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十八章(1 / 1)

監控門

在美國,政壇醜聞一貫以“門”來命名。這是1972年“水門事件”留下的著名的“文化遺產”。

1972年6月17日,美國共和黨派遣的5名“小偷”摸進位於華盛頓水門大廈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辦公室,在安裝竊聽器並偷拍有關文件時,當場被捕。1974年8月8日,尼克鬆迫於各方壓力宣布於次日辭職,從而成為美國曆史上首位辭職的總統,這就是著名的“水門事件”,它是美國曆史上最不光彩的政治醜聞之一。水門事件之後,每當國家領導人遭遇執政危機或執政醜聞,便被國際新聞界冠之以“門”(gate)的名稱,在這些門中,要數克林頓的拉鏈門事件最有趣,惹出的故事也最多。不過其他“門”也都挺好玩的,比如,近年人們熟知的“門”有“白水門”、“拉鏈門”、“情報門”、“特工門”、“虐俘門”和“竊聽門”等等。

而此類醜聞的“掌門人”一般都是《紐約時報》等美國的主流媒體。

2006年6月23日,《紐約時報》《洛杉肌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美國主流媒體幾乎同時披露了美國政府的一個秘密——“9·11”事件發生以後,美國一直通過總部位於布魯塞爾的“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監控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8000家金融機構的資金交易情況,媒體稱之為“監控門”事件。

在美國,除了三權分立以外,大眾傳媒有“第四權”之稱,它像把雙刃劍,能助執政者一臂之力,也能使其深陷泥沼。有美國記者寫道:聰明的政府官員不能夠“操縱”記者,聰明的記者事實上也不能夠真的“打敗”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