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個人都渴望成功。成功是我們追求的理想,是我們奮鬥的目標,是對我們努力的肯定,更是對我們付出的回報。成功能讓我們心情愉悅,能鼓舞我們的鬥誌,更能激勵我們向著更高、更遠的方向前進。但每個人並不是生來就與成功相伴的。成功源自勤奮。正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成功需要後天的努力,需要成長中汗水的澆灌。

美國著名的《時代周刊》總編查爾斯在剛開始時是一名周薪6美元的《論壇報》的責任編輯,他為什麼後來能夠取得這麼大的成就呢?我們可以從他日記中的幾句話裏找到原因:“為了收獲成功的機會,我必須比其他人更努力地工作。當我的夥伴們在劇院時,我必須在房間裏;當他們在熟睡時,我必須在學習。”他堅持每天工作13~14個小時,正是這種努力使他獲得成功。

縱觀中外,從牛頓到愛迪生,從居裏夫人到愛因斯坦,從莎士比亞到海明威,從托爾斯泰到魯迅,他們無不是在自己的領域付出了超出常人幾十倍的努力,灑下了數不盡的汗水,從而獲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功的。正如魯迅所說:我是把別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

成功需要汗水的澆灌,我國著名的科學家童第周也向我們證明了這一點。

1902年5月28日,童第周出生在浙江寧波附近的一個小山村裏。父親是個教私塾的秀才。幼年的童第周跟父親念過幾本《四書五經》,望子成才的父親寫了“滴水穿石”四個字,掛在童第周的書桌旁。童第周以此為座右銘,求知欲越來越強。後來,童第周參加了插班生考試,被當時的名牌中學——效實中學錄取為插班生。盡管他的成績是倒數第一,但他心裏仍為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感到十分激動。

對於沒有上過一天中學、沒有學過英語的童第周來說,一下子插到三年級,其壓力是可想而知的。入學之初,不少同學譏笑他,說他遲早要被甩掉。但倔強好勝的童第周把這類冷言冷語視為激勵自己上進的動力。白天除了上課,他便一頭紮進圖書館;晚上,圖書館關門了,同學們入睡了,他就獨自坐在路燈下攻讀。

一天深夜,一位老教師訪友歸來,見到路燈底下有個人還在讀書,他抬腕看了看表,已經12點多了,必須讓這個學生回去休息。於是,他走過來說:“同學,哪個班的啊?這麼晚了,還在這裏看書?”“老師,我叫童第周,是全班成績最差的那個。”這時,老教師才看清童第周的麵孔,想起他就是那個考倒數第一的插班生。

老教師深為童第周的直率坦誠所感動,從心裏喜歡這個學生,本想說句鼓勵話,但一想,用不著了,便指了指手表,示意該休息了。童第周點點頭,把東西收進書包。但童第周沒走多遠,又在另一個路燈下停住腳步,蹲下身去,重新打開書包……時間就這樣一天天流逝,期中考試之後,同學和老師都驚訝地發現:童第周的各門功課考得都很好,數學、物理、化學、英語成績在班裏名列前茅,幾何竟得了100分,考試總成績名列全班第一。這種驚人的變化,令師生都很敬佩。

中學畢業後,童第周順利考取了上海複旦大學哲學係心理學專業。就是從那時起,他開始對生物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930年,童第周決定遠渡重洋,出國留學。他有一個強烈的“指導思想”:“中國人不是笨人,應該拿出東西來,為我們的民族爭口氣!”在哥哥的幫助下,同年8月,他隻身來到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成了歐洲著名生物學家勃朗歇爾的學生,並開始研究胚胎學。

研究胚胎學經常要做精細的手術。為了鍛煉雙手的靈敏度,培養嚴細的作風,童第周不怕失敗,不厭其煩,幾十次、幾百次,甚至幾千次地做著別人看來十分單調、枯燥的手術。僅僅幾個月時間,勃朗歇爾就喜歡上了這個來自東方的青年,不僅親自寫信為童第周申辦獎學金,還把一些學有成就的好友介紹給童第周。由於童第周具有刻苦、嚴謹的精神,他的研究很快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