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生故事(4)(1 / 1)

劉漢民編著《**詩話詞話書話集觀》,長江文藝出版社2002年10月版,第67頁;袁永鬆主編《偉人**》(上卷),紅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839-840頁。***

8。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

1949年4月23日晚上,中國人民解放軍突破長江天險,占領南京,宣布國民黨22年的反動統治終於結束。幾十年艱苦卓絕的奮鬥,今天見到了勝利的曙光。**心潮澎湃,詩意飛揚,當即吟成一偉大的革命史詩。**寫完之後又覺得不甚滿意,揉成一團扔進了紙簍裏。田家英在收拾文稿時,細心地從紙簍中揀了回來,並妥善地收藏起來。1963年,在編輯出版《**詩詞》的時候,田家英獻出了這詩,**說:"忘了還有這一。"1963年12月5日,**給田家英的信中專門談到這詩:"'鍾山風雨'一詩,似可以加人詩詞集,請你在會上談一下,酌定。"可見,**對這詩是比較鍾愛的。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這是詩中最有名的一句,而且也是**自己最滿意的,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

建國前後,**多次看《霸王別姬》這出戲,並讓其他中央領導都去看。每每看到楚霸王英雄氣短,兒女長,與虞姬生離死別,他的睫毛時常抖個不住,眼睛裏濕漉漉的。他是很愛動感的。他曾用一根指頭按住李銀橋胸前的紐扣,用沙啞的聲音說:"不要學楚霸王。我們都不要學!"1949年11月13日,**在中南海豐澤園會見了楊開慧的表弟向三立。飯後,**的興致很高,大家在一起聊天,吃水果,氣氛非常融洽。這時,劉思齊給**沏了一杯茶,**一邊喝茶一邊給劉思齊講了一個對聯故事。

他說:古時候有兩個秀才,一個姓劉,一個姓李,兩個人都愛作對聯,一見麵就想對對子。一次,兩個人又見麵了,商量著對對子,誰對不上來就要受罰。李秀才出了這樣一個上聯:

"騎青牛,過函穀,老子姓李";劉秀才知道李秀才用了老子李聃騎青牛過函穀的典故,心想:"他想占我的便宜,沒門!看我非損他一下不可!"他略一思索,對出了下聯:

"斬白蛇,興漢室,高祖是劉"。

李秀才聽了劉秀才的對聯,知道劉秀才是自比漢高祖劉邦,對聯對得非常高明,不覺感到非常佩服,連說:"高明,高明!"劉思齊和向三立都聽得津津有味。

這時,**話鋒一轉,將學習曆史和治國興邦聯係在了一起。

他說:"劉邦出身貧苦,沒有多少兵力,沒有萬貫家財,卻能稱霸一方,統一天下,並且使漢朝長治久安,其原因主要是他善於用人。他手下有兩個重要的謀士,一個是張良,另一個是韓信,這兩個人能夠為他所用。劉邦的對手楚霸王項羽卻是個孤家寡人。當初,他的勢力比劉邦大多了,擁有龐大的軍隊,統治著楚國這塊富庶之地,兵強馬壯,不可一世。但他有勇無謀,剛愎自用,不聽謀士的進,鴻門宴放走了劉邦。當然,項羽心腸好。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項羽卻不肯殺劉邦,劉邦說了幾句好話,他就心軟了。範增向他進,他卻不殺劉邦,而把劉邦放了,等於放虎歸山。項羽沒有理睬他的話,結果被範增中。劉邦逃走後,勢力不斷擴大,與項羽爭雄,結果打敗了項羽。項羽被圍在垓下,隻得別姬自刎。項羽也不善用人,不能招賢納士。韓信去拜訪項羽,項羽卻看不起韓信,結果韓信卻被劉邦所用,為漢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越說越有興致,大家越聽越感興趣。**最後深地說:"殷鑒不遠,前車之覆,後車之鑒。我們要汲取項羽的教訓,切不可驕傲自滿,對敵人更不可心慈手軟。'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易孟醇、易維著《詩人**》,人民出版社2003年11月版,第272頁;權延赤著《走下神壇的**》,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6月版,第4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