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來首你的,我聽聽。”】
【“我寫的不好……別見笑嗷。雞叫一聲撅一撅,雞叫兩聲撅兩撅。”】
“這又是哪位皇帝作的詩?”
“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詩!”
“這詩作的不知如何恭維。”
“不如換上魏武帝的詩。”
“曹操是所有皇帝中文采最高的吧?”
“曹操隻是詩作的好。”
“文采最高的應是南梁武帝蕭衍。”
“你把南唐後主李煜放哪兒了?”
“對!論詩詞,所有皇帝,誰都不如李煜。這位可是把自己寫死的人!”
【“兩聲兩撅?你這挺接地氣。”】
【“三聲喚出扶桑日,掃盡殘星與曉月。”】
“前兩句和後兩句的意境、氣勢都不一樣,不像是出自同一個人之手!”
“朱元璋是要飯的出身,哪有這麼高的文采?一定是找人代筆的!”
“胡說八道!明太祖當上皇帝後,勤奮好學,劉邦都能寫出大風歌,他為何不能寫出好詩?”
“主要是朱元璋寫詩的水平忽高忽低!”
【“好詩!後麵那兩句大氣磅礴!”】
【“早知道我也找個文采高的人代筆了!但我詩,量大呀!”】
【“論量沒人比得過我!”】
【“量再大能有多少?”】
【“也就四萬多首吧!”】
“寫了四萬多首打油詩,不說質量,毅力可嘉!”
“能一直堅持不懈的寫打油詩,說明他是真愛寫詩!”
“一年365天,十年3650天,一百年才三萬多天,他寫了四萬多首詩,他一天得作多少詩?!”
“別大驚小怪的,這種詩我上茅房的時候也能作兩首。”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這是唐太宗的詩!”
“真正有文采的皇帝出來了!”
【“好詩啊好詩,那我再來一首。”】
雍正:你可別來了,主動送上去丟人現眼!
乾隆:這視頻好煩!
【“詠石頭,遠看石頭大,近看……”】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反詩啊!”】
“黃巢打斷了乾隆。”
“這四個皇帝,也就黃巢這個偽帝作詩最好,擅長的是寫反詩!”
“李世民在黃巢邊上,如果他知道黃巢造的是大唐的反,他絕對會打死黃巢!”
“遠看石頭大,近看什麼?”
“參考乾隆的作詩水平,後麵的那句詩,應該是‘近看大石頭’。”
“那後麵的兩句呢?”
“這個我就猜不到了!”
——
[最後一句“飛入蘆花都不見”還是別人給他補的。]
[我就說不像他的水平!]
[紀曉嵐。]
[我記得是劉墉!]
[不給他補,他能數到一百萬片。]
[朱元璋後麵那兩句也是別人補的。劉伯溫補的。]
[李煜怎麼沒來?這個賽道他降維打擊呀!]
[他是詞帝,這裏是寫詩的。]
[詩詞不分家。]
[論寫詩,李煜、曹操吊打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