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層 人際交往館|你真的會與人交往嗎(2)(3 / 3)

“另外,要想讓父母更理解你,你還應該多和他們交流,多和他們談談你對未來的規劃、你的朋友、你的愛好,讓他們對你多一些了解。先有了解才會有理解。不要在父母想了解你的時候,不耐煩地說:‘你不懂。’父母對你們年輕一代的事是不懂,所以才問你呀。你告訴他們,他們就懂了。如果你什麼心裏話都不和父母講,父母又想知道,隻好偷看你的微信朋友圈或者手機短信了。”

隱私問題如何處理

“難道父母偷看我們的隱私是對的?”艾麗思大叫。

“這是侵犯我們的隱私權!”女孩也憤然抗議。

“偷看隱私當然不對。我隻是說,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你們。如果你們平時和他們交流多,他們較為了解你們,就比較容易克製偷看的衝動。”心理學家說,“我還有一件禮物送給你們,這個禮物可以起到防止父母偷看你們隱私的作用。”

“是帶鎖的日記本?”

“猜得不對,你們跟我來。”心理學家帶著兩個女孩進了裏間,拋下了狐疑不安的父母們。

在裏間,他拿出兩個密封的信封,給她們每人一個:“這就是我的禮物,你們回家後再打開。”

“這裏麵是什麼呢?”艾麗思很好奇,不過她沒有問,接過禮物,說了一聲“謝謝”就離開了。走到走廊時,她還是忍不住找了一把休息用的椅子坐下,打開了信封。

信封裏放的是一張“使用須知”和一封“給父母的信”。艾麗思看後笑了,她也想使用一下這個禮物。

使用須知

1.我們的禮物是一封替你寫的給你父母的信。

2.看了它,你的父母就不會再偷看你的隱私了。

3.這封信不要直接交給或寄給父母。你要把它抄下來,不必抄“給父母的信”這個標題。

4.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以修改或補充,也可以完全照抄。修改或補充時不要加入任何攻擊、批評父母的話。

5.照抄時不要抄括號裏的內容。

給父母的信

聽小夥伴(可以在這裏加上某一個小夥伴的名字)說,他(或她)懷疑父母偷看了他(或她)的手機。他(或她)很生氣,說:“這樣偷偷摸摸地像個賊似的幹什麼,太不尊重我了。我成囚犯了,囚犯的房子要留一個孔,讓看守隨時能看到囚犯在幹什麼。我好像犯人似的,要被監視。我犯了什麼罪,讓他們這麼不信任?”他(或她)還說幾次想發泄,但是一來缺乏勇氣,二來心太軟,不忍心讓父母沒麵子,所以沒有發泄。不過,他(或她)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信任父母、尊敬父母了。

聽他(或她)這麼說,我想:我的父母會偷看我的手機短信或者微信朋友圈嗎?這麼一想,心裏有一點不放心。不過我想,我的父母不會做這種不光明正大又不高明的事。其實,我的手機裏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是總不願讓別人看。有個小夥伴的父母說她:“沒有什麼問題,為什麼怕讓別人看?”她回答:“就像你洗澡時要關門一樣的道理。隱私是精神的裸體。”我認為她說得對,隱私就像精神的裸體。

小的時候,我們對父母沒有什麼隱私,小孩的裸體不怕父母看,但是長大了就不一樣了。父母應該知道,我們長大了,不能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我們。有的父母還說他們有權偷看孩子的隱私。這明顯是強詞奪理,如果有權,何必偷看,明搶過來看好了。

小夥伴(可以在這裏寫剛才提到的那個小夥伴的名字)的父母偷看他的手機,肯定認為這是因為關心孩子,動機是好的,是想了解孩子的情況,幫孩子解決困難,或者發現“誤入畸戀”這類事的苗頭,好及時掌握。我也認為他們的動機是好的,但是這種方法太不好了。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年輕人有隱私,說明他有了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隱私是獨立的象征。籬笆劃出家與家的邊界,隱私劃出人與人的邊界。如果父母希望子女能成為獨立的人而不是無能的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隱私。”所以我們應該有隱私。父母越想侵犯它,我們就越要保護它。所以,我們有時故意把事情弄得神神秘秘的,讓父母緊張去。

做父母的總是不放心,怕我們出問題,所以總想從手機裏得到情報。實際上,他們完全不需要這樣做。隻要他們與我們平等相待,不帶審視的眼光,我們還是願意和他們說心裏話的。就怕父母用“過來人”的眼光看我們,指手畫腳,強迫我們按他們的方式解決問題。時代不同了,他們的經驗對我們不一定適用。再說我們不能總讓父母牽著手走路吧,我們需要鍛煉的機會。犯點錯誤也是必要的,隻要不是不可挽回的大錯誤就行了。

再有,不要過多地指責我們。總被指責,當然我們有話就不和父母說了。如果父母不指手畫腳、不指責,我們難道不願意和最親的父母說心裏話嗎?有事的時候,我們難道不願意聽聽父母的建議嗎?

父母尊重子女,平等對待我們,關心我們,不偷看隱私,對我們的了解會更多。我以後也可以多和你們交流,增加點“透明度”。有什麼事,我主動告訴你們時心情是不一樣的。

ROOM.5 親子角色互換營〔換位思考多交流才能促進關係〕

親子角色互換營,分裏外兩間屋子。艾麗思進門的時候,裏屋家長會剛剛結束。走出來的三十多位“家長”神態不一,有的得意揚揚,有的憋了一肚子氣。顯然,得意揚揚的“家長”是剛剛聽到了好消息,憋了一肚子氣的“家長”剛剛被老師訓斥過。

家長與孩子角色互換

有個憋了一肚子氣的“家長”一出來,就把怒氣發泄在等在門外的自家人身上了:“你為什麼就不能改一改你的毛病呢?讓我在老師麵前也能有一點麵子,不要挨老師的訓。你不要麵子我還要麵子呢!你一點也不愛學習。我和你說過沒有?不要一天到晚拿著手機,手機有什麼好玩的,電視有什麼好看的?沒完沒了地看,你有那時間學習一點東西好不好?”

被訓一方顯然有點不服氣,小聲嘀咕:“你也玩手機……”

“家長”一聽更生氣了:“你還和我頂嘴?”

被訓一方也不服氣:“你看看人家劉芳芳的父母,人家是怎麼做父母的?人家每天回家都要看書,家裏有學習氣氛,劉芳芳自然就習慣讀書了。你呢?除了看電視,就是刷微信,一天到晚翻朋友圈還說是開闊眼界……”

隻見這個“家長”繼續嘮叨著:“和你說什麼都像耳邊風,你聽不進去呀……”

啊,抱歉,忘了描寫人物:

這個“家長”是個年約二十歲的女孩,短發,瓜子臉,個子不高。二十歲怎麼能做家長呢?原來,在親子角色互換營有一條特殊規定,就是一家之長必須由子女擔任,父母在這一天不是家長,沒有權威。因此許多子女趁機用平時父母的語氣和說話方式跟父母說話,父母反而像子女一樣,忍著不滿聽著。

這個女孩很熟悉平時父母說話的語氣,現在她的態度和平時父母的態度極為相似。她的父母,一對中年夫妻,噘著嘴站在一旁。

女孩轉頭看到艾麗思,和她寒暄:“你也是參加家長會的吧?唉,現在做家長真不容易。就說我們家這位吧,學習不用功,迷歌星,迷一個叫張學友的。我就不明白那張學友唱得有什麼好,哪有張藝興唱得好……”

女孩的父親推了她一下,暗示她不要再說了。

女孩卻繼續嘮叨。

艾麗思有些不好意思,對她說:“不要說了,你爸爸媽媽有些受不了了。別人的父母也在旁邊聽到了。”

女孩聽了艾麗思的話,就停了下來,看看父母問:“爸、媽,你們是不是生氣了?”

“是啊,每個人都談談體會。”在一旁的心理學家做指導。

她的父親搖搖頭說:“心情當然不舒服了,不過我並沒有生氣。剛才心理學家要求我們做‘換家長’的活動時,我還認為沒有意義。現在我明白了,這是讓我們有機會設身處地地親身體驗一下子女的感受。這樣做了後,我還是有收獲的。我平時一生氣就訓她,把她當小孩子,沒有想到她的自尊心也很強。她平時常跟我和她媽媽說,不要當著別人的麵批評她。我們也沒有當回事,現在我親身體驗到了,才發現這樣做是傷她自尊心的。”

女孩的母親也說:“她剛才讓我哭笑不得,她嘮叨的樣子和我平時一樣。原來我在女兒眼裏就是這個樣子,真好笑。唉,剛才她嘮叨的時候,一開始我生氣了,覺得怎麼能對爸爸媽媽這麼沒禮貌了。後來一想,這是親子角色互換營的特殊規定,就是一個遊戲嘛!”

女孩的母親轉頭對另一個母親說:“我性急,愛嘮叨,不過今天才發現,嘮叨是最沒用的。剛才我女兒嘮叨,我根本就聽不進去。所以我平時嘮叨,她肯定也是聽不進去的。嘮叨這種方法看來是沒用的。”

“我也有感想,”女孩說,“我知道平時爸媽為什麼訓我和嘮叨了,因為我學習不夠用功,讓他們沒麵子。一說我,我就消極抵抗。他們拿我沒辦法,隻好嘮叨。他們情緒一上來,就忍不住和別人講,更注意不到我的情緒了。

“我要麵子,不願意爸媽拿我和別人比,說誰誰比我強。其實,我也常拿爸媽和別人的爸媽比,說別人的爸媽好。實際上,別人的爸媽也有別的缺點。人都是有缺點的嘛。”

心理學家在一旁說:“年輕人經常說父母不理解他們。這個練習就是為了增加相互理解而設計的。在家裏可以當成一個遊戲做。讓孩子當家長,父母設身處地體驗麵對家長時的感受,就可以更理解子女。像這對父母,就通過這個練習體會到了要重視孩子自尊心、嘮叨沒用等問題。”

提示

本練習的做法是讓子女當父母,一次練習時間在十分鍾到三十分鍾。事先規定時間,任何一方不可以中斷練習。做完後必須討論,談體會,否則練習就失去了意義。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個練習不一定能做得成。有的父母會認為這是浪費時間,還有的父母認為這個練習侵犯了父母的權威。在練習做不成的情況下,怎麼消除代溝呢?”艾麗思問。

“你們總希望有理想的、沒有缺點的父母,完完全全理解你們。但人總是有缺點的,父母不可能十全十美。反過來看你們自己,你們能完全理解父母嗎?也不能。”

親子間的相互理解

“要想讓父母更理解你,你首先要去理解父母。比如,你學習好半天了,想玩玩遊戲放鬆一下。你媽媽走進來看見你正在玩遊戲,就說:‘又玩遊戲,學習一點也不努力。’這時你是什麼心情?”

“又委屈又生氣,覺得她不理解我。”艾麗思說。

“是啊,但是你站在你媽媽的角度看,她看到的情況是什麼?她看到的是你正在玩遊戲,她不知道你剛剛學習了好半天。她對你學習好不好十分關心。她認為學習好不好對你將來的前途很重要。所以,她當然會催促你學習了。

“你如果理解她,就知道她這樣做的原因是關注你的學習,當然,也是不放心,不相信你的自我管理能力。理解她,就知道她也不容易,她有工作、有家務,還必須為你操心。”

“可他們總是瞎操心。”女孩說。

“他們瞎操心是因為他們關心你,動機是好的,對吧?隻是方法不恰當。如果你一聽到他們不理解你的話就煩,就和他們吵,他們更覺得你不成熟,更不放心,更要管頭管腳。如果你心平氣和地用成熟的語氣告訴他們事實,結果就會好得多。”

“你不知道,用什麼語氣和他們說都沒用!”女孩說。

“那麼現在你扮演媽媽,我扮演你。咱們演一下。”

“好!”女孩用中年女性的聲音說,“又玩遊戲,又玩遊戲,就這樣學習你還怎麼考研?”

“我剛才一直在學習,剛剛開始玩,放鬆一下。”扮演的“孩子”語氣平靜、誠懇,隻是在陳述一個事實,沒有怨氣。

“什麼剛玩,怎麼這麼巧,剛玩就讓我碰上了!”女孩扮演的“媽媽”不依不饒。

“是很巧,所以你不相信,但是我沒有說假話。”“孩子”平靜如常。

“你知不知道現在離研究生考試還有多少天?”

“還有十五天,時間很緊。”

“那你還玩?”

“我剛玩,是想放鬆一下。”“孩子”語氣誠懇。

“你要抓緊,這次考試很重要。”“媽媽”的語氣也和緩了一些。

“我知道,我現在不玩了,開始學習,好嗎?”

“好吧。”

“就是這樣,”心理學家說,“你不要煩躁,要平心靜氣地、耐心地和媽媽說明情況,信不信由她。這樣,你的表現像個成熟的人,像個大人。父母會漸漸感到你值得信任,對你就會更放心、更相信,漸漸地就會越來越理解你。理解,不能強求,要靠自己的行為贏得。

“另外,要想讓父母更理解你,你還應該多和他們交流,多和他們談談你對未來的規劃、你的朋友、你的愛好,讓他們對你多一些了解。先有了解才會有理解。不要在父母想了解你的時候,不耐煩地說:‘你不懂。’父母對你們年輕一代的事是不懂,所以才問你呀。你告訴他們,他們就懂了。如果你什麼心裏話都不和父母講,父母又想知道,隻好偷看你的微信朋友圈或者手機短信了。”

隱私問題如何處理

“難道父母偷看我們的隱私是對的?”艾麗思大叫。

“這是侵犯我們的隱私權!”女孩也憤然抗議。

“偷看隱私當然不對。我隻是說,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你們。如果你們平時和他們交流多,他們較為了解你們,就比較容易克製偷看的衝動。”心理學家說,“我還有一件禮物送給你們,這個禮物可以起到防止父母偷看你們隱私的作用。”

“是帶鎖的日記本?”

“猜得不對,你們跟我來。”心理學家帶著兩個女孩進了裏間,拋下了狐疑不安的父母們。

在裏間,他拿出兩個密封的信封,給她們每人一個:“這就是我的禮物,你們回家後再打開。”

“這裏麵是什麼呢?”艾麗思很好奇,不過她沒有問,接過禮物,說了一聲“謝謝”就離開了。走到走廊時,她還是忍不住找了一把休息用的椅子坐下,打開了信封。

信封裏放的是一張“使用須知”和一封“給父母的信”。艾麗思看後笑了,她也想使用一下這個禮物。

使用須知

1.我們的禮物是一封替你寫的給你父母的信。

2.看了它,你的父母就不會再偷看你的隱私了。

3.這封信不要直接交給或寄給父母。你要把它抄下來,不必抄“給父母的信”這個標題。

4.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以修改或補充,也可以完全照抄。修改或補充時不要加入任何攻擊、批評父母的話。

5.照抄時不要抄括號裏的內容。

給父母的信

聽小夥伴(可以在這裏加上某一個小夥伴的名字)說,他(或她)懷疑父母偷看了他(或她)的手機。他(或她)很生氣,說:“這樣偷偷摸摸地像個賊似的幹什麼,太不尊重我了。我成囚犯了,囚犯的房子要留一個孔,讓看守隨時能看到囚犯在幹什麼。我好像犯人似的,要被監視。我犯了什麼罪,讓他們這麼不信任?”他(或她)還說幾次想發泄,但是一來缺乏勇氣,二來心太軟,不忍心讓父母沒麵子,所以沒有發泄。不過,他(或她)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信任父母、尊敬父母了。

聽他(或她)這麼說,我想:我的父母會偷看我的手機短信或者微信朋友圈嗎?這麼一想,心裏有一點不放心。不過我想,我的父母不會做這種不光明正大又不高明的事。其實,我的手機裏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是總不願讓別人看。有個小夥伴的父母說她:“沒有什麼問題,為什麼怕讓別人看?”她回答:“就像你洗澡時要關門一樣的道理。隱私是精神的裸體。”我認為她說得對,隱私就像精神的裸體。

小的時候,我們對父母沒有什麼隱私,小孩的裸體不怕父母看,但是長大了就不一樣了。父母應該知道,我們長大了,不能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我們。有的父母還說他們有權偷看孩子的隱私。這明顯是強詞奪理,如果有權,何必偷看,明搶過來看好了。

小夥伴(可以在這裏寫剛才提到的那個小夥伴的名字)的父母偷看他的手機,肯定認為這是因為關心孩子,動機是好的,是想了解孩子的情況,幫孩子解決困難,或者發現“誤入畸戀”這類事的苗頭,好及時掌握。我也認為他們的動機是好的,但是這種方法太不好了。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年輕人有隱私,說明他有了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隱私是獨立的象征。籬笆劃出家與家的邊界,隱私劃出人與人的邊界。如果父母希望子女能成為獨立的人而不是無能的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隱私。”所以我們應該有隱私。父母越想侵犯它,我們就越要保護它。所以,我們有時故意把事情弄得神神秘秘的,讓父母緊張去。

做父母的總是不放心,怕我們出問題,所以總想從手機裏得到情報。實際上,他們完全不需要這樣做。隻要他們與我們平等相待,不帶審視的眼光,我們還是願意和他們說心裏話的。就怕父母用“過來人”的眼光看我們,指手畫腳,強迫我們按他們的方式解決問題。時代不同了,他們的經驗對我們不一定適用。再說我們不能總讓父母牽著手走路吧,我們需要鍛煉的機會。犯點錯誤也是必要的,隻要不是不可挽回的大錯誤就行了。

再有,不要過多地指責我們。總被指責,當然我們有話就不和父母說了。如果父母不指手畫腳、不指責,我們難道不願意和最親的父母說心裏話嗎?有事的時候,我們難道不願意聽聽父母的建議嗎?

父母尊重子女,平等對待我們,關心我們,不偷看隱私,對我們的了解會更多。我以後也可以多和你們交流,增加點“透明度”。有什麼事,我主動告訴你們時心情是不一樣的。

ROOM.5 親子角色互換營〔換位思考多交流才能促進關係〕

親子角色互換營,分裏外兩間屋子。艾麗思進門的時候,裏屋家長會剛剛結束。走出來的三十多位“家長”神態不一,有的得意揚揚,有的憋了一肚子氣。顯然,得意揚揚的“家長”是剛剛聽到了好消息,憋了一肚子氣的“家長”剛剛被老師訓斥過。

家長與孩子角色互換

有個憋了一肚子氣的“家長”一出來,就把怒氣發泄在等在門外的自家人身上了:“你為什麼就不能改一改你的毛病呢?讓我在老師麵前也能有一點麵子,不要挨老師的訓。你不要麵子我還要麵子呢!你一點也不愛學習。我和你說過沒有?不要一天到晚拿著手機,手機有什麼好玩的,電視有什麼好看的?沒完沒了地看,你有那時間學習一點東西好不好?”

被訓一方顯然有點不服氣,小聲嘀咕:“你也玩手機……”

“家長”一聽更生氣了:“你還和我頂嘴?”

被訓一方也不服氣:“你看看人家劉芳芳的父母,人家是怎麼做父母的?人家每天回家都要看書,家裏有學習氣氛,劉芳芳自然就習慣讀書了。你呢?除了看電視,就是刷微信,一天到晚翻朋友圈還說是開闊眼界……”

隻見這個“家長”繼續嘮叨著:“和你說什麼都像耳邊風,你聽不進去呀……”

啊,抱歉,忘了描寫人物:

這個“家長”是個年約二十歲的女孩,短發,瓜子臉,個子不高。二十歲怎麼能做家長呢?原來,在親子角色互換營有一條特殊規定,就是一家之長必須由子女擔任,父母在這一天不是家長,沒有權威。因此許多子女趁機用平時父母的語氣和說話方式跟父母說話,父母反而像子女一樣,忍著不滿聽著。

這個女孩很熟悉平時父母說話的語氣,現在她的態度和平時父母的態度極為相似。她的父母,一對中年夫妻,噘著嘴站在一旁。

女孩轉頭看到艾麗思,和她寒暄:“你也是參加家長會的吧?唉,現在做家長真不容易。就說我們家這位吧,學習不用功,迷歌星,迷一個叫張學友的。我就不明白那張學友唱得有什麼好,哪有張藝興唱得好……”

女孩的父親推了她一下,暗示她不要再說了。

女孩卻繼續嘮叨。

艾麗思有些不好意思,對她說:“不要說了,你爸爸媽媽有些受不了了。別人的父母也在旁邊聽到了。”

女孩聽了艾麗思的話,就停了下來,看看父母問:“爸、媽,你們是不是生氣了?”

“是啊,每個人都談談體會。”在一旁的心理學家做指導。

她的父親搖搖頭說:“心情當然不舒服了,不過我並沒有生氣。剛才心理學家要求我們做‘換家長’的活動時,我還認為沒有意義。現在我明白了,這是讓我們有機會設身處地地親身體驗一下子女的感受。這樣做了後,我還是有收獲的。我平時一生氣就訓她,把她當小孩子,沒有想到她的自尊心也很強。她平時常跟我和她媽媽說,不要當著別人的麵批評她。我們也沒有當回事,現在我親身體驗到了,才發現這樣做是傷她自尊心的。”

女孩的母親也說:“她剛才讓我哭笑不得,她嘮叨的樣子和我平時一樣。原來我在女兒眼裏就是這個樣子,真好笑。唉,剛才她嘮叨的時候,一開始我生氣了,覺得怎麼能對爸爸媽媽這麼沒禮貌了。後來一想,這是親子角色互換營的特殊規定,就是一個遊戲嘛!”

女孩的母親轉頭對另一個母親說:“我性急,愛嘮叨,不過今天才發現,嘮叨是最沒用的。剛才我女兒嘮叨,我根本就聽不進去。所以我平時嘮叨,她肯定也是聽不進去的。嘮叨這種方法看來是沒用的。”

“我也有感想,”女孩說,“我知道平時爸媽為什麼訓我和嘮叨了,因為我學習不夠用功,讓他們沒麵子。一說我,我就消極抵抗。他們拿我沒辦法,隻好嘮叨。他們情緒一上來,就忍不住和別人講,更注意不到我的情緒了。

“我要麵子,不願意爸媽拿我和別人比,說誰誰比我強。其實,我也常拿爸媽和別人的爸媽比,說別人的爸媽好。實際上,別人的爸媽也有別的缺點。人都是有缺點的嘛。”

心理學家在一旁說:“年輕人經常說父母不理解他們。這個練習就是為了增加相互理解而設計的。在家裏可以當成一個遊戲做。讓孩子當家長,父母設身處地體驗麵對家長時的感受,就可以更理解子女。像這對父母,就通過這個練習體會到了要重視孩子自尊心、嘮叨沒用等問題。”

提示

本練習的做法是讓子女當父母,一次練習時間在十分鍾到三十分鍾。事先規定時間,任何一方不可以中斷練習。做完後必須討論,談體會,否則練習就失去了意義。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個練習不一定能做得成。有的父母會認為這是浪費時間,還有的父母認為這個練習侵犯了父母的權威。在練習做不成的情況下,怎麼消除代溝呢?”艾麗思問。

“你們總希望有理想的、沒有缺點的父母,完完全全理解你們。但人總是有缺點的,父母不可能十全十美。反過來看你們自己,你們能完全理解父母嗎?也不能。”

親子間的相互理解

“要想讓父母更理解你,你首先要去理解父母。比如,你學習好半天了,想玩玩遊戲放鬆一下。你媽媽走進來看見你正在玩遊戲,就說:‘又玩遊戲,學習一點也不努力。’這時你是什麼心情?”

“又委屈又生氣,覺得她不理解我。”艾麗思說。

“是啊,但是你站在你媽媽的角度看,她看到的情況是什麼?她看到的是你正在玩遊戲,她不知道你剛剛學習了好半天。她對你學習好不好十分關心。她認為學習好不好對你將來的前途很重要。所以,她當然會催促你學習了。

“你如果理解她,就知道她這樣做的原因是關注你的學習,當然,也是不放心,不相信你的自我管理能力。理解她,就知道她也不容易,她有工作、有家務,還必須為你操心。”

“可他們總是瞎操心。”女孩說。

“他們瞎操心是因為他們關心你,動機是好的,對吧?隻是方法不恰當。如果你一聽到他們不理解你的話就煩,就和他們吵,他們更覺得你不成熟,更不放心,更要管頭管腳。如果你心平氣和地用成熟的語氣告訴他們事實,結果就會好得多。”

“你不知道,用什麼語氣和他們說都沒用!”女孩說。

“那麼現在你扮演媽媽,我扮演你。咱們演一下。”

“好!”女孩用中年女性的聲音說,“又玩遊戲,又玩遊戲,就這樣學習你還怎麼考研?”

“我剛才一直在學習,剛剛開始玩,放鬆一下。”扮演的“孩子”語氣平靜、誠懇,隻是在陳述一個事實,沒有怨氣。

“什麼剛玩,怎麼這麼巧,剛玩就讓我碰上了!”女孩扮演的“媽媽”不依不饒。

“是很巧,所以你不相信,但是我沒有說假話。”“孩子”平靜如常。

“你知不知道現在離研究生考試還有多少天?”

“還有十五天,時間很緊。”

“那你還玩?”

“我剛玩,是想放鬆一下。”“孩子”語氣誠懇。

“你要抓緊,這次考試很重要。”“媽媽”的語氣也和緩了一些。

“我知道,我現在不玩了,開始學習,好嗎?”

“好吧。”

“就是這樣,”心理學家說,“你不要煩躁,要平心靜氣地、耐心地和媽媽說明情況,信不信由她。這樣,你的表現像個成熟的人,像個大人。父母會漸漸感到你值得信任,對你就會更放心、更相信,漸漸地就會越來越理解你。理解,不能強求,要靠自己的行為贏得。

“另外,要想讓父母更理解你,你還應該多和他們交流,多和他們談談你對未來的規劃、你的朋友、你的愛好,讓他們對你多一些了解。先有了解才會有理解。不要在父母想了解你的時候,不耐煩地說:‘你不懂。’父母對你們年輕一代的事是不懂,所以才問你呀。你告訴他們,他們就懂了。如果你什麼心裏話都不和父母講,父母又想知道,隻好偷看你的微信朋友圈或者手機短信了。”

隱私問題如何處理

“難道父母偷看我們的隱私是對的?”艾麗思大叫。

“這是侵犯我們的隱私權!”女孩也憤然抗議。

“偷看隱私當然不對。我隻是說,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了解你們。如果你們平時和他們交流多,他們較為了解你們,就比較容易克製偷看的衝動。”心理學家說,“我還有一件禮物送給你們,這個禮物可以起到防止父母偷看你們隱私的作用。”

“是帶鎖的日記本?”

“猜得不對,你們跟我來。”心理學家帶著兩個女孩進了裏間,拋下了狐疑不安的父母們。

在裏間,他拿出兩個密封的信封,給她們每人一個:“這就是我的禮物,你們回家後再打開。”

“這裏麵是什麼呢?”艾麗思很好奇,不過她沒有問,接過禮物,說了一聲“謝謝”就離開了。走到走廊時,她還是忍不住找了一把休息用的椅子坐下,打開了信封。

信封裏放的是一張“使用須知”和一封“給父母的信”。艾麗思看後笑了,她也想使用一下這個禮物。

使用須知

1.我們的禮物是一封替你寫的給你父母的信。

2.看了它,你的父母就不會再偷看你的隱私了。

3.這封信不要直接交給或寄給父母。你要把它抄下來,不必抄“給父母的信”這個標題。

4.你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加以修改或補充,也可以完全照抄。修改或補充時不要加入任何攻擊、批評父母的話。

5.照抄時不要抄括號裏的內容。

給父母的信

聽小夥伴(可以在這裏加上某一個小夥伴的名字)說,他(或她)懷疑父母偷看了他(或她)的手機。他(或她)很生氣,說:“這樣偷偷摸摸地像個賊似的幹什麼,太不尊重我了。我成囚犯了,囚犯的房子要留一個孔,讓看守隨時能看到囚犯在幹什麼。我好像犯人似的,要被監視。我犯了什麼罪,讓他們這麼不信任?”他(或她)還說幾次想發泄,但是一來缺乏勇氣,二來心太軟,不忍心讓父母沒麵子,所以沒有發泄。不過,他(或她)再也不會像以前那樣信任父母、尊敬父母了。

聽他(或她)這麼說,我想:我的父母會偷看我的手機短信或者微信朋友圈嗎?這麼一想,心裏有一點不放心。不過我想,我的父母不會做這種不光明正大又不高明的事。其實,我的手機裏並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事,但是總不願讓別人看。有個小夥伴的父母說她:“沒有什麼問題,為什麼怕讓別人看?”她回答:“就像你洗澡時要關門一樣的道理。隱私是精神的裸體。”我認為她說得對,隱私就像精神的裸體。

小的時候,我們對父母沒有什麼隱私,小孩的裸體不怕父母看,但是長大了就不一樣了。父母應該知道,我們長大了,不能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我們。有的父母還說他們有權偷看孩子的隱私。這明顯是強詞奪理,如果有權,何必偷看,明搶過來看好了。

小夥伴(可以在這裏寫剛才提到的那個小夥伴的名字)的父母偷看他的手機,肯定認為這是因為關心孩子,動機是好的,是想了解孩子的情況,幫孩子解決困難,或者發現“誤入畸戀”這類事的苗頭,好及時掌握。我也認為他們的動機是好的,但是這種方法太不好了。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年輕人有隱私,說明他有了獨立的思想和人格。隱私是獨立的象征。籬笆劃出家與家的邊界,隱私劃出人與人的邊界。如果父母希望子女能成為獨立的人而不是無能的孩子,就要尊重他的隱私。”所以我們應該有隱私。父母越想侵犯它,我們就越要保護它。所以,我們有時故意把事情弄得神神秘秘的,讓父母緊張去。

做父母的總是不放心,怕我們出問題,所以總想從手機裏得到情報。實際上,他們完全不需要這樣做。隻要他們與我們平等相待,不帶審視的眼光,我們還是願意和他們說心裏話的。就怕父母用“過來人”的眼光看我們,指手畫腳,強迫我們按他們的方式解決問題。時代不同了,他們的經驗對我們不一定適用。再說我們不能總讓父母牽著手走路吧,我們需要鍛煉的機會。犯點錯誤也是必要的,隻要不是不可挽回的大錯誤就行了。

再有,不要過多地指責我們。總被指責,當然我們有話就不和父母說了。如果父母不指手畫腳、不指責,我們難道不願意和最親的父母說心裏話嗎?有事的時候,我們難道不願意聽聽父母的建議嗎?

父母尊重子女,平等對待我們,關心我們,不偷看隱私,對我們的了解會更多。我以後也可以多和你們交流,增加點“透明度”。有什麼事,我主動告訴你們時心情是不一樣的。

ROOM.5 親子角色互換營〔換位思考多交流才能促進關係〕

親子角色互換營,分裏外兩間屋子。艾麗思進門的時候,裏屋家長會剛剛結束。走出來的三十多位“家長”神態不一,有的得意揚揚,有的憋了一肚子氣。顯然,得意揚揚的“家長”是剛剛聽到了好消息,憋了一肚子氣的“家長”剛剛被老師訓斥過。

家長與孩子角色互換

有個憋了一肚子氣的“家長”一出來,就把怒氣發泄在等在門外的自家人身上了:“你為什麼就不能改一改你的毛病呢?讓我在老師麵前也能有一點麵子,不要挨老師的訓。你不要麵子我還要麵子呢!你一點也不愛學習。我和你說過沒有?不要一天到晚拿著手機,手機有什麼好玩的,電視有什麼好看的?沒完沒了地看,你有那時間學習一點東西好不好?”

被訓一方顯然有點不服氣,小聲嘀咕:“你也玩手機……”

“家長”一聽更生氣了:“你還和我頂嘴?”

被訓一方也不服氣:“你看看人家劉芳芳的父母,人家是怎麼做父母的?人家每天回家都要看書,家裏有學習氣氛,劉芳芳自然就習慣讀書了。你呢?除了看電視,就是刷微信,一天到晚翻朋友圈還說是開闊眼界……”

隻見這個“家長”繼續嘮叨著:“和你說什麼都像耳邊風,你聽不進去呀……”

啊,抱歉,忘了描寫人物:

這個“家長”是個年約二十歲的女孩,短發,瓜子臉,個子不高。二十歲怎麼能做家長呢?原來,在親子角色互換營有一條特殊規定,就是一家之長必須由子女擔任,父母在這一天不是家長,沒有權威。因此許多子女趁機用平時父母的語氣和說話方式跟父母說話,父母反而像子女一樣,忍著不滿聽著。

這個女孩很熟悉平時父母說話的語氣,現在她的態度和平時父母的態度極為相似。她的父母,一對中年夫妻,噘著嘴站在一旁。

女孩轉頭看到艾麗思,和她寒暄:“你也是參加家長會的吧?唉,現在做家長真不容易。就說我們家這位吧,學習不用功,迷歌星,迷一個叫張學友的。我就不明白那張學友唱得有什麼好,哪有張藝興唱得好……”

女孩的父親推了她一下,暗示她不要再說了。

女孩卻繼續嘮叨。

艾麗思有些不好意思,對她說:“不要說了,你爸爸媽媽有些受不了了。別人的父母也在旁邊聽到了。”

女孩聽了艾麗思的話,就停了下來,看看父母問:“爸、媽,你們是不是生氣了?”

“是啊,每個人都談談體會。”在一旁的心理學家做指導。

她的父親搖搖頭說:“心情當然不舒服了,不過我並沒有生氣。剛才心理學家要求我們做‘換家長’的活動時,我還認為沒有意義。現在我明白了,這是讓我們有機會設身處地地親身體驗一下子女的感受。這樣做了後,我還是有收獲的。我平時一生氣就訓她,把她當小孩子,沒有想到她的自尊心也很強。她平時常跟我和她媽媽說,不要當著別人的麵批評她。我們也沒有當回事,現在我親身體驗到了,才發現這樣做是傷她自尊心的。”

女孩的母親也說:“她剛才讓我哭笑不得,她嘮叨的樣子和我平時一樣。原來我在女兒眼裏就是這個樣子,真好笑。唉,剛才她嘮叨的時候,一開始我生氣了,覺得怎麼能對爸爸媽媽這麼沒禮貌了。後來一想,這是親子角色互換營的特殊規定,就是一個遊戲嘛!”

女孩的母親轉頭對另一個母親說:“我性急,愛嘮叨,不過今天才發現,嘮叨是最沒用的。剛才我女兒嘮叨,我根本就聽不進去。所以我平時嘮叨,她肯定也是聽不進去的。嘮叨這種方法看來是沒用的。”

“我也有感想,”女孩說,“我知道平時爸媽為什麼訓我和嘮叨了,因為我學習不夠用功,讓他們沒麵子。一說我,我就消極抵抗。他們拿我沒辦法,隻好嘮叨。他們情緒一上來,就忍不住和別人講,更注意不到我的情緒了。

“我要麵子,不願意爸媽拿我和別人比,說誰誰比我強。其實,我也常拿爸媽和別人的爸媽比,說別人的爸媽好。實際上,別人的爸媽也有別的缺點。人都是有缺點的嘛。”

心理學家在一旁說:“年輕人經常說父母不理解他們。這個練習就是為了增加相互理解而設計的。在家裏可以當成一個遊戲做。讓孩子當家長,父母設身處地體驗麵對家長時的感受,就可以更理解子女。像這對父母,就通過這個練習體會到了要重視孩子自尊心、嘮叨沒用等問題。”

提示

本練習的做法是讓子女當父母,一次練習時間在十分鍾到三十分鍾。事先規定時間,任何一方不可以中斷練習。做完後必須討論,談體會,否則練習就失去了意義。

“但是在實際生活中,這個練習不一定能做得成。有的父母會認為這是浪費時間,還有的父母認為這個練習侵犯了父母的權威。在練習做不成的情況下,怎麼消除代溝呢?”艾麗思問。

“你們總希望有理想的、沒有缺點的父母,完完全全理解你們。但人總是有缺點的,父母不可能十全十美。反過來看你們自己,你們能完全理解父母嗎?也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