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仲麗於1915年出生,她是八個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位,由於從小就與革命人士接觸,對革命早已心馳神往.11歲時她隨家人搬到上海,15歲便協助父親為共產黨的地下組織做事。1932年,17歲的朱仲麗考上了上海同德醫學院。因為生長在革命家庭,自小就結識了楊開慧和毛澤東.這免不了使朱仲麗對革命充滿了無限的向往。在上海同德醫學院讀書期間,她積極參與共產黨的地下活動,曾經被國民政府逮捕。但朱仲麗隻是個大學生,國民政府也沒有抓到她什麼確實的把柄,不久朱仲麗便被保釋,最終完成了學業。畢業後,朱仲麗先是在南京中央醫院就職,很快抗戰爆發了,朱仲麗改變了生活的路徑,毅然奔赴革命聖地延安。
剛到延安的朱仲麗被分配在邊區醫院當外科大夫,所謂醫院其實也就是寶塔山下的幾孑L窯洞。在這裏,朱仲麗先後在邊區醫院當過外科大夫、門診部主任,還曾擔任過白求恩大夫的助手;在王家坪和楊家嶺醫務所,她還擔任過所長:在這裏,朱仲麗鋸過戰士的大腿,動過扁桃體炎、鼻子瘤、盲腸炎、小腸疝氣等手術,引起延安很多老同誌的關注。這些老首長們沒有想到,一個文質彬彬的小女孩子竟然敢給人開刀。動手術的時候他們就在玻璃窗外麵看,甚至賀龍和楊尚昆都曾經前來觀看過。
在延安,朱仲麗再次見到了那個8歲時認識的毛叔叔,隻是那時候的毛叔叔現在已經成為了群眾愛戴的領袖,成為了現在的毛澤東。朱仲麗的媽媽知道女兒到延安能見到當年的潤之先生,還特意讓朱仲麗帶來了臘肉、臘腸。毛澤東對當年的八妹子特別親熱,初次見麵的時候和朱仲麗談了很多,毛澤東特別懷念當年的老師朱劍凡,聽說他已經不在了,歎息地說:
“唉!你爸爸死得太早,要不,就當上我們的教育部長了,可惜。”毛澤東進一步鼓勵朱仲麗說:“你現在已當上大夫了,你要做一個為人民服務的好醫生,我們邊區缺醫缺藥不要緊,有你們這些為人民服務的革命醫生,為病人利益救死扶傷,是會克服暫時的困難的。”“王稼祥同誌是有過功勞的人”
1938年8月,王稼祥從莫斯科剛剛回到黨中央所在地延安,王稼祥一到延安,毛澤東就找他做了長談。有一天,毛澤東還非常正式地問道;“稼祥,你該選擇一位女同誌當你的對象了,難道整日當和尚嗎?”有了這句話,我們就明白了,明白毛澤東為什麼要特意把八妹子介紹給王稼祥了。
王稼祥和毛澤東的第一次會麵是在1931年的龍岡。龍岡是第一次反“圍剿”首戰告捷,並且活捉張輝瓚的著名地點。
當時王稼祥留蘇五年剛剛回國,非常渴望把自己學到的理論應用到中國革命的實踐中來,王稼祥向毛澤東彙報了自己的一些情況,並且將自己撰寫的一篇批判立三路線的論文請毛澤東過目。
毛澤東仔細地閱讀了王稼祥的論文,認為有理有據,頗有見地,對王稼祥的理論功底非常讚賞。交談中毛澤東向他敘述了紅軍當時爭論的一些問題,並拿了一些文件給他看,還興致勃勃地寫下了當時蘇區頗為流行的對聯: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遊擊戰裏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
王稼祥很欣喜地接過毛澤東書寫的對聯。這曆史性的會麵拉開了毛澤東和王稼祥革命友誼的序幕。
毛澤東和王稼祥的友誼在長征中得到真正的發展。
一過於都河,毛澤東便開始坐擔架長征。並不是因為他不習慣在鄉間走路。從學生時代開始,毛澤東就開始徒步旅行,自秋收起義開始,他就一直住在農村活動,有時騎馬,有時步行,他身上的肌肉變得堅韌而發達,可是目前他因為長期患病而身體虛弱。傅連障雖然用當時最好的藥奎寧治好了他的疾病,但是未能有效地使他恢複體力。因此這段時間和後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毛澤東一直是坐著擔架趕路。
有意思的是,擔架變成了討論政治的一個特殊舞台,為毛澤東重新掌權、為毛澤東領導長征鋪平了道路。毛澤東、洛甫(張聞天,曾經在舊金山當過編輯)、王稼祥(傷口尚未痊愈的政治局候補委員、關鍵的“布爾什維克”),很多談話就是他們在擔架上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