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用充滿愛與了解的人際關係使自己安寧從容(1 / 3)

《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或在陌生疏離中疲於奔命?

幾乎沒有誰真的需要別人出主意,他們真正需要的不過是別人的理解。理解源於了解。當你深愛一個人,在你心中,他就是你,你就是他,他的快樂和煩惱就是你的快樂和煩惱,那時,你就會了解他。交際的最高境界,不需要心理學技巧,隻要有足夠的愛就夠了。

先學會愛自己

隻有喜歡自己的人,才會被別人喜歡

社交訓練班上,有人問我:“我怎麼才能讓別人喜歡我?盡管我學著讚揚別人,可是別人還是不喜歡我。”

當我回答說:“因為你的讚揚太像討好了,不是由衷的。告訴我,當你讚揚別人的時候,你心裏的感受如何?”她說:“我在心裏討厭自己,罵自己是馬屁精。”

她連自己都不喜歡,怎麼可能讓別人喜歡她?她就像推銷劣質產品一樣推銷自己,怎麼會有推銷成功的自信?

要讓別人喜歡,首先自己要喜歡自己,自信自己值得別人喜歡。因為,一個人隻有愛自己,才有可能愛別人。當一個人不喜歡自己的時候,他內心中有一股怨氣,使得他不會真心喜歡和愛別人。

所以我們的“自愛訓練”,表麵上與社交無關,而實際上對社交大有益處。

愛自己的第一步是訓練愛自己的外貌。

麵對一麵鏡子,你就可以開始練習。

也許你經常照鏡子,卻是在尋找自己的缺點,皮膚有點黑,眼睛有點小,嘴有點歪,身材有點胖等,那麼現在開始絕不要挑任何毛病,一發現自己外貌的缺點就馬上對自己說:“人不可能長得十全十美,我這個小小缺點不值一提,我還有好多優點。”

尋找你外貌的優點,用種種好聽的話讚美自己。仿佛鏡中的人是你的戀人,你在盡力恭維他。想象一下你是女孩,你的男朋友會如何讚美你,你就那樣讚美自己,欣賞自己,並且告訴自己:“我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沒有一個和我一樣的人。我喜歡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我。”

你也可以在無人幹擾的地方躺下,感覺自己的身體:先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讓呼吸變得均勻。然後,回憶自己幼年的身體,想象自己的兩隻小小的腳丫,又白又嫩,想象自己的兩隻小手,想象自己天真的笑容,仿佛你就是嬰兒。讓這種想象保持一會兒,直到你有一些嬰兒的感覺。然後,想象自己六七歲的樣子,體會那時的身體。再想象十二三歲的身體。想象現在的你仿佛是一位慈愛的父母看著心愛的孩子。最後,在鏡子裏看著現在的身體並讚賞它。

當你已經懂得愛自己的身體之後,再安排一個無人幹擾的時候,

“照心靈的鏡子”。回憶自己六七歲時的心理,那時關心什麼?喜歡什麼?想些什麼?再回憶自己十二三歲時的心理。過去的自己有幼稚可笑的地方,但不要懊惱,因為你那時年紀小,幼稚些是正常的。要看到自己在成長,懂得了許多過去不懂的事,也經曆了許多事情,能力也提高了。試著讚揚自己在性格上、心理上的優點,不要多想性格的不足。如果想到了自己的缺點,告訴自己:“我還年輕,我一直在成長,今後還會成長變化,我會越來越優秀。”最後想想現在,現在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有哪些信念,有哪些特點。再次讚揚自己,仿佛自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這個朋友雖然知道你不是完美的,但是仍然喜歡和欣賞你。

那些從小就不被父母喜歡的孩子,做這個訓練有些困難,因為他們不知道慈愛的父母是什麼樣子,但是他們最需要做這個訓練,因為他們一向缺少愛,自愛也最少。反複做幾次,他們就會找到喜歡自己的感覺,而且會發現這個訓練非常令人愉快。人人需要愛,這個訓練可以給人愛。

最後,再找一個不被幹擾的時間,完全放鬆,想象自己來到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然後,想象看到了本質的自己。每個人的本質都比他的現狀美好得多。科學家早已說過,人的大腦隻用了5%,有很多聰明智慧沒有開發出來。同樣,人也有很多優秀品質沒有開發出來。你可以更勇敢、更善良、更樂觀。每個人都能感覺到自己獨特的潛能,知道自己可以成為哪一種更優秀的人。想象未來自己變成這個樣子。為自己美好的未來而慶祝。

有一點需要說明,愛自己並不是連自己的短處都愛。我們要做自己的慈愛的父母但不是溺愛的父母。否則,愛自己的訓練就會成了自誇自大的訓練。

如果你認真做完了這些練習,就會感覺到自己對自己的愛,會感覺到喜悅和自信。這喜悅會使你更容易愛別人,和人交往也更從容。你會發現,別人也會更喜愛你。

古人說:自助者天助。同樣,自愛者天愛。

學習感謝

好社交不僅需要技巧,更要有真情

你去過美洲原住民部落嗎?

如果去過,你會發現,那裏的人們有種習慣:喜歡感謝萬事萬物。他們感謝太陽 —他們心中的神 —給他們送來光明;他們感謝大地生長草木;他們感謝天空為他們降下雨水;他們感謝牛羊給他們鮮奶;他們感謝獵手帶來獵物;他們感謝婦女采集水果……甚至臨死時,他們還在感謝:感謝神帶他們到另一個世界去。

現代有些人變“聰明”了,他們認為不必這樣時時感謝:太陽發光,土地生長植物,天下雨,這是自然規律,不必感謝。工人製造日用品,農民生產糧食,教師教我知識,醫生為我治病,我都出了錢,也不用感謝。

我見過一個最“聰明”的人,他完全不知感謝為何物。他也常常會求助於朋友,他也會在口頭說謝謝,但背後他卻得意地說:“我有辦法能讓他們做什麼他們就做什麼,他們幫我也有他們的目的。 ”他認為自己很會社交。

另一個人仿佛很“傻”,他習慣讓自己回憶別人對自己的善意,哪怕隻是一點點,好讓自己時時有感激之心,他說這是他的社交方法—他叫歌德。

究竟誰是真正的社交高手,我們隻要看效果就知道了。美洲原住民部落的人雖然物質享受遠不能和現代人相比,但是人際關係很好,生活很滿足。“聰明”的現代人卻感到人與人關係疏遠、人情冷漠。歌德是公認的社交大師。而那個“聰明”人卻無奈地發現他周圍的人“都是些小人”。

社交不僅僅需要技巧,更需要真情。不懂得感謝的人對人是冷漠的,不論他有多少社交技巧,人們都會疏遠他。懂得感謝的人則不同:在他眼裏,周圍的人都是那麼善良美好,他願意關心別人而不求回報—這樣的人,別人當然會喜歡。

不懂感謝的那些現代人錯了。錯在他們把自然當成一個掠奪的對象,錯在他們把人與人的關係變成了商品交換關係。當他們這樣想時,他們就會很自然地這樣對待別人,於是別人也自然這樣對待他們,世界因此變成了地獄。他們看不到:工人農民工作時,不僅僅在想著錢,他們也想讓自己的產品對別人有用,這種對別人的心意值得感謝;教師教課時,不僅在掙錢,他也對學生有一些關心、喜愛,對此也應該感謝;醫生治病時,更有對病人的關心,對醫生的勞動我們應該付錢,而對他的關心我們也該感謝;朋友幫助我時,也許會摻雜自己的目的,但是他在幫助我,我就該感謝。

我們都難免有點以自我為中心,因此會想:“我記著別人的好處,不記他們的壞處,這不會吃虧嗎?”實際上,這樣做反而是最不吃虧的。因為,當你想著別人的好處時,你自己恰恰是愉快的;當你記住別人的壞處時,你自己是不愉快的。

我們可以通過練習讓自己學會感謝。

第一,我們可以每周一次,專門抽出一點時間來想想誰做過幫助自己、對自己有益的事,像歌德一樣。

第二,我們可以在其他朋友處,談論這個幫助過自己的人,談論他對自己的幫助,盡可能講得細致。這比僅僅在心裏感謝別人強,因為講出來是一種行動,行動對我們情感的影響更大,講出來會使我們心裏的感動增加。

第三,我們可以直接向對自己好的朋友表達感謝。表達感謝要具體,要講出來對方的幫助對我們有什麼意義。“人喜歡自己幫助過的人超過幫助過自己的人”,這話絕對是真理,如果被幫助者懂得感謝,關係自然能更進一步了。

第四,我們可以感謝自然中的一切。感謝太陽照亮世界,感謝花的美麗,感謝草的柔軟,感謝鳥的歌聲……

在感謝別人時,正確的態度是很重要的。感謝必須出自內心,必須誠懇。友誼和愛的付出應該得到的回報是愛和感謝,而不是奉承,奉承是一種褻瀆。

假如這篇文章使你更懂了感謝,變得幸福,不要僅僅謝我,要謝謝為這本書工作的一切人。

要感謝愛,是愛讓我讓你懂得了感謝,得到了幸福。

“未必如此”和“人難免會”

想處處有朋友,就要會說寬容的話

有些“聰明人”很難交到朋友,原因是他們對別人的惡習、缺點和無知有明察秋毫的本事。不幸的是,這世界上罕有完人聖賢,仔細看來人人都有一大堆毛病,所以他們難以有資格和這些“聰明人”結交。即使這些“聰明人”平易近人願意與他們為友,他們也不大敢和“聰明人”接近。於是這些“聰明人”隻好自歎曲高和寡、舉世皆濁,成了孤家寡人。

人在十幾歲時,往往很善於發現別人的缺點,發現老師的錯誤、成人的虛偽、同學的虛偽。如果你不過是犯青春幼稚病便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這成了你性格的一個特點,就要小心了。

因為你隻有尖銳沒有寬容,尖銳就會變為尖刻,你就將成為一個不聰明的“聰明人”。

羅素說:“如果我們有魔力去透視別人的想法,我相信第一個結果是所有的友誼都將不存在。”因為“別人”心裏肯定有些可惡的想法,所以羅素這麼說是對的。但是如果你有寬容,你就還會有朋友。

我們往往害怕結交“牧師”一樣高尚的人,寧願親近一些有毛病的人,正是因為這些人對我們較為寬容。

馬克·吐溫就是一個有毛病的人。比如,他愛說髒話,不拘小節而且有時笨得很,但是他寬容。他說:“我從來不讓自己為死後上天堂還是下地獄煩惱,你瞧,我在這兩個地方都有朋友。”也許正因為他的這一特點,全世界的人都喜歡他。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你也許會說,你們心理學家教我們“如何了解別人”“如何看穿別人”,說懂得別人才能有朋友,這難道不是互相矛盾的嗎?

其實,這並不矛盾,我們當然要懂得“如何了解別人”,但是如果我們僅僅懂得這一點而不懂“如何容納、接受別人”,我們就成了“至察”的人;如果我們兩者都懂 —相信我,誰都想成為你的朋友。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寬容?怎樣才能在發現朋友虛偽、自大、自私、貪心、嫉妒、背後說我們壞話、欺騙我們、愚蠢、固執……之後,還可以寬容接納他呢?

培養寬容的品質,可以用心理學中的“認知療法”,即時時用一些話提醒自己,這些話中最有效的就是“未必如此”和“人難免會”這兩句。

當發現了別人的毛病時,我們要提醒自己:“未必如此。”

因為我們對別人的判斷,往往隻是根據表麵現象,不一定準確。我們自以為“發現”了別人的虛偽、欺騙等缺點,而事實可能未必如此。提醒自己“未必如此”,可以避免誤會別人,這樣我們的行為也將更寬容。

古代鮑叔牙和管仲一同經商,分錢的時候管仲多拿了錢。一般人都會認為管仲貪心,但是鮑叔牙卻說:“未必如此,也許他隻是因為家裏正好缺錢。”

很多年前在抗洪中犧牲的英雄高建成有過類似之舉。他在部隊做指導員,發現近來泔水缸裏被拋掉的飯菜很多。別人批評說“新兵太浪費糧食”,高建成卻說“未必如此”。調查結果是:炊事班做的菜太辣了,北方兵迫不得已才扔掉。

提醒自己“未必如此”,你就打開了進一步了解別人的大門。

在別人確實犯了錯誤或表現出缺點時,你應該說:“人難免會……”

我們心裏有許多美德的標準:人應該公正,應該誠實,應該不自私,但是現實中的人難免會有達不到這些標準的時候。這就是人,人永遠不是完美的。正是因為人難以時時達到美德的標準,美德的存在才有意義。美德是跳高架上的標杆,沒有哪個運動員永遠在標杆的上方。

何況人偶爾做了自私的事,並不意味著他這個人就自私;偶爾不公正,也不表示這個人就不公正。

對自己說“人難免會自私一次”“人難免會情緒衝動”,你就能接受這個現實,你的朋友不是完美無缺的,換句話說,你的朋友也是一個人,一個凡人。

把這兩句話帶在身邊,那麼沒有人不願意成為你的朋友。

不勸而勸

理解是最大的勸慰,用“意譯法”勸人才見效

我們經常會勸慰別人。朋友越多,朋友對你越信任,你勸慰別人的機會就越多。

其實,最好的勸慰方法是不勸而勸,正如最好的戰術是不戰而勝,最好的教育是不言而教一樣。這是一種極容易的方法,但會用這種方法的人卻很少。

不戰而勝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通過軍事威脅、政治和外交壓力讓對方不戰就屈服;不言而教也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通過自己以身作則讓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影響;不勸而勸當然也不是什麼話都不說,隻是不說那些一般勸慰的話而已。

不勸而勸的方法叫作意譯法。

這種方法很簡單,不論朋友是傾訴失戀的痛苦還是請你幫他決定是否離婚,或是談到工作的挫折和煩惱,不論他說什麼,你都隻做一件事:不斷地用你自己的話把他所說的重複說出來。也就是說,把他的意思翻譯成你的話,不勸告他做任何事,不出任何主意。

這就是最好的勸導和安慰,運用得好,會顯神效。

許多人不相信這種方法會有效,他們說,朋友找我是讓我出主意來了,我隻是鸚鵡學舌一番,有什麼用?這些人其實有一個誤解,實際上幾乎沒有誰真的需要別人出主意,他真正需要的不過是別人的理解。你如果用你的話重複了他的意思,並且準確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情感,他就知道你理解了他,這種理解就是最大的勸慰。

說到出主意,誰也不會像當事人那樣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處境,所以誰出主意都有可能是出了不恰當的主意,隻有他自己才能做出最佳決定。

“我結婚後沒有一天快樂過,我丈夫完全是個騙子,戀愛時什麼都聽我的,什麼活兒都幹。可結婚後他什麼都不幹了,什麼事都和我吵,還打我。我爸媽本來就不喜歡他,我要是離婚他們一定不反對。”

你也許會認為她結婚後這麼不幸福可以離婚了,勸她:“那你離了算了。”

她會認為:“你怎麼這樣?勸人家離婚!”

你勸她:“湊合過吧,不要離。”

她會認為:“你不安慰我,不懂我的煩惱。”

意譯法就是說:“你對丈夫不滿意,你不顧父母反對嫁給了他,他應該對你更好才是。”

她將會把你當成知音,因為你理解她的心情。

在這種理解同情的氣氛中,她可以暢所欲言,漸漸她自己就會找出問題所在和解決方法。

意譯法經常遇到的另一個責難是:如果朋友的想法錯了,難道我們仍一味附和他而不指出他的錯誤嗎?假如,舉一個極端的例子,朋友想自殺或殺人,我們也不置可否嗎?

感情的事是很難說對錯的,朋友如果真的想采取極端行為,你用反駁的方法也是難以改變他的。

一個失戀的少女痛不欲生想自殺時,如果你對她說:“天涯何處無芳草,你可以找到比他好得多的人。”這個失戀者會接受你的意見嗎?不!她此時此刻的心中,天涯走遍也不會有第二棵芳草了。失去了他活著就是毫無價值。在冷靜的旁觀者看來,她這麼想是錯的,而在情緒中沉浸著的她看來,這是絕對的事實。別人勸她不要在意,告訴她失去的戀人不足惋惜,隻會使她感到你否定了她的感情,她會這樣理解你的意思:“照你看來,我很傻,我根本不應該傷心。”

但是,她知道她的確不能不傷心。所以你不妨使用不勸而勸的意譯法:“你很傷心,此時此刻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世界上唯一的,所以,失去了他,你有一種活不下去的感覺。一下子失去愛,怎麼可能不傷心呢?”

這樣說,表達出兩個意思:一是她此時此刻傷心是合理的,二是她現在有不想活的念頭也是自然的,但是,這隻是一種“活不下去的感覺”,並不是真的活不下去了。

不必去講什麼不該自殺的道理,隻要你使她的情緒平靜下來,她自然就不會去自殺。相反,就算你用一百個理由證明她不應該自殺,如果她情緒惡劣,她照樣會不顧你那一百個理由的。

當然,自殺的朋友是極端。我舉這個例子隻是想說,如果連想自殺的情況都可以用意譯法勸導,還有什麼人不可以用意譯法來勸導呢?

心理學家指出,愛不僅僅是一種情感,它還是一種能力,一種藝術。

意譯法不僅僅是一種不需勸說的勸說技術,更是一種愛的藝術。

願每一位朋友都能掌握這種藝術,成為愛的藝術家。

好心沒好報

先關照別人的自尊,才能使安慰到位

王得了腎炎,隻好離開大學教室住到病房裏。身體不舒服是當然的,同時他的心情也很糟 —他家在農村,很窮。他一向努力奮鬥,希望有朝一日能出人頭地,但是剛上大學不久就得了這個病,將來身體能恢複嗎?大學能讀下去嗎?治病花的錢怎麼辦?那可能需要很多錢吧?病房裏沒有誰可以和他聊天,沒有誰能聽他訴說煩惱,他盼著能有個同學來看看他。

正在這時,他同宿舍的同學張來看他了。張手裏拿著一束花,臉上滿是關切:“王,我來看你來了,怎麼樣,好一點了嗎?”張來的時候正好,正在對方需要友情最迫切的時候。“好了一點,”王說,“不過聽說這種病很難徹底治好。嚴重的以後要失明,甚至會死人。”王急不可耐地傾訴自己內心的煩惱焦慮,一是因為他的話憋了太久,二是因為對張來看他很感激,因而一下子敞開心扉。如果張懂王的心理,應該先耐心聽王接著說他的心事,最好用“意譯法”,用自己的話重複王的意思,比如這麼說:“你擔心這病難治是吧?”這樣王就會感覺到張在關心他,在聽他說,會充分地把自己的憂慮表達出來,但是張沒有這樣做。

“沒有的事,”張急忙打斷王的話,“現代醫學這麼發達,腎炎算得了什麼!很容易好,你不要瞎想。”王沒有回答。“不要想悲觀的一麵,想想好的一麵。你得病了還可以多休息休息,我們現在學得苦著呢,咱們工科第一年課太多了。”

希望對方想法樂觀些是對的,但是這樣說卻達不到效果。後麵一段話更起不到安慰作用,反而讓病人覺得你在說風涼話,站著說話不腰疼。要是感冒發燒的小病不上課或許還可以稱作因病得閑,可這是大病啊!王心裏不禁生起怨氣,但是他總不能對一個來探自己病的人發火吧,於是他隻好沉默。他臉上沒有一開始的興奮了,變得毫無表情。

“休學一年對你不一定是壞事,”張接著說,他沒有注意到王的情緒變化,“上中學留一級是恥辱,上大學晚一年畢業根本沒什麼,因為病嘛,也不丟臉。也許晚一年畢業還更好呢。以前我哥就是晚了一年畢業,結果他畢業時就業形勢特別好,他找的單位比上一年畢業的同學都好。”

“晚一年畢業晚一年掙錢。”王反駁說。

王反駁也是出於發泄心裏的不滿的目的,但是也無意中流露出了缺錢的焦慮。

“一年才賺多少錢呀!”張順口說。

“你們城裏人不在乎,我們窮農民把一點錢都當一回事呢。”

王的話表示出了他的極度不滿,對方不把錢當回事的態度激起了他的自卑。自卑如烈火燃燒著他,比病痛難受一百倍。他用貶低自己的方式說話正是他對付難忍的自卑的心理策略—既然我不可避免地要被侮辱,還不如我自己侮辱自己。

張這時才感到王的情緒不對勁,知道自己說錯了話,但是又不知該如何挽回。在傷及別人自尊心時,必須極為小心地處理,否則後果很嚴重。如果你有錯,就應該誠懇地道歉;如果出於誤會,也要及時澄清;如果完全是對方過敏,你可以不客氣地指出來。比如說“窮沒什麼可恥自卑的,你如果是我的朋友,就應該挺起腰杆做人”等。但是,最關鍵的是,事先要注意,對方在哪一方麵較自卑,注意不要傷及對方的自尊心。例如,想接濟一下窮朋友,不妨以請他幫忙給親戚做家教等方式,讓對方拿錢時比較安心。

有一個外國故事。

在經濟衰退期間,有個失業者到一家想討一頓飯。這個失業者的自尊這時當然很受挫了,而那家的主人對他說:“我正需要一個人幫我把這堆柴放到另一邊去呢。”於是失業者高興地幫了對方的忙,並心安理得地吃了一頓飯—那一家人就是懂得如何做人的人。

不幸的是,張不知道該怎麼做,他隻想到:“我怎麼忘了,對農村學生來說錢很重要,我這種不在乎錢的口氣太有優越感了。”於是他忙解釋說:“我沒有別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說,大家都是好朋友,是同學,如果你有困難,大家也會幫助你的……”他想說:“我也可以送你一筆錢,我們家很有錢。”但是他發現王的表情更不對了,及時把這句話咽了下去。

我們可以想象王當時的心情,他咬緊牙,一句話也不說。

張又說了一些話,但是王還是一聲不吭。最後張問:“你是不是累了?”

王點點頭。

“那你休息吧,”張如釋重負,“我回頭再來看你。”走出醫院,張感歎:“我對人一片好心,怎麼得不到回報呢?”他不知道,人光有善意是遠遠不夠的。

臉家三兄弟

“出醜訓練”,是克服社交羞怯的法寶

據烏有先生說,過去有一家姓“臉”的人,天生特別好麵子。他們自我意識強,對自己的形象非常重視。

臉家大哥天賦異稟,一出生就很要麵子,最怕在別人麵前出醜。尿布濕了他也堅持不哭,以免出醜,而且在父母給他換尿布的時候,他雖不言,臉上卻現出無比慚愧的神情 —因為他不會控製自己。後來,臉家大哥或許是發了一個誓,做不好的事情決不在別人麵前做,要做就做好(當然他是不是真的發了這個誓也難以確定,因為他沒有說過)。

於是在後來學習說話的時候他堅持說不好就不說,其他孩子那發音不準、結結巴巴的學說話方式他是不幹的,那樣太出醜了。臉家大哥不說則已,一說就要求自己字正腔圓。經過長期的聽和父母不在的時候自己偷練,他終於在第一次當著父母說“媽媽”時獲得了驚人的成功。但是後來好像就不順利了,因為其他的話都不是那麼容易說。所以臉家大哥在 20多年後也隻會說媽媽、爸爸等幾個字。

練習走路就更慘了,因為臉家大哥覺得自己不擅長走路,走路會摔跤,摔跤會出醜,所以根本就不肯學習走路 —現在他還躺在重度智殘人福利醫院的床上呢。

臉家二哥要麵子的程度遠遠不及大哥。他從小經常做丟臉的事情,比如尿濕尿布大哭大叫,學走路東歪西倒。他中學快畢業的時候,一切和一般人都差不多,唯一的不同隻是他休學在家 —因為他害怕見人,害怕和人交往,心理學家說他有“社交恐懼症”。雖然程度不同,但是性質和大哥一樣,他也害怕出醜,他和別人說話的時候,總是擔心說出很傻的話、得罪人的話、丟臉的話。他很羨慕那些在社交場合從容不迫、談笑風生、瀟灑自如的人,也讀了不少社交技巧方麵的書,試圖讓自己不社交則已,一社交就一鳴驚人,可是不幸的是,他越想成功越緊張,越緊張越失敗。

臉家小弟可能就是你,你在熟人熟朋友前,是一個很有趣的人,但是因為好麵子,一到稍微陌生的場合,就很擔心自己說錯做錯,出醜丟臉。你害怕當眾演講,怕出醜;害怕和異性交往,怕出醜;害怕和長輩說話,怕出醜。越是怕,越是緊張,結果越是差。

其實你就是在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不善社交的人之一,就是自我意識比較強,又擔心自己的社交能力差的人之一。

在社交心理訓練中,對待那些很羞怯的人,我的第一個訓練內容就是讓他們主動學習當眾出醜。我發現,一旦他們過了這個關,許多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我們都多多少少有一點像烏有先生說的臉家兄弟,我們太有自我意識,太重視自我形象,總希望自己的形象好,結果就是放不開、緊張。實際上,學習社交技巧和我們小時候學習說話、走路一樣,都是要在實踐中學習的,在學習的過程中都免不了會出錯誤,如果怕出錯就不做,我們連說話走路也學不會。所以要想讓自己未來成為社交高手,必須把怕出醜的想法拋棄。

最近我就做過一次出醜的訓練,我訓練的對象是一個很內向的男孩子,他在和別人交往時很容易緊張,很怕別人笑話。我建議他在我這裏先練習出醜,比如,學學貓叫春、狗叫。他不肯。我就先做了一個示範,先狂吠一番,再鼓勵他學習。幾經猶豫,他終於壯起膽子,放下麵子,開始學狗叫。在我的鼓勵下,他越吠越勇,叫得越來越逼真,甚至連狗喘氣的聲音都模仿得惟妙惟肖。

學習完,在離開心理谘詢中心的路上,他一直都十分興奮,因為他已經很久沒有這樣放鬆過了。路上人不多,隻有在前麵幾十米處走著一對老年人,他忍不住又大叫了一陣。一開始老年人沒有反應,他叫多了,兩位老人才回頭看了看,就隻管走自己的路了。

他又明白了一個心理學家總是告訴他的道理:實際上,別人對你的關注,並不像你以為的那麼大。你偶爾出醜一次,放縱一次,別人並不是特別注意。

在社交中,出醜沒有關係,偶爾出錯也沒有關係,別人不會太注意你,就算注意了,多數人也不會因此輕視你,反而是你自我意識太強,緊張拘謹,才會影響社交。任何一個社交高手都不會一點錯誤沒有,更何況你是在學習社交的過程中,就像在學習說話一樣,錯就錯,有什麼關係。有時,有點錯誤反而顯得有人情味,反而會使別人對你的印象更好。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我說:越是怕出錯越是會出錯,如果你坦然麵對犯錯的可能,你反而會成功。

拒絕的藝術

不會拒絕別人,就沒有好社交

一次,學生問我:別人太自私怎麼辦?我問她,別人怎麼自私了?她回答說,舍友常常向她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例如在她正讀書時,強邀她去打羽毛球,總讓她幫忙打開水等等。她希望舍友能“自覺”些,但是這個希望看來是很難實現的。我問她:“這時你是怎麼做的呢?”她回答:“我隻好按她的想法做,但是心裏很不痛快。”不好意思拒絕別人,這是社交中常見的一種現象。這種特點明顯的人被稱為“老好人”。雖然老好人為別人做了許多事,但是別人卻並不如何感激他。因為別人對此視作理所當然,在心裏還隱隱地對老好人有幾分輕視。

不善於拒絕別人的要求,心不甘情不願而勉強去做事,往往會引發消極抵抗:你讓我衝咖啡,我要麼在咖啡裏放太多的糖,要麼不小心把它打翻。

不會拒絕別人,就不會有好的社交。

為什麼有些人不會拒絕別人呢?

有一個原因是擔心:如果我拒絕了別人,別人會生氣,會不再喜歡我,會和我發生衝突。

這個擔心並非全無道理。但是你不知道,不拒絕別人,別人固然高興了,你自己卻心裏不痛快,你心裏不痛快,對他也會流露不滿,你與他也就建立不起良好的關係。

況且,除了你不能保護自己的利益之外,他還會輕視你。而人不會對自己輕視的人有真正的喜愛。

拒絕是會引起衝突,但是衝突過後,你與他卻有可能建立真正的友誼。他會尊重你,從而愛你。假如他是那種不允許你堅持自身利益的人,你也不必和他為友。

不會拒絕別人的另一個原因是內疚:我不應該拒絕別人。

這是種錯誤的觀念,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需要、自己的權利,為什麼要無條件接受別人的要求呢?

有些人很會利用你的內疚感控製你。你不按他的要求做,他就會表現出傷心、沮喪,還會批評你不關心朋友,不公平。但你應該堅信: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負責,你有權決定是否為他的困難承擔責任。

拒絕別人不可怕,也不是壞事。堅持自己,拒絕別人的不合理要求和批評的技巧很多,你可以通過練習學會它們。

最簡單卻很有效的一種方法是不斷堅持自己的意見。不和別人作複雜的爭辯,而隻是反複地重複自己的意見或要求。

例如,當一個推銷員想把一本書推銷給小張,而他不想買的時候—

推銷員:你想不想讓你的孩子學習得更快?小張:我想,可是我不想買這本書。推銷員:你妻子會想讓孩子有這樣的書的。小張:也許,可是我不想買這本書。推銷員:這本書很好,也並不貴。小張:我知道,可是我不想買這本書。推銷員:為什麼你不想買?它會讓你的孩子成績提高。小張:不為什麼,我不想買這本書。 ……不去爭辯,不去說這本書有什麼缺點,因為你爭辯,對方就有可能辯倒你,而你不爭辯隻是堅持,對方就沒有辦法了。這叫作破唱片法。當別人批評你時,你可以不加反駁,含糊其辭地附和他人所批評的事實,卻自信而溫和地堅持己見。批評者:你總是這麼邋遢。應對者:是呀,我總是這樣。批評者:瞧你這褲子,就像是從洗衣房裏偷來的 ,也沒熨過。應對者:是有點皺。批評者:還有襯衫,你的審美趣味真差。應對者:也許,我對此不擅長。批評者:衣著都不整齊,工作能做好嗎?應對者:我的工作的確有可以改進之處。批評者:你每月在老板那兒領工資,心裏絲毫也不內疚吧。應對者:對,我一點也不內疚。批評者:你應該內疚。

應對者:也許對,我應該有點內疚。最鋒利的劍也砍不破霧障,這種方法就是讓你變成一團霧,從而使無理批評無法奏效。這叫霧障法。還有一些其他方法,如負反問法。當別人指責你錯誤時,平靜地反問:“為什麼這是錯的?”一旦你掌握了這些方法,就可以對付不合理的要求和批評,從而更好保護自己的權利。這將使你更快樂,更自信,使你有更好的人際關係。

了解“身體語言”

“猴子技術”,使你對別人的心思洞察秋毫

“猴子技術”是一種社交技術,用它可以了解別人,可以安慰別人,可以改善人際關係,可以消除矛盾……妙用無窮。

這種技術的關鍵是模仿。由於猴子是善於模仿的動物,所以我們用它來為這一技術命名。如果你認為這個名字不雅,也可以改稱為體察技術。

在介紹這一技術之前,讓我們先談談“身體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