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心理圈循環中的細節(3 / 3)

在行動環節,內外之別則分為對內的行動和對外的行動。對內的行動,就是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調節以及自我訓練等。對外的行動,就是種種現實的活動。

詮釋階段,把一個事情的結果,歸為內或外因,更是影響人以後信念或行為非常重要的因素。歸為內則我們稱之為內歸因,歸為外則我們稱之為外歸因。內歸因則自己需要負責,而外歸因則是別人負責。

第九節 低水平的覺知

認知的局限,不僅表現於記憶和運算中的限製,更多的時候問題出在覺知不夠。覺知不夠的時候,我們的感知會模糊不清,六步循環圈中任何一個環節都可能被含糊地運行。這個過程中的覺知越少,越有可能會出現某個環節的含糊或者缺失。

例如正是因為覺知不夠,人們會把不同的情緒和感受混淆,對焦慮中的情緒或感受的成分不能明了。

欲望更常常會被人看得很含糊不清晰。

精神分析理論很早就指出,人在意識中的欲望,和潛意識中的真正欲望常常是不同的。意識中很社會化的一個欲望,可能背後是不符合社會標準的性欲望或者攻擊欲望。

因為焦慮是分層的,所以引出的欲望也是一層層不同的。雖然多數時候後發覆蓋遮住了前麵的焦慮,但是遮蓋並不能很嚴密,因此各層次的焦慮我們多多少少能感受到,而由此產生的各個層級的欲望我們也都多多少少能感受到,這就帶來了一些混亂。

由此,我們常常不是很清楚自己的欲望。

你想要什麼?

對這個問題,很少人能給出清晰明確的回答。

即使是自己的策略,人們也常常並不很清楚。多數人隻是含糊地有一個大概的策略,而對這個策略的細節並不明了,可能潛意識中有個策略,而意識中卻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行動可能在迷糊中進行。檢驗也可能是下意識地進行。即使是詮釋,看起來似乎應該是有覺知才能完成,但是實際上也未必如此。詮釋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形成,而人在意識中完全不知道自己做了什麼樣的一個詮釋。

其實,所謂的潛意識並不應該看作是“沒有意識”,而應該看作是一種相對更低水平的意識。在這種更低水平的意識中,人也有感受和認知,以及在此基礎上可以行動,檢驗行動的結果,並且詮釋。

在實際生活中有些覺知水平比較低的人,可能在六步循環圈中,隻有一部分環節是清楚覺知的,而另外一些環節則是低覺知潛意識地進行的。最常見的情景是,隻對焦慮有明確的感受,外部的行動當然也能自己看到,但是對自己內心的欲望、策略、檢驗和詮釋都是潛意識的或者低覺知的。

他們焦慮,於是行動,但是往往發現行動完全沒有作用,於是就再慌亂地行動,然後發現無效,就再行動。在這種盲目中不斷行動,而並無進步。

第十節 內嵌循環

1.內嵌循環

仿佛是嫌六步循環圈還不夠複雜似的,在人們的實際生活中,六步循環圈之中還會嵌套著較小的循環圈,我稱之為內嵌循環或者小循環。

六步循環的檢驗環節,有些像一個工廠的產品出廠前的檢驗。是不是合格?合格就蓋一個章,通過。不合格呢?就需要返工。

這個返工的過程,就是內嵌循環或者小循環。

就仿佛銀河係整體在宇宙中旋轉,太陽係圍繞著銀河係旋轉,而地球圍繞著太陽旋轉,同時地球也在自轉。

內嵌循環有不同的種類。

2.行動內嵌循環

檢驗環節中,首先要檢驗的是“行動是不是完成了”。

如果發現行動並未完成,就是不通過,這個時候就需要返回到“行動”環節。繼續去執行行動,然後再檢驗行動是不是完成了。如果這一次完成了,那麼就可以通過。如果還是沒有完成,那就需要再一次返回到行動環節。這是最小的一個內嵌循環。

所謂的“拖延症”就是總不能真正行動,於是檢驗時就會發現行動沒有完成。於是就必須再催促自己行動,然後再檢驗。

3.行動調整內嵌循環

如果行動完成了,檢驗通過,就啟動了另一個檢驗:行動是不是實現了策略?如果檢驗的結果是肯定的,這次檢驗也就通過了。但如果是否定的,有時也需要回到行動環節。修正自己的行動,看這一次能不能按照策略去做。有時,人也會先看看,行動雖然沒有按照策略執行,是不是欲望意外地得到了滿足?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也許就不需要修正自己的行動了。

如果回到行動環節去修正行動,就構成了一個“行動調整內嵌循環”。

人們做事的過程,常常都需要在行動調整的內嵌循環中多次循環。這一次次的小循環中,不斷調整行動,最終才能夠實現自己的策略。做一件小事,例如修理汽車,要找到車的故障所在,然後才能修理好,這個過程就是一次行動,並檢驗是不是修好了這樣一個小循環。做一件大事,比如創立一個事業,也同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選擇了一個“取天下”的基本策略:“占據荊州和益州,保持有兩個戰略出口,並保證自己的安全防守。然後等待敵人方麵出現變亂,一旦有機會就出川作戰以奪取天下。”以後,蜀漢的所有行動都是在執行這個策略。進四川是這個策略,占有荊州部分地域是這個策略,平息蠻族叛亂是這個策略,和東吳作戰以奪回失去的地盤也是這個策略,諸葛亮七出祁山還是這個策略。從隆中對提出,到諸葛亮死亡,這個階段都是在做一個行動修正的內嵌循環。

行動調整內嵌循環,可以用於管理。做好這個循環,就可以更好地完成計劃,實現目標,獲得成就。

如果最終發現,策略已經被實現,則這個內嵌循環結束。

4.策略調整內嵌循環

策略實現後啟動下一個檢驗:這個策略是不是滿足了欲望?

如果欲望得到了滿足,檢驗通過。如果欲望沒有得到滿足,就說明這個策略是錯誤的。如果欲望得到了部分滿足,則說明策略不是最好的但也不完全是錯的。

策略建構的時候,人的推測是,這個策略會讓自己的欲望得到滿足。但是策略實現之後,卻時常發現未必如此。窮人的推測常常是,如果有錢了人生一定很幸福。但是真的有了錢卻未必幸福,有的人感到很滿足,但有的人隻是部分滿足,還有些人甚至可能反而感到空虛寂寞,還是一樣的不滿足。

這個時候,人就需要回到策略環節去,嚐試改變或者重新建立一個策略,然後再通過行動來看看這個新的策略是不是能滿足自己。這個循環可以稱之為策略調整內嵌循環。這個循環從策略環節開始,到檢驗環節結束。檢驗後如果發現新的策略可以滿足欲望則通過,否則再回到策略環節繼續循環。

小事情上,這個循環可以轉很多次,直到找到有效的策略。人生的整體策略上,一般來說比較有能力的人,在中年就可以獲得成功的人,就是完成了這個內嵌循環。

5.欲望內嵌循環

策略有效,就需要檢驗是不是滿足了欲望。

如果欲望滿足了,那麼就可以通過檢驗,但是如果不滿足,就需要在欲望開始到檢驗環節有一個內嵌循環。

一個人中年就完成了人生大策略,那麼他會在中年就麵臨檢驗:“我過去的活法是不是能滿足自己?”如果他發現自己策略成功了,但是欲望並沒有得到滿足,就會出現心理學家榮格所說的“中年危機”。

實際上,榮格自己就是這種人。他智力超群,在中年就已經功成名就,成為世界聞名的心理學家。但是,他發現自己並沒有感到足夠的滿足。因此,他需要調整策略。

不是每個人都有中年危機,如果一個人到了中年還沒有完成自己的人生策略,他可能會到老年時,才真正需要去檢驗自己是不是完成了策略,策略是不是能滿足自己。

如果修改了策略,但還是不能滿足欲望,人們就需要回到內心,去看看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找到自己真正的欲望。這樣才能找到能滿足自己的正確的策略。

相對於策略和行為來說,欲望很難被修改。因為策略和行為都是手段,而滿足欲望是目標。手段改一改無妨,目標則不容易改變。

但也不是完全不變。我們可以重新定義自己的欲望,告訴自己說,“我以前以為我要的是×,其實我真正想要的是另一個×”,這樣欲望就有所改變。如果新的欲望(或舊欲望的新形態)更容易被滿足,則我們可以找到策略來滿足它。

6.走向整體的循環

如果欲望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則我們下一步要檢驗的是,焦慮是不是減少了?焦慮是不是還存在?

欲望得到了滿足,焦慮未必一定會減少。有的時候,欲望雖然被滿足,但是帶來了其他的焦慮。比如,窮人有錢了,花錢的欲望滿足了,但是開始害怕被人綁架——而當他是個窮光蛋的時候,他從來不需要為此而操心。在這個時候,人會發現雖然欲望滿足,焦慮暫時有所減少,但是隨即就會覺得焦慮還是很大。

這是因為後發覆蓋讓人們隻看到了最淺層的焦慮,產生的欲望也隻是能消除這個最淺層的焦慮。當這個焦慮消退後,更深層更根本的焦慮,就會浮現出來。而這個更深層的焦慮的能量,原來被誤投在淺層焦慮上,現在回到了自己身上。這時人就會發現焦慮還是很大。

當欲望滿足,而焦慮不覺得減少的時候,人的欲望會轉變,從而看看當新的欲望滿足後,我是不是就不再焦慮了。這就是人之所以會貪得無厭的心理原因:因為他們發現自己雖然得到了不少,但是焦慮卻並沒有減少多少。

欲望改變的內嵌循環,其最後檢驗的結果,永遠是“欲望的滿足並不能徹底消除焦慮”,於是幾乎人類社會中絕大多數的人,都不可能超越它。人們在欲望的海洋中掙紮,卻不知道回頭。不過,策略調整內嵌循環和欲望改變內嵌循環運行的同時,整體循環也在運行。就好比地球有自轉同時也有公轉,河流中有旋渦同時也在朝大海方向流動。因此人會一邊修正策略,一邊詮釋並且開啟新的一圈循環。這使得人的心理活動變得非常複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