角色不同,同一行為的作用也不同。如果這束紅玫瑰來自劉聆的丈夫,它一定會有一個好得多的歸宿。文洋作為一個朋友,不可能代替劉聆的丈夫給出本應該他給出的東西,越俎代庖隻能費力不討好。

另外,在文洋,這是表達自己的關心;而在劉聆,則也許誤以為是一種居高臨下的同情,這會使她更難過的。不要忘了,女人間是有暗暗的競爭的。也許出於一時情緒,劉聆說了對丈夫的不滿,現在正在後悔呢?她不願再麵對一個知情者,以後她也不會願意和文洋來往了。

再說,丈夫剛打來那個電話,即使朋友的花不是居高臨下的同情,卻更是反襯出丈夫的不體貼,隻會更讓劉聆心情不好。

再說,正心情不好時,看什麼都不高興,不是嗎?

文洋等劉聆的電話一直到過了元旦。文洋自嘲地想:反正從來沒有過這個朋友。

說到底,劉聆並不急於想要友情,她的全部注意力在丈夫身上,所以才會有扔花之舉。文洋則不同。

有時,不滿足的人的注意力會持續放在她的不滿足上,不關心別人。如果你不是她的好友也沒有較多的時間,想讓她“出來”是不容易的。

文洋也說不上有什麼大失誤,要知道,社交是兩個人的事,社交不成功,原因不一定在自己。

就像那紅玫瑰,它更是什麼錯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