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001b�作為回歸治療的遊戲,我們會通過象征性的分析,精確確定遊戲行為所象征的內容,從而保證遊戲可以如何影響我們的信念。遊戲的結果,是遊戲的設置所決定的,所以無非是遊戲所規定的幾個結果之一,這帶來了相當大的確定性。

第一節 遊戲的心理功能

如果我們詳細地尋找,會發現心理治療中所用的方法,實際上在生活中都有其原型。有人說精神分析類似於對牧師懺悔,而行為療法則像運動員的訓練,至於心理劇,不用說,當然如同一種戲劇。

當然我們知道,作為一種心理谘詢與治療方法的那些技術,和生活中它們的原型畢竟還是不同的。就像畫家的工作,畢竟不同於兒童的塗鴉一樣,人們改進了生活中的那些方法,並把它們更加係統化、專業化。

在生活中,遊戲當然也是有心理調節或心理訓練作用的。過去,當“學業”任務還並不像今天這樣嚴酷的時候,兒童每天會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去玩耍。50年前,兒童每天至少要玩8小時,而且不知疲倦。這些遊戲實際上都是某種自發的心理訓練,正是因為有這些訓練,才使得過去的那些人在非常嚴酷的生活中,還可以相當健康地生活,而不會產生很多的心理疾病。

在嬰兒期,母親和孩子就會玩遊戲:母親藏在遮蔽物後麵不讓孩子看見,在孩子很疑惑媽媽去哪裏的時候,母親突然露出頭來並且發出聲音,這時孩子會很開心。然後母親又藏起來,出現,藏起來,出現……這種遊戲的作用,據客體關係理論家講,是讓孩子認識到母親的“客體恒常性”。仿佛是用這樣的行動告訴孩子:有時你看不見媽媽,但是不用擔心,媽媽還會出現。這樣的遊戲,使得孩子產生了一種安全感,即使有時媽媽不在,他也不會過於驚慌。

這種遊戲的作用不僅是讓孩子相信媽媽的恒常性,實際上它也有助於孩子形成內心中的“母親意象”。當看不見母親的時候,孩子需要在自己腦子裏形成一個母親的心理意象。而當母親出現的時候,孩子就可以對照母親的真實形象和自己內心創造的那個意象,看這兩者是不是相符,不相符則可以修改。因此這個遊戲就仿佛是“默寫生詞”一樣,也是一個記憶的過程。最後的結果是孩子可以形成一個很好的“母親意象”,這個意象可以代替母親的功能,給孩子持久的安全感。

成年人的很多遊戲,也同樣是一種心理訓練。比如,籃球運動可以看作是對“合作性”的心理訓練,通過團隊配合的訓練,大家都會得到一種合作的意識。軍隊的“隊列訓練”則可以看作是一種對“服從”的訓練,訓練的是聽到上級命令就不加思考地按照命令去行動。古代有一個王子,曾經訓練士兵,自己向什麼方向射箭,所有士兵就都向那一個方向射箭。當訓練完成之後,他在隨父王狩獵的時候,向父王方向射箭,所有士兵也都不假思索地向國王射箭。射死了老國王,於是這個王子就順利地提前當上了國王。這就是用心理訓練來促進服從性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