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0章 巴裏城,不安全了(1 / 2)

事實證明,蕭逸的戰略是絕對正確的。

得知大喜國、大衣國和大得國出兵的消息之後,蕭逸第一時間就把三十萬兵馬整合在一起。

然後,利用飛禽斥候的優勢,蕭逸首先對大衣國出兵,因為大衣國的十二萬兵馬是第一個來到大筏國境內的。

三十萬圍殲十二萬,而且是出其不意,設下了陷阱,結果自然是沒有任何的懸疑。

搞定了大衣國的十二萬兵馬之後,燕軍又火速西進,再次成功伏擊了大喜國的十萬兵馬。

隻有大得國的十五萬兵馬,因為是從大筏國的東北方向出兵,先行來到巴裏城,跟大筏國的兵馬會合,使得燕軍無法單獨對其下手,而得以幸免。

但是,這兩戰之後,大喜國和大衣國則是舉國震動啊。

他們的實力都不如大筏國,受此一戰,絕對是傷筋動骨了。

這麼一來,大喜國和大衣國都不敢再派兵馳援大筏國了。

而得知消息的大得國主將,也暫時按兵不動,留在了巴裏城,等候著大得國國王的進一步指示。

而蕭逸在取得這兩場大勝之後,趁機北上,又攻克了大筏國的一些重鎮,將戰線向北推進,最北麵距離巴裏城隻有不足兩百裏。

這麼一來,大筏國就舉國震動了。

兩百裏的距離,莫說是騎兵了,就算是步兵,一兩天急行軍也能輕易到達。

巴裏城,不安全了。

基本上,大筏國三分之一還要多一些的領土,已經徹底淪喪了。

距離燕軍所占地盤接近的那些城池,大筏國人全都害怕了,擔心燕軍會再次北上,將他們的城池占領,將所有的男人全部殺光。

於是,一場規模宏大的自發性大遷徙開始了。

那些城池的大筏國人,全都是拖家帶口,離開了家園,步行北上,以躲避燕軍的鋒芒。

萊亞王後雖然也得知消息,卻也無法阻止,大筏國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相比於之前的壓力,萊亞王後的心情越發沉重,再次召開國會,而且邀請了大得國的主將巴胡勒參加。

這場國會,再次形成兩種不同的意見。

上下議院的那些貴族們,不會打仗,也不懂打仗,他們隻關心自己的利益和自己的生死。

麵對大筏國連戰連敗,以及大喜國和大衣國也折兵大筏國境內,他們感覺到了無比的害怕和震驚。

所以,他們已經認為,大筏國不是燕軍的對手,眼下唯一的辦法,就是避其鋒芒,向北遷都。

最後,再集中所有的兵力,跟燕軍決一死戰。

其實啊,這就是軟弱和逃避的辦法,隻不過被他們冠上了一個好聽的名字:誘敵深入,聚而殲之。

萊亞王後顯然不同意這個辦法,她的建議是,將北部和西部的兵馬全部調回,跟巴裏城的十八萬,以及大得國的十五萬兵馬會合,合計兵馬四十三萬,死守巴裏城。

理由有四。

第一,巴裏城是大筏國的首都,若一旦被放棄,整個大筏國就會震動。

第二,經過這幾次的戰爭,萊亞王後發現,燕軍的野戰能力很強,各國都不是對手,堅守城郭或許更有優勢。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