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調
最近的房地產市場給漢語貢獻了一個簡潔的新詞:“空調”。
你說“空調”不是新詞?表麵上看不是!其實舊瓶可以裝新酒,人們給“空調”兩個字賦予了全新的意義,而且還非常恰當:國家最近對房地產市場的諸多調整政策,都因為受到種種或明或暗的抵製而落空,就是說所有的調整都沒有有效地實現調控的目標,是空調。
而且人們認為,這一新詞或許已難以讓房地產界“獨享”。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調控似乎都陷入“空調”的尷尬境地。
比如,建設銀行擬“漲薪30%”,這種所有建行人都希望的美夢如果能夠成真,那麼國家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政策,就有可能同樣地陷於“空調”。因為既然建行能夠“向上看齊”、“想漲就漲”,其他壟斷性行業勢必都不難找到各自漲薪的“標杆”和理由。那麼,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調高”,也將隨之落空。而如果壟斷企業競相漲薪,這些企業的成本就將大幅提高,貢獻於國家的稅收分紅等就將相應降低,由此國家用於扶持低收入階層的資金來源也會減少。如果形成這種狀況,無疑是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最大尷尬。而且,容忍一個人均收入已超平均水平近5倍的行業繼續漲薪並允許“持股激勵”,無疑也會給其他行業帶來更大的不公平感,激化社會矛盾。
所以,要落實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政策,就必須對壟斷性行業的自利衝動加以抑製。壟斷行業既是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麵臨的最大關口,也是第一道關口,要有效推進這一改革,就必須清除這些攔路虎。
“空調何須怨天寒?政策難渡壟斷關”,壟斷不破,很多政策就成為無法惠及百姓的空心湯圓,就都是“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