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有的以唱為主並綜合多種藝術因素的戲劇種類。它是中國各民族、各地方、各時代的傳統戲劇樣式的通稱和總稱。戲曲形成曆史悠久,早在12世紀已形成完整的樣式,包括人物裝扮,歌舞表演和文學劇本。如《張協狀元》等,以後曆經演變,至元雜劇的出現是戲曲第一次繁榮期。代表人物和作品有關漢卿的《竇娥冤》、王實甫的《西廂記》、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又一個繁榮期是在明清相交的百餘年間。有湯顯祖的《牡丹亭》、高濂的《玉簪記》、李玉的《清忠譜》、洪升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等作品,及李漁的《閑情偶寄》等論著。18世紀上半葉之後,逐漸形成全國性的京趴和形成多達260~270個的地方劇種,如花鼓戲、灘黃戲等。及至近現代,既創作出了傳世的戲曲作品,也造就了不同時期的一批傑出的藝術家。如半個世紀前的京劇舞台上,有梅蘭芳、蓋叫天、程硯秋等。

戲曲藝術經過幾百年的創造、積累,形成了一套相當完整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藝術體係,是在程式化的基礎上追求獨特的創造。角色分生、旦、淨、醜等大類,運用性格化的臉譜和時空表現的寫意性,戲曲音樂、唱腔自成體係,各呈特色。所以說,戲曲是中國人民的創造,是世界戲劇寶庫中一種特殊風采的極為重要的樣式。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