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碧娜詩就登基稱王,是北洲國的第二世王,也是北洲國的第一代女王。

或許是經曆了家庭的慘變,或許是因為貝利這樣的變態哥哥,碧娜詩的性格突然大變。

剛剛登基稱王,就以雷霆手腕將一眾反對者全部剪除,隻留下對她擁護和忠誠的。

當然,擁護她的人未必忠誠,但碧娜詩不給他們軍權,他們也就鬧不出什麼風浪來。

威爾遜王的葬禮,自然是異常隆重。

對於貝利,碧娜詩終究還是放棄了仇恨,將貝利和拉齊法都葬在了威爾遜王的王陵兩側。

成為了北洲國的女王,執掌了北洲國的大權,碧娜詩就開始認真考慮當下的情況了。

經曆了查爾幹山穀之戰,以及北洲國王權更替的事情之後,北洲軍的士氣不太高。

碧娜詩為了提升北洲軍的士氣,下令將軍餉提高三分之一,同時,將北洲國百姓的賦稅降了十分之一。

這個王令下達之後,不管是北洲軍,還是北洲國的百姓,都受到了極大的鼓舞,北洲國的整體風氣發生了極為明顯的變化。

其實,北洲國有的是錢。

因為威爾遜王以前在北洲國施行的是壓榨式,從北洲國百姓手中獲得了豐厚的財富。

這些財富,一部分被運往西洲,但大部分都留在了北洲。

當然了,可以說從那個時候,威爾遜王就有了一定的野心。

北洲國的軍隊和百姓被安撫下來之後,那些朝廷官員也就鬧不出什麼事來了。

碧娜詩也將目光轉向了北洲國之外,那個可怕的燕國。

隻是,接觸到了軍事和政治之後,碧娜詩才發現,似乎北洲國被迫閉關自守了。

北洲國與大夏國的聯絡,被燕國的海軍給截斷了。

而且,根據餘仲奎打探出來的消息,燕國已經跟大夏國和大遼國一起開戰了。

這麼一來,碧娜詩就著急了。

一旦燕國將大夏國和大遼國滅了,就會以三洲之力攻打北洲國,北洲國如何能擋得住?

於是,碧娜詩就將兩個重臣,以及餘仲奎一起喊來,商議對策。

跟威爾遜王不一樣,碧娜詩覺得,商議北洲國的大事,不能隻靠自家這麼幾個人。

畢竟,北洲國的事,是北洲人的事,應該集思廣益才對。

當然了,威爾遜王死了,貝利死了,拉齊法死了,或許這也是原因之一吧。

參與議事的兩個北洲國大臣,一個是左相,名叫普德諾夫,一個是右相,名叫卡德錫。

左相和右相,其實就是左首相和右首相,這是威爾遜王根據大鷹國的製度而略加變化而來。

其目的,就是避免首相的權力過於膨脹。

就像大鷹國的情況,伊莉莎女王沒什麼權力,大權反而落在了首相彭羅斯的手中。

在東洲,這種方法就屬於帝王之術的範疇了,叫做平衡術。

威爾遜王雖然沒有學習過帝王之術,但在對北洲實際的管理中,以及從大鷹國的情況下,竟然自行摸索出了平衡術的方法,可以說他也算是一方豪傑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