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早期話劇。因有別於中國傳統戲曲,當時叫新劇,又稱作文明戲。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推動了戲劇運動的發展,戲曲領域裏出現了全國規模的改良運動,同時,在日本新派劇和歐洲戲劇的影響下誕生了中國早期話劇。新劇興起於辛亥革命前夕,其基本隊伍由民主革命和傾向民主革命的知識分子組成,因而具有鮮明的革命色彩。主要社團有:李息霜、歐陽予倩等中國留學生組建於日本東京的春柳社,以及在上海由王鍾聲主持的春陽社和王鍾聲、任天知合辦的通鑒學校。全盤時代的新劇活動,是以上海為中心向全國普遍開展。劇目有《家庭恩怨記》、《社會鍾》。新劇的刊物為《新劇雜誌》。新劇到1916年開始進入沒落時期,被“五四”後誕生的中國現代話劇所取代。

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進步戲劇家統一戰線組織。簡稱“劇聯”。1930年冬成立於上海。劉保羅、田漢、趙銘彝、於伶等曾擔任黨團書記。1936年初,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自動宣告解散。劇聯成立後,為明確闡述左翼戲劇運動的方向和任務,起草並通過《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最近行動綱領》,建立了領導全國左翼戲劇運動的體製。除在上海設立總盟外,1931~1933年,先後在北平、漢口等地設立了分盟和小組,從而形成了左翼戲劇運動網絡,使左翼戲劇運動在全國範圍內迅速發展。在演劇方麵,團結進步的戲劇工作者,組成50多個左翼劇團。其中上海就有藝術劇社、南國社等。1933年,“九一八”兩周年紀念時,上海戲劇協社演出了反帝名劇《怒吼吧,中國!》,引起了轟動,影響深遠。劇聯領導的演劇活動,具有革命性、群眾性和戰鬥性的特色。為了開展工人演劇活動,劇聯成立了工人演出委員會,推動了工人劇運的發展。左翼戲劇運動為後來話劇向職業化、實用化過渡準備了條件。劇聯在開展左翼劇運的6年中,盡管初期由於受“左”的路線影響,出現過一些缺點,但總的看,它的功績是主要的。劇聯的可歌可泣曆史,為中國無產階級戲劇運動初步開拓了道路,培養出了一批優秀的戲劇人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