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簡單的人生不計較(1 / 3)

善待他人,化幹戈為玉帛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鮮花送給別人時,首先聞到花香的是我們自己;抓起泥巴拋向別人時,弄髒手的是我們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心存好意、身行好事,化幹戈為玉帛。

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小故事,說明了不會善待他人的人的處世態度,值得我們好好思考:

有兩位武士走入森林裏,看到一棵樹下有一塊盾牌。一位武士看到盾牌是金色的,而另一位武士看到的卻是銀色的。

“這是金盾牌!”“這是銀盾牌!” 兩人各執一詞,爭吵不休,後來拔出劍來準備一決勝負。他們殺得天昏地暗,整整廝殺了幾天都未分出勝負。當兩人累得坐在地上喘息時才發現,盾牌的正麵是金色的、反麵是銀色的,原來這是個雙麵盾牌。

可見,一個人若不懂得善待他人,為了無謂的是非曲直浪費精力,以這樣的態度生活,又豈能品嚐到幸福的味道?

一個堅持己見、不懂得善待他人的人將會失去平和之心。其實世事萬物都沒有絕對,一切的是非曲直遠沒有善待他人重要。著名作家柏楊曾說過,事物都有正反兩個方麵,如果在白紙與黑點麵前,隻注意到黑點而忽略了整張白紙,那麼,你的眼中就是一個黑色的世界。

善待他人的人自己的內心是澄澈和光明磊落的,這樣在被他人誤解的時候才能坦然一笑;在受委屈的時候才能頷首不語;即使吃了虧也會對人充滿善意。因為,他們的心裏容得下別人、受得了委屈,他們懂得幸福的真諦,懂得如何對待他人的道理。

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善待他人,你從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自己的內心承受的壓抑,雜亂的心情就會取代原本屬於你的快樂和幸福;如果你不懂得如何善待他人,總盯著他人的缺點,你就不知道感恩和珍惜,就算世界再美好,你也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那些終日被煩惱所困擾的人,不是覺得別人對不起自己就是感受不到幸福的存在。其實,隻要你學會善待他人,隻要你善於換一個角度看問題,不要總盯著別人的缺點,不要總以為世界與你為敵,自然不會有與人紛爭的煩惱或怒氣,幸福也就會和你不期而遇。與人為善,內心必然幸福,人間的情誼會讓你覺得溫暖如春,生命的意義也會在善待他人的點滴裏展現。當一個人很自然地去善待別人時,每一天都會過得很幸福。

倡導簡單生活的人知道如何善待他人,在別人承受痛苦或遭遇不幸時,絕不冷眼旁觀,而是盡自己的力量和可能給予他人同情和幫助,即使是再普通的關係也會表現出他的熱情,真誠待人。而那種虛情假意,想捉弄別人,甚至看別人笑話的人,是注定不會有朋友的。

人與人相知,靠的是誠意;人與人相處,靠的是善意;人與人相交,靠的是真心。真誠地與人相處,欣賞他人的優點,你就會擁有平靜幸福的生活。善待他人,會減少人與人之間火藥的味道和硝煙彌漫的戰局,你會感受到世界的美好,你會發現幸福的生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幸福總是與善待他人的人相伴。善待他人,能體驗尊重的高貴,能表現寬容的博大。善待他人是一縷真情的清風,是一份微笑的禮物,是一座理解的橋梁,是人世間充滿讚賞的鮮花。

善待他人是幸福的,善待他人的人以“利他”為榮,有著博愛的同情心。幸福的人不會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他們把讚揚的光環首先戴在別人頭上,甚至願意與陌生人分享他們的“好運”。

以前有一位非常富有的商人,在他年事已高時,他決定把家產分給三個兒子,但在分財產之前,他要三個兒子去遊曆天下。臨行前,商人告訴孩子們:“你們一年後回到這裏,告訴我你們在這一年內所做過的最高尚的事。我的財產不想分割,集中起來才能讓下一代更富有。隻有一年後能做到最高尚事情的那個人,才能得到我的所有財產!”

一年過去後,三個兒子回到父親跟前,報告這一年來的所獲。

老大先說:“我在遊曆期間,曾遇到一個陌生人,他十分信任我。將一袋金幣交給我保管。後來他不幸過世,我將金幣原封不動地交還給了他的家人。”父親說:“你做得很好,但誠實是你應有的品德,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二接著說:“我旅行到一個貧窮的村落,見到一個衣衫破舊的小乞丐不幸掉進河裏,我立即跳下馬,奮不顧身地跳進河裏救起了那個小乞丐。”父親說:“你做得很好,但救人是你應盡的責任,還稱不上是高尚的事情!”

老三遲疑地說:“我有一個仇人,他千方百計地陷害我,有好幾次,我差點死在他的手中。在我旅行途中,有一個夜晚,我獨自騎馬走在懸崖邊,發現我的仇人正睡在崖邊的一棵樹旁,我隻要輕輕一腳,就能把他踢下懸崖。但我沒這麼做,我叫醒了他,讓他繼續趕路。這實在不算做了什麼大事……” “孩子,能幫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且神聖的事,你辦到了,來,我把所有的財產業都給你。”

懂得善待他人的人是高尚的,因為,善良是一種境界,善待他人也是一種胸懷;善待他人是一種品質,同情心更是一種涵養;善待他人的人會無私地幫助他人、團結他人、借鑒他人的智慧,會以真誠和愛心回饋社會,回報他人。所以說,善待他人的人不隻讓別人溫暖,也讓自己幸福。

幸福的別名叫寬容

幸福的別名叫寬容。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一個人的胸懷能容得下多少人和事,就能獲得多少幸福。

很多人以為,如果你讓我難過,我也不能讓你好受;我不能寬容傷害過我的人,這樣他也就沒有好日子過。實際上冤冤相報是彼此的不幸,惹來怨氣,寢食難安,積出病來,因小失大。真正幸福的人會以寬容的胸懷和睿智原諒別人,忘卻傷害,留下溫情,感化別人,也溫暖自己。寬容的人是高尚的,更是快樂的。他們寬容的胸懷為自己的心靈撐起了一把保護傘,他們心平氣和看得開,人際關係也越來越和諧。

寬容能讓人謙虛謹慎,有禮有節,沒有傲慢的氣勢,也沒有囂張的氣焰。心寬,天地就寬,一個人以寬容的態度去諒解別人,即使有了矛盾也能緩和。為了丁點大的小事相互爭吵,斤斤計較,隻會傷害了彼此的感情,這樣的人終生都會在怨氣中無奈地徘徊。

寬容是一種美德。寬容別人,其實也是給自己的心靈“讓路”。隻有在寬容的世界,才能奏出和諧的幸福之歌!人要想幸福,就要創造一個沒有偏見、寬容的社會。要想根除偏見,首先要寬容別人。

幸福的別名叫寬容,人隻有遠離狹隘偏見,以寬容的美德善待他人,才能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和生活的幸福。寬容的人知道“識人不必探盡,探盡則多怨;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敬人不必卑盡,卑盡則少骨;讓人不必退盡,退盡則路艱。 有境界,能看遠;有肚量,能看寬;有涵養,能自持;有鋒芒,能內斂”的真諦。寬容的人會與人為善,善待他人的同時,留給自己絲絲縷縷幸福的甜蜜。

隻有正視自己、不斷修正自己的人才能學會寬容,才能以寬容之心對待他人。

寬容是一種幸福的美;寬容別人不但自己輕鬆自在,別人也舒服自然。寬容是堅強的修身之道,是一種充滿智慧的處世哲學。寬容別人其實就是幸福自己,多一點對別人的寬容,我們的生活就會多一點快樂的空間,幸福之路就會越走越寬。

學會愛別人,其實就是愛自己,愛的另一種體現形式就是寬容。常懷寬容之心,才有了海納百川的廣闊。寬容的愛如同陽光一樣溫暖每個人的心房。寬容可以化敵為友,寬容是永葆快樂健康的“法寶”。

有人向一位智者請教:“被人傷害了該怎麼辦?”“超越傷痛的唯一辦法,就是原諒傷害你的人。”智者說。“這樣,未免太便宜他了!”這人說。智者反問:“你真的相信,自己氣得愈久,對他的折磨就愈厲害?”“至少我不會讓他好過。”“假如你拋給對方一袋垃圾,雖然給他了,但是你一樣聞到了垃圾的臭味。”智者說,“緊握著憤恨不放,就像是自己扛著臭垃圾,這不是很可笑嗎?以怨報怨,怨永遠存在;以恨對恨,恨永遠存在。而以寬容對怨,怨自然消失;以寬容對恨,恨自然消失。因此,一個人想報複別人,最終受到傷害的必然是自己,既然如此,何不更豁達一些、寬容一些呢?這樣大家都會幸福。”

寬容是一首動聽的歌,它能給人帶來好心情。以寬容之心去包容仇恨,不幸便會遠離。原諒別人的錯誤,你將會獲得更多的快樂。你如果整天以仇恨的心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同樣的心態對你,你得到的是更多的仇恨和不幸;你如果能包容世間萬物的缺陷,就會看到更多的笑臉,也會收獲更多的幸福和快樂。

感激對手,敢於低頭

感激對手,敢於低頭,能把仇恨變成幸福的花,讓別人愉快的同時自己也幸福。

有人問蘇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學問的人,那麼你說天與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蘇格拉底毫不遲疑地說:“三尺!”那人不以為然:“我們每個人都幾尺高,天與地之間隻有三尺,那不是戳破蒼穹?”蘇格拉底笑著說:“所以,凡是高度超過三尺的人,想長立於天地之間,就要懂得低頭。”

這是多麼智慧的領捂。自認懷才不遇的人,往往看不到別人的優秀;憤世嫉俗的人,往往看不到世界的美好;一個人隻有敢於低頭,感恩對手,才能夠為別人的成功而欣喜,也才能品嚐到屬於自己的幸福。有些人為什麼緊抓著過去的仇恨不放?為什麼不能感恩對手?其實,寬恕可以將痛苦、仇恨轉換成積極的情緒,從而使生活的幸福度提高。有時候,放棄進攻的言辭,放棄憤怒的衝動,放棄報複的渴望,這本身就是一種寬容。

我們周圍有兩種人,一種人經常仰著頭,另一種人則懂得適時地低頭。仰頭的人時常以自我為中心,時時感覺自我良好而對別人怒目而視,他們體會不到友情的幸福;低頭的人懂得別人比自己重要,他們以感恩的心體會幸福的生活,因此,他們在生活中不樹敵。謙虛謹慎地低頭不是妄自菲薄、卑躬屈膝,而是用感激生活、感激對手的感恩之心,將仇恨變成幸福的種子,並用謙虛謹慎的心態去澆灌,使之綻放幸福的蓓蕾。低頭不是投降,它意味著共贏,能把頭低下而不與趾高氣揚的人較量,往往會萌生幸福的幼芽。

魏國邊境靠近楚國的地方有一個小縣,一個叫宋就的大夫被派往這個小縣做縣令。兩國交界的地方住著兩國的村民,村民們都喜歡種瓜。

有一年春天,兩國的村民都種下了瓜種。不巧這年春天,天氣比較幹旱,由於缺水,瓜苗長得很慢。魏國的一些村民擔心這樣旱下去會影響收成,就組織一些人,每天晚上到地裏挑水澆瓜。

連續澆了幾天,魏國村民的瓜地裏,瓜苗長勢明顯好起來,比楚國村民種的瓜苗要高不少。楚國的村民看到魏國村民種的瓜苗長得又快又好,非常嫉妒,有些村民晚間便偷偷潛到魏國村民的瓜地裏去踩瓜苗。

魏國村民氣憤不己,跑到縣令宋就那兒告狀,嚷嚷著也去踩楚人瓜苗。

宋就忙請村民們坐下,對他們說:“我看,你們最好不要去踩他們的瓜苗。”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