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曆史,成功的人往往性格倔強,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有“牛脾氣”。正是憑借這種“牛脾氣”,他們能在遇到困難甚至是命運的不公時,堅持自己的路,不向命運屈服,成就大事業。

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後,鄧亞萍由時任國際奧委會主席的薩馬蘭奇提名,成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的一名委員。國際奧委會在正式場合使用的官方語言是英語和法語。隻會說中文的鄧亞萍,隻好每次會議都帶翻譯,而所有委員中,隻有她一人帶翻譯,翻譯過來的語言難免滯後,常讓她陷入尷尬。性格倔強的鄧亞萍告訴自己,如此重要的工作崗位,自己必須也一定要勝任!

1997年,鄧亞萍退役,以英語專業本科生身份進入清華大學學習。第一堂課英語老師問她:“你的英語水平是什麼程度?”鄧亞萍囁嚅道:“我能寫出26個英文字母。”在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後,總算寫出了有些是大寫、有些是小寫的26個字母,她不好意思地對老師說:“我現在隻有這個水平,不過請老師放心,我一定會努力,也會趕上其他同學的!”

在當天的日記中鄧亞萍寫道:“現在我是清華大學最差的學生,但我相信,過不了多久,我會成為清華最優秀的學生。”

後來鄧亞萍在回憶這段生活時說:“上學和打球完全是兩碼事,為了趕上課程,我拚命地學,導致睡眠不足,上課總是犯困,眼睛老睜不開,恨不得用根棍兒把眼皮撐起來。在打球時,我兩眼視力都是15,畢業時,一隻眼睛的視力已下降為06了。”正是憑著這股“牛勁”,鄧亞萍不但以優異的成績獲得清華大學英語學士學位,而且獲得了英國諾丁漢大學碩士學位。

在此之後,鄧亞萍又赴英國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鄧亞萍拿出打球時不服輸的勁頭玩命地學習,把研究方向定位於“2008年奧運會對當代中國的影響”。而此時,作為國際奧委會委員,她一邊要忙北京奧組委的籌備工作,一邊還要進行博士論文的準備。2004年春節假期,她為了趕寫劍橋大學博士論文,放棄了與親人團聚的機會,買來一堆速凍餃子度過春節。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她學業結束。

辛勤的汗水終於換來了回報。2008年11月29日,當劍橋大學校長理查德在學校禮堂前的草坪上親自授予鄧亞萍經濟學博士學位,並為她戴上劍橋博士帽時,劍橋大學城內所有教堂的鍾聲頓時響起,在丈夫林誌剛和兩歲的兒子林瀚銘以及當地朋友的陪伴下,鄧亞萍按照劍橋的古老傳統完成了全部儀式。那一刻,她淚流滿麵,哽咽著說:“在經曆了11年的艱辛後,今天我終於圓了劍橋博士的夢,激動的心情絕不亞於奪得奧運會金牌。”

鄧亞萍正是憑著這股“牛脾氣”,最終實現了自己的目標。

所以,無論麵對成功還是失敗,無論身處巔峰還是低穀,人都要擺正自己的位置,正視自己,並不斷努力。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