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孫子談謀略(6)(2 / 3)

他說到這裏故意突然中斷,隻是微笑著直視總經理,在一兩分鍾的時間裏,彼此都保持沉默,總經理終於開口了:“你能將你的經曆、想法和計劃告訴我嗎?”

小夥子又將了他一軍:“噢,抱歉,抱歉,剛才我冒昧了,請多包涵,不過像我這樣的人還值得一談嗎?”說完,小夥子又沉默了。總經理反而催促他說:“請不要客氣。”

於是小夥子便將自己的經曆、學曆及對該企業經營發展規劃的看法係統地告訴了經理。經理聽完他的話後,態度立刻就由嚴肅轉為慈祥。臨走時經理對他說:“小夥子,我決定錄用你,明天來上班,請保持過去的熱情與毅力幹吧!”如果這位小夥子在“此路不通”的時候不看總經理的脾氣說話,不轉換話題,決不能力挽狂瀾,轉敗為勝。

先見之明——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

[原文]

明君賢將,所以動而勝人,成功出於眾者,先知也。(《孫子兵法·用間篇》)

[今譯]

英明的國君,優秀的將帥,他們之所以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取得的成功超過一般人,就在於用兵之前便了解掌握了敵情。

[曆代論引]

梅堯臣曰:主不妄動,動必勝人;將不苟功,功必出眾。所以者何也?在預知敵情也。

王皙曰:先知敵情,製勝如神也。

張預曰:先知敵情,故動則勝人,功業卓然,超絕群眾。

[兵法劄記]

“動”,行動、舉動,這裏指出兵。“動而勝人”,一出兵就能戰勝敵人。“先知”,預先偵知敵情。

用兵的法則,首要的事情是研究各種情況。在戰前,要判斷敵軍將帥指揮才能的優劣,敵人力量的強弱,兵員的多少,地形險要還是平坦,糧草缺乏還是充實,估計已經明確,然後再出動軍隊,就沒有不勝利的。

二戰之前,德國組建了坦克師和摩托化師,而歐洲各國則對其威力缺乏應有的認識。戰爭剛剛暴發,德軍的裝甲兵團便在航空兵掩護下席卷整個歐洲。德軍對西歐作戰僅用了44天,使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相繼淪亡,英國退守本島。尤其是法國的徹底失敗,令世界無比震驚。後來英國軍事評論家利德爾·哈特在其所著《戰略論》中指出:法軍的主要弱點,不在他們的數量方麵,也不在裝備的素質方麵,而是在他們的理論方麵,他們的思想遠不如對方那樣進步,根本沒跳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圈子。可見,“先知”對戰爭的勝負產生著多麼大的影響。

公元523年,蕭澤打敗侯景後在江陵稱帝,是為梁元帝。梁元帝為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結好北齊。而與梁元帝作對的蕭(王禹)卻投靠西魏,並請西魏討伐蕭澤。宇文泰正欲經營江漢,遂命柱國大將軍於謹率大將宇文護、楊忠南征蕭澤。西魏恭帝元年(公元554年)十月,於謹從長安出發。西魏的荊州刺史長孫儉問於謹說:“你站在蕭澤的立場上,認為他應當怎麼辦?”

因於謹對蕭澤進行過詳細研究,便胸有成竹地回答說:“他耀兵漢沔,席卷渡江,直據丹陽,依靠王僧辯、陳霸先,此為上策,將江陵外城居民移至子城,修竣城牆,等待援軍,此為中策;如果不能移動外城居民,而據守整個城郭,此為下策。”長孫儉又問:“你估計蕭澤會采取哪個對策?”於謹說:“一定會采取下策。”長孫儉問:“為什麼?”於謹說:“蕭氏保有江南已經數十年了,因為中原多事,一直沒有機會向外發展。他認為受北齊牽製,不能分出力量對付他,再加上蕭澤懦弱無謀,多疑少斷,老百姓都貪變舊居,不願遷移,所以他隻能采取下策。”

11月初,於謹揮軍渡過漢水,令宇文護自西路向武寧(今湖北荊門縣北),楊忠自東路向江津(江陵渡口),以截擊梁軍退路。梁元帝蕭澤果然如於謹所料,采取防守整個城郭的策略。他命令所屬軍民在外城周圍豎起了60裏長的木柵和數十座城樓,然後分兵把守。於謹進至城外,將江陵緊緊包圍。11月15日,首先發動一次火攻,燒毀了木柵之內數千家居民,以及25座城樓。然後乘著梁軍人心惶惶之際,於謹下令攻城。至十二月初,江陵城陷,蕭澤被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