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在各個環節上起作用的技術(1 / 3)

如果我們想提高一個人的自信,就需要讓他的成功經驗增加。我們可以通過先設置相對低難度的任務,讓人多一些成功的經驗,提高一個人的自信。然後再逐步提高難度,從而讓人不斷改進,也進一步提高自信心。這種提升自信心的方法可以用作心理訓練。

第一節 在焦慮環節停止循環

在循環中少犯錯誤,達到較好的效果,固然也是對人有益的。不過,如果能讓循環暫時停止,就可以更徹底地避免每況愈下的結果。

在焦慮環節可以停止循環。

焦慮之所以會引起欲望,原因之一是,我們不喜歡這種感覺。原因之二是,我們看到了消除這種感覺的可能性。

如果,我們能忍受焦慮的感覺,不生起“不喜歡”的感覺;或者即使生起了,也帶著不喜歡去忍受焦慮,那麼欲望就不會生起。

或者,不去想消除這種感覺的可能性,也可以避免欲望的生起。

如果忍受焦慮,但是不生起欲望,那麼焦慮中的心理能量會被消耗。如果是繼發的消極情緒,因為情緒的量是有限的,漸漸地這些能量消耗完,消極情緒就會消失。於是焦慮成分就會消失,焦慮就會減少。如果是存在焦慮,那在“我”的能量沒有消耗完之前,存在焦慮會一直存在。但有存在焦慮而沒有了其他焦慮,已經進入了在界,這已經達到了心理谘詢的一個很高的目標了。

但是這裏有個問題,就是讓人忍受焦慮,這個人很難同意去做。

就好比傷口有個血痂,很癢,如果忍住不去動它,慢慢地傷口就完全愈合,而痂也會自然脫落。但是如果用手去摳掉血痂,就可能導致出血,重新結痂,愈合得會更慢。但是在很癢的時候,讓人不要動痂,人很難做到。

如果我們告訴來訪者,如果忍受焦慮,焦慮會逐漸自然消退,這個方法消除焦慮更無後患,而來訪者相信了我們的說法。那麼對於來訪者來說,實際上欲望環節還是產生了,他們想讓焦慮緩解,策略環節他們把“忍受”當作了一個策略,而“忍著不動”也就成了一種行動。那麼,隨後他們就需要檢驗,看這個方法是不是有效。如果有效,那就是他們習得了一種減輕焦慮的策略。如果在來訪者期待的時間範圍內,沒有發現效果,那麼他們就會否定這種策略。但不管是哪種情況,焦慮環節都沒有停止循環。

如果我們不許諾,我們告訴來訪者焦慮可能消退,也可能不消退,但你要忍受焦慮而不要有欲望,也就是接納自己的焦慮,如果來訪者能夠接納會很好。但是這個方法有一個困難:來訪者有什麼理由接受你的建議呢?如果這個建議對他可能沒有任何幫助,隻會帶來焦慮?

有一個方法可以解決這個矛盾,那就是讓人們忍受現在的一個焦慮,但是同時去滿足別的欲望,以別的策略出發去做別的事情,於是他就會檢驗另一個目標是不是完成,而不是關注現在這個焦慮是不是減弱了。就像讓身上癢的那個人去做別的事情,讓別的事情占據他的注意力,等一段時間之後,痂就會脫落了。

可以把“觀察你的焦慮”作為一個任務,讓他相信這個是消除焦慮之前的一個條件,於是他的欲望就是看清焦慮,策略和行動都是讓自己看清焦慮,而隻要看得更清楚,檢驗就會認為有效果。而不需要焦慮減弱,才算有效果。這樣,來訪者就不會急於消除焦慮,而又保持對焦慮的覺知,這樣焦慮就會消耗並減弱。這樣就可以在焦慮階段停止這個循環。

第二節 在欲望環節停止循環

停留在欲望環節,不進行下一步的行動,有時候是可以做到的。或者說,如果欲望不是很強烈,接納未被滿足的欲望,是可以做到的。

古代有句俗語說:“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著不如偷不著。”偷不著就是欲望未被滿足的狀態,但是人可以忍受它甚至覺得這種感覺不壞。

欲望的未被滿足,也是一種避免欲望滿足後失望的策略,因為一直沒有得到過,所以希望就一直沒有破滅。“欲望”之所以比“焦慮”更容易忍受,就是因為有希望在。

強的欲望,接納其未滿足會比較困難。但是如果這個欲望違反倫理,或者對別人有害處,我們也會要求來訪者約束自己的欲望。如果一個人總是放縱自己的欲望,那麼心理成長將難以實現。

因此,簡單的方法就是:表達自己的欲望,並決定不去滿足這個欲望。接納欲望不滿足的感覺。

接納欲望但不行動,和壓抑欲望不接納,區別在於是不是承認欲望的存在。不承認欲望的存在,就是壓抑,壓抑欲望對人是有害的。

在欲望環節停止,並不會自然地使得欲望消退。欲望的消退,要麼是因為得到了滿足,要麼是因為徹底放棄了滿足。如果我們停止在欲望階段,那麼這個欲望既得不到滿足,也不會被徹底放棄,所以它會繼續存在。

但在欲望環節的暫停,可以給我們一個機會,去追溯欲望的源頭,從而回到焦慮環節。然後我們可能會找到更恰當的用來緩解焦慮的其他欲望,或者讓焦慮得到消退。或者,我們可以把社會不能接受的欲望,轉向到社會能夠接受的欲望上去。

當然,我們也可以選擇不在欲望環節暫停,而是幫助來訪者滿足欲望。在欲望滿足的時刻,會有一小段時間暫時沒有欲望,這是一個給我們機會去看到更深層的焦慮的時刻,而看到更深層的焦慮,可以幫助我們回到更原初的循環圈。

第三節 策略環節的谘詢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