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舊俗,極講究壽終正寢,凡正常死亡的老人,盡量避免在病床上咽最後一口氣。當病人生命垂危之際,一般要先為其沐浴更衣,然後再將其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在親屬的守護下,度過彌留的時刻,此謂之“挺喪”,亦謂之“送終”。

漢族許多地方都禁忌人死在自己睡臥的床上。所以,河南一帶,人快死時,有把他抬到外間的草鋪上的習慣。同一道理,有些地方認為如果亡人是在原來的房間斷了氣,是很不吉利的,被叫做“隔梁斷氣”。對於這種地方故去的人,出殯時需買一隻活公雞隨棺帶出,方可禳除凶禍。台灣一帶在搬鋪時還必須把室內的神像,香爐等物轉移到其他地方或遮蓋起來,以免有所衝犯。滿族以北炕為大,西炕為貴,認為在這兩個方向的炕上死人是不吉利的,一般死人時要移鋪到南炕上。有的地方要求移鋪到專門的靈床上,以便亡靈超度。雲南彝族,父母病危時,如果是住在樓上,要將其搬移下樓,必須在主房的正寢室內斷氣。據說這樣做的用意有兩個:一是怕亡者斷氣於樓上,亡靈難以下樓;二是怕日後樓上有鬼魂活動,驚擾後代子孫。送先人升天的儀式

關於死亡的時辰,民間也賦予其吉凶觀,並且要行辟邪消災之法。台灣民間有忌病人在晚飯後斷氣的習俗。認為人在清晨用早飯之前斷氣最佳,說是替子孫留下了三頓飯,俗稱“留三頓”,意思是將來後代人一日三餐都有飯吃。若在早飯後斷氣,則預示後代人將有斷炊的厄運發生。最忌諱的是在晚飯後斷氣,好像死者將一日三餐全部帶走了,預示著後代子孫將要淪為乞丐,必須很好地禳解一番才行。這種習俗的產生反映了古代生產力水平的低下。安徽一帶對於幼喪早夭者,如遇春庚申日、夏甲子日則是大不吉利,會有僵屍之虞。在這種日子死去的少午,出殯時一定要請術士畫符於棺材上,並以種種迷信的方式去“破解”它。

穿壽衣時,一般由孝子一件一件穿在自己身上,然後一次性脫下,給死者正套上去。漢族俗以為死者的壽衣要單數,一般是五、七、九件不等,忌諱雙數,惟恐死亡的凶禍再次降臨。做壽衣時忌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惟恐會遭到斷子絕孫的報應。有些地方在給死者穿好壽衣後,還要在死者衣袖裏或手裏放上幾個用白麵製成的小麵餅及小棒子。這是因為俗傳死後到陰間去的人,要經過惡狗村,所以給死者備上喂狗餅和打狗棒,以便能順利到達目的地。

盛殮死人的棺材,漢族習俗以鬆柏製作,禁忌用柳木。鬆柏象征長壽;柳樹不結籽,以為會導致絕嗣。有的地方用柏木做棺材要攙一些杉木,據說完全用柏木做的棺材會“遭大打”(觸雷電)。壽材要放到幹燥處,越幹燥越好,如此能使本人來世疾病稀少。否則,就會多病災。壽材要早早漆好,不然的活,殮後再漆,死者要摸暗弄堂。布依族棺木多用梓木、杉樹或紅椿製作,禁忌使用鬆樹和刺包樹製作。俗以為,鬆樹砍了,再不會發芽,若用鬆樹做棺材,會使子孫斷種;若用刺包樹做棺材,會使子孫得麻風病。棺木外一般漆朱紅色,禁忌其他顏色,外裝金點,棺頭寫上金字,男為“福”字,女為“壽”字,另加蝙蝠等圖案裝飾,棺末畫上香爐燭台,童男童女持幡接引西方的圖案,也有寫上死者名銜的。漆棺還有五彩繪畫花鳥人物以求美觀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