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沒有半點虛構。我十分敬佩傅雷的品格!
傅雷沒有媚骨,唯有傲骨。他的原則性是堅定不移的。就這樣,在他戴帽期間,他不出一本書--盡管他仍照常譯書。經濟來源切斷了,他不得不以“預支稿費”的方式維持生活。
在那些苦風淒雨終日綿綿的日子裏,周煦良為了給摯友排悶,聽說他喜歡書法,便給他送來字貼。傅雷做事,一不做,二不休。他竟練字入迷。他的字日見得體。周煦良憶及此事,曾道:“當時我跟他一起練書法。我無心,他有心。我的字無大進步,他的字大見長進。”傅雷的手稿,成了書法藝術的珍品。正因為這樣,“傅雷家書墨跡展覽”曾使多少觀眾讚歎不已。
不久前,香港著名電影演員蕭芳芳把傅雷在1961年4月寫給她的一封信,贈給傅雷親屬。蕭芳芳原名蕭亮,蘇州人。她因在《梅姑》一片中表演優異,榮獲第二屆東南亞影展最佳童星獎,一舉成名。《苦兒流浪記》也是她童星名作。此後,她主演過150多部電影,如《冬戀》、《紫色風雨夜》等。她主演的電視連續劇《林亞珍》也很受歡迎。她非常珍視傅雷寫給她的信。在這封信中,傅雷談論了他對書法藝術的獨到見解,既可以說是傅雷學習書法的心得之談,同時也是指導青少年學習書法的入門階梯:
舊存此帖,寄芳芳賢侄女作臨池用。初可任擇性之所近之一種,日寫數行,不必描頭畫用,但求得神氣,有那麼一點兒帖上的意思就好。臨帖不過是得一規模,非作古人奴隸。一種臨至半年八個月後,可再換一種。
字寧拙毋巧,寧厚毋薄,保持天真與本色,切忌搔首弄姿,故意取媚。
橫平豎直是基本原則。
處處留心皆學問。雖然傅雷遜稱:“無論是碑貼、字畫、小古董、種月季,盡管不時花費一些精神時間,也常常暗笑自己,笑自己愚妄,虛空,自欺欺人的混日子!”但是,他向來“特別吝惜時間(在朋友中出了名)”,他積悶於心也不會“自欺欺人的混日子”。他居然研究起“中國書法的變遷、源流,已弄出一些眉目,對中國整個藝術史也增加了一些體會”。“即如種月季,我也決不甘心以好玩為限,而是當做一門科學來研究;養病期間就做這方麵的考據。”他,“天生的求知欲強於一切!”
1961年9月30日,報上終於登出這樣的消息:摘去傅雷的“右派分子”帽子。
看著報上的消息,傅雷的臉上沒有笑容。他說:“當初給我戴帽,本來就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