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構圖時具有上下均衡、左右對稱的特點,給人以豐滿勻稱的美感。
二是刻製時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刻見色彩,陽刻見刀功,素以刀工精細、色彩濃豔馳名。
■ 剪紙 小花卉-牡丹蝶雀
三是染色時將點染、塗染、暈染、套染、渲染等技法有機地結合運用,富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給人以和諧大方的鄉土氣息感。
四是在人物造型、動物造型和植物造型上著意刻畫,務求傳神妙處,給人以生動的優美感。
■ 剪紙 富貴平安
五是采用象征民間吉祥喜慶的“連年有餘”“歲歲平安”等圖案,給人以吉祥如意和幸福美滿之感。
六是在陰刻為主的剪紙藝術中,以實用上不遮光的穿透明亮,給人以活靈活現的立體感。
蔚縣剪紙題材廣泛,意寓深長,生活氣息濃鬱。無論是反映人們對吉祥幸福的祈禱,還是來源於勞動人民喜聞樂見的曆史故事、民間傳說及人物;無論是北方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民俗風情的再現,還是用於四時節令、婚壽禮儀等慶典,都體現了民間藝人高超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
再加上疏密有致的造型設計、細致入微的精湛刀工、絢麗鮮豔的獨特點染,每一件作品都十分生動、有味和耐看。
閱讀鏈接
蔚縣剪紙代表人物是王老賞,他是中國著名的民間藝術師,也是蔚縣剪紙藝術開宗立派的人物。蔚縣剪紙也叫蔚縣窗花,相傳他從七八歲開始學習點染窗花,十二三歲學習刀刻窗花,到了二十來歲就學成了。
在王老賞從藝的40多年裏,先後創作和再創作了近千幅窗花作品,成為了當時窗花藝人中首屈一指的人物,藝術水平達到當時的最高峰。王老賞的作品仍以傳統保留項目在民間流行著。
湖南特色的土家剪紙
■ 剪紙 荷蝶
湖南的剪紙在我國眾多的剪紙藝術中也別具特色。由於湖南地處長江中遊,是荊楚故地,是楚文化的發祥地。湖南剪紙就繼承了楚地剪鏤雕刻風俗和人日節裝飾的遺風,楚人喜用的龍、鳳、虎紋頻頻出現。
另外,湘西苗族、土家族的剪紙中經常出現的神鳥怪獸,不少與《山海經》中的神異形象異曲同工,比如山魅、火神、赦官、馬麵、雷公、電母、雨師、大鵬金翅鳥、六手六足神等,而且變形奇特,想象豐富,打上了濃厚的巫文化印記。
在造型上,湖南剪紙善於運用民間美術中常用的適形構圖的原則,通過複合形、對稱形、適合形和共用形等方式,使作品平中見奇,奇中顯巧。
■ 剪紙 龍戲珠
湖南剪紙的另一大特色是風格多樣。苗族剪紙的清麗秀婉,土家族剪紙的氣魄豪放,湘中地區的婉轉靈秀,洞庭湖地區的構圖多變,使湖南剪紙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多元化風貌。
苗族剪紙多為即興作品,一般是剪紙藝人采用剪、紮、挑手法在紙上隨意創作或花鳥蟲魚或龍鳳麒麟,構圖反映了苗族自然崇拜和圖騰崇拜心理。畫麵造型生動,線條自然流暢,具有較高的藝術品位。
湖南剪紙以鑿花最有特色。鑿花又稱“鑿紙花樣”,流傳於湘西少數民族地區和苗、漢雜居地區。其特點是先將白紙固定在蠟版上,再用小銼刀仔細戳鏤而成。
由於是為婦女照著繡花所用,所以在紙樣上還要用細針紮出許多針孔線路來提示繡法,別有一番裝飾的味道。
在湖南的土家族地區,孩子出生時要剪一個名為“阿摸伯伯”的紙菩薩作為孩子的保護神,貼在火塘壁板上,一直守至孩子12歲為止。除此之外,湖南土家族也有大量的作為刺繡藍本的繡花紙樣剪紙,主要在衣邊、褲腳、帳簷、童帽、口水兜、枕頭、鞋幫、搭鏈、背孩帶等處刺繡,依據刺繡部位采取適形剪刻的原則,花樣依據刺繡部位的形狀安排。
■ 剪紙 壽比南山
另外,由於受到周圍漢族的影響,還有一些在節慶日貼飾或蓋在禮品上的禮花、裝飾新房的喜花、裝飾花燈的燈花等。除了專門走街串巷的民間匠人,剪紙多為婦女剪刻。
土家族剪紙圖案花樣古樸、清新,線條流暢,構圖多誇張,生動逼真,極大地豐富了湖南的剪紙藝術
閱讀鏈接
剪紙被稱為南京工藝的三寶之一,其中尤其以“鬥香花”剪紙著稱於世。
“鬥香花”剪紙多用於祭祖祭神等民俗活動時的裝飾之用。舊時祭祀的時候,將香堆成高高的“鬥”形,外麵再披掛上剪紙作為裝飾,所以稱之為“鬥香花”。
製作“鬥香花”時,先把10張左右顏色不同的彩紙疊起來,按照統一式樣刻花剪裁,再根據剪紙藝人的靈感將每張刻花的不同部分用糨糊粘拚,重新貼在一張白紙上。拚成的圖案雖然一樣,但排列組合的色彩件件不同,使“鬥香花”剪紙藝術產生了一種獨特風格。
山西純樸的鏤空剪紙
■ 剪紙 窗花-老鼠嫁女
山西剪紙是最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之一,它作為一種鏤空藝術,在視覺上給人以透空的感覺,在藝術上給人以美的感受。它的載體,多是紙張、金銀箔、樹皮、樹葉、布等片狀材料。
民間剪紙在山西是一種極為普遍的群眾藝術,無論是那些年過半百的老人,還是那些純樸俊秀的姑娘,常常都會借助一把剪刀或刻刀,運轉靈活地在紙上鏤空剪刻成各種花樣,以此來裝點著自己的生活。
■ 剪紙 禮花-蛙紋扣碗
春幡 漢族歲時風俗。於立春日或掛春幡於樹梢,或剪繒絹成小幡,連綴簪之於首,以示迎春之意。
剪紙是民俗活動中的重要一項,而豐富的民俗文化,則為剪紙提供了自由創作的廣闊天地。民間剪紙與各地風俗習慣密切結合,蘊含著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的基本素質,是民族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舉凡歲時節令、誕生成年、婚葬、壽筵等,都在剪紙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如正月初一,家家都要掛上春幡和貼窗花,從而顯現出一派喜慶祥和的氣氛;正月十五鬧花燈,燈上也要貼上剪紙,從而更加絢麗引人;三月清明時節,祭品上也要擺放剪紙,以此來表達懷祖之情……由此不難看出,剪紙在不同的時節所表現出來的意義也是不同的。
此外,在結婚時,大門兩邊要貼上大紅雙喜字,晉南一帶還要在陪送的嫁妝上用《麒麟送子》《鴛鴦戲水》等剪紙進行覆蓋,作為裝點之用。同時,枕頭和手帕上的繡花,也是以剪紙為底樣繡成的。在送殯儀仗中的紙幡、搖錢樹等,也都是用紙剪刻糊製成的。
這些極為普通的剪紙作品,雖然沒有華貴輝煌之色,但是卻牽動著每個喜歡它的人的心,並且伴隨著千家萬戶的生活,具有牽心動魄的藝術魅力。
山西民間剪紙的體裁格式,根據各地民俗與實用需要因物、因事製宜。最常見的是窗花,它的大小是根據窗格的形狀來決定的。
比如晉北一帶窗戶格式有菱形、圓形等樣式,那麼窗花也會隨窗而異,小的寸許,精致靈巧,稚趣橫生;大的有四角、六角、八角呼應的“團花”,表現出了素雅大方的一麵。
■ 剪紙 窗花-坐笙娃娃
民間剪紙的題材大多都是一些人物、動物和草木花卉的形象,可是,它卻能夠借助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通過諧音、象征等手法,構造成寓意性的藝術畫麵。
如《龍鳳呈祥》和《鳳凰戲牡丹》象征著婚姻的美滿與神聖;《劉海戲金蟾》則象征著真摯的愛情;《柿子和如意》表現了四時如意和平安幸福的寓意;《喜鵲登枝》則寓意為喜上眉梢、喜事盈門的美好祝願……
在剪紙的藝術天地裏,民間的能工巧手盡可以憑借著她們的想象,來描繪出美好、理想的一切事物,並且還能以形傳神,表達出巧意、新意和美意。
山西民間剪紙的風格,具有北方地區粗獷、雄壯、簡練和純樸的特點。但是,因地域環境、生活習俗、審美觀念的不同,各地剪紙又各有差異。
例如晉南、晉中等地的剪紙,多為單色剪紙,風格質樸、粗獷;而流行於雁北地區的染色剪紙,則婉約典雅、富麗堂皇,特別是以“廣靈窗花”為代表;晉城的磁性剪紙在剪紙文化中加進了科技元素,使其更為時尚,其應用也更為廣泛,體現了科技進步的價值理念。
春聯 又叫“春貼”“門對”“對聯”,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來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漢族特有的文學形式。
■ 剪紙 麒麟送子
從剪紙的類型及用途上可以分為歲時節日剪紙、人生禮儀剪紙和日常生活剪紙三大類。
歲時節日剪紙:春節是人們對“物候曆法”認識上的紀念活動,因此顯得尤為隆重。屋裏院內都要進行裝飾,色鮮花豔,增加了節日的氣氛。
在山西農村盡管院門上貼著門畫、對聯,掛著門箋,可還要再剪貼一對“桃核”,“核”諧音為“符”,襲承了古時稱“春聯”為“桃符”的習俗。
“桃符”並不是“春聯”的意思,但仍舊保留著古老傳說中“桃符”的驅疫逐鬼、避邪禳災的意思。
新年的前夕要撣塵掃房,家家窗明幾淨,潔白的窗紙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窗花,別有一番韻味。在民間,貼上“魚和雞”,暗喻著“吉慶有魚”,而貼上虎則可能和中華民族對虎圖騰與虎宇宙觀的崇拜有關。
在元宵節時,家家戶戶的門前都要懸掛彩燈,燈的造型也是千姿百態,彩燈上還張貼著剪紙,其形態也是豐富多彩。
以影形而轉動的稱為“走馬燈”,刻鏤的燈花為適應轉動均是側麵側身,燈花的功能是美化燈,這就要求剪出的花樣必須契合透光照明,為此,燈花的線條比較纖細,黑白對比也不太明顯,塊麵相間也是比較均勻的。
二月二 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二月初二,傳說是龍抬頭的日子,慶祝“龍頭節”,以示敬龍祈雨,讓老天佑保豐收。
■ 剪紙 龍樓
山西地處華北高原,曆來降雨量就少,尤其是到了春季,十年九旱。在舊時,遇到久旱不下雨時,人們便將希望寄於龍的身上。
於是,到了二月二時,婦女便剪龍,家家門上也都貼著龍,以此來祈求龍王降雨。這類剪紙大都造型簡潔誇張,輪廓分明,少有浮飾,呈現出了拙稚的野味。
春天是萬物複蘇的時節,這時,毒蟲一類也將四處活動,稍不留神便受其害。在傳統習俗中,每到這個時候,人們便剪“雞啄蠍子”和“七星劍斬蠍子”,以此來讓自己免受其害。
在端午節時,人們會貼出“虎除五毒”的剪紙,這也是人們出於一種良好的願望,希望能夠獲得精神上的安慰,心理上的平衡。
人生禮儀剪紙:孩子的誕生,是家庭中的一件大喜事。作為長輩,是要為這一新生命進行慶賀一番的。長輩先用紅紙剪個大大的、不做任何裝飾的掐腰“葫蘆”貼在門上,一是為了報喜,宣布自己家中又添丁增口了,同時,也是為新生兒納吉求福,禳災祛禍;二是為了報信,也就是一種門標,人們深知此風俗,也就不再隨便出入了。
■ 剪紙 禮花-八蝶獻壽
此外,新生兒是男孩的,要在門墩上用煤炭塊壓一片方形白紙,寓意為品行方正,潔白無瑕;要是女孩的話,則會壓一塊紅紙,寓意洪福齊天。
孩子長大後,父母為兒女的成婚大禮竭盡全力,祝願他們白頭偕老。這一點從新娘的陪嫁品、新郎的迎娶用物以及親朋好友饋贈禮品上的剪紙中,就可以看出這種美好的心情。
新婚慶典時,凡要使用的東西都要有“禮花”進行覆蓋。“禮花”也被稱為“喜花”,充滿了喜氣,而禮花上的象征之物有花卉草木、字意圖案等,這是一種托物寄情的藝術手法,往往包含了人們的美好願望與祝福。
由此不難看出,在民間的剪紙中凝結了承傳久遠的集體心智,在作品中表現了社會形態、人類曆史與豐富的感情心理。
此外,對於婚嫁貼“喜”字也是很有講究的,嫁女的一方是貼“禧”字,代表了一種喜慶和吉祥。而娶媳婦的一方則要貼“囍”字。這“囍”字,原本是民間集體創造的字,以“囍”寓意喜上加喜。
這些都是出自於民間藝術家極為富有的豐富想象力,同時,也體現了一種民族的共同心理,她們在剪“喜喜”字時,又將錢紋、瑞獸、花鳥等形象組合在一起,越發增加了剪紙的意蘊,也袒露出中華民族非常豐富的心理。
在祝壽儀式中,賓客來賀壽一般攜帶的都是自製的壽饃,饃上再貼上朱色剪紙“壽桃葫蘆”,或者是剪蝙蝠、鹿和壽星三種構成的紋樣,“蝠”諧音“福”,而“鹿”諧音“祿”。簡要來說,就是盼望福壽雙全。
■ 剪紙 三娘教子 薛靈香
此外,民間的殯葬禮儀也是極為冗繁的,殉葬之物都是用紙剪出的,有金山、銀山、搖錢樹、聚寶盆等。這些都是人們懷著篤誠之心,來寄托對已故親人的追懷和紀念之情,精心細致地剪製彩幡、花卉與已故者生前所喜歡的玩物用品,為已故者安排一個富裕的世界。
作為人生儀禮的剪紙,形式較大,裝飾華美,構圖也比較飽滿,與其所附屬的民俗儀式相統一。
日常生活剪紙:作為具有實用與審美雙重功能的民間剪紙,是人們生活中最廉價的裝飾品,同時,也是最能體現主人意願的精神產品。
牆花,就是貼在牆上的花,它帶有濃厚的故事情節,如《八仙》《娶親》《老鼠嫁女》等,這類大型的剪紙在山西的山莊窩鋪是最為常見的。
牆花能夠延續到現在,既不能排斥掉傳統的生活習俗,也不能忽視牆花的作者是農村廣大勞動婦女這一人的因素。她們是生活美的創造者又是表現者,因而最為懂得人們的願望和審美習慣。
她們靈秀的悟性和對生活的真誠熱愛是融為一體的,同時,她們還帶著深厚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力,去表現自己或者周圍的人與事,這些內容是任何印刷品都替代不了的。
糧倉、水缸等盛物器皿是人們著重要進行美化的地方,一般而言,人們都喜歡貼“魚”,“魚”諧音“餘”,糧倉上貼“魚”象征著家有餘糧;水缸上貼“魚”則寓意如魚得水、源源不竭之意。
早先,刺繡的底樣除了用筆畫外,大多都是用薄而韌性強的紙剪出所要繡的圖紋,然後貼在底緞上再施以繡工。剪樣的做法既簡便又經濟,隻要找張薄紙依樣就可以剪出多張,而且還不走樣。因此,它比手繪流傳更為廣泛。
刺繡紋樣采用最多的是動物、植物和幾何圖形。這些剪紙手法簡單、概括,富有抽象趣味。常見的飾物有“枕頭頂”“鞋麵”“衣領”等,所剪的內容由繡品的用途而定。如婚嫁用的“枕頭頂”和“鞋麵”,多取“龍鳳呈祥”“鳳戲牡丹”“魚戲蓮”等喜慶祝福。
■ 剪紙 門箋-套色門箋
若是壽公壽婆穿著的服裝,剪“團壽”“長壽”變形字,或者“福壽如意”、“鬆鶴長春”等圖案。她們剪出的服裝裝飾紋樣或者是器皿裝飾圖案,都流露出了她們的真情實感。
剪紙藝術能夠在民間紮根的原因,是因為它反映出了民間色彩斑斕的生活,又折射出了樸實厚道、質直善良的民風。她們的剪紙作品表達出了對人們的美好祝願,是生活的讚歌,也是生活的記錄。
山西戲曲有著久遠的曆史,戲曲的深入為人們所喜聞樂見,同時,它也為民間剪紙藝術家們在題材、人物動態和故事情節上提供了再度創造的借鑒素材。
在民間流傳的戲曲剪紙中,有詼諧幽默的店小二、強悍威武的秦瓊、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英姿勃勃的穆桂英、鐵麵無私的包公等,他們個個都是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剪紙在一片薄紙上施藝,難以包容戲劇的全部內容,因此隻能抓取其最為典型、最有代表性的情節、場麵和人物造型來加以塑造。因此,人物形象必須傳神有情。
在晉城剪紙中,以磁性剪紙最為出名,獨樹一幟。磁性剪紙可以靠自身的磁性吸附到磁性相框、磁性畫軸上,也可以吸附到冰箱、汽車、文具盒等鐵製物體上。如果噴了少許水或洗潔精,也可以貼附在玻璃或其他光滑表麵上去。 磁性剪紙能夠更充分地體現剪紙的透雕特點和剪紙的透空效果。
磁性剪紙是對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它對剪紙的貢獻體現在:一是磁性剪紙擴大了剪紙的市場;二是磁性剪紙豐富了剪紙理論;三是磁性剪紙增強了剪紙的藝術表現力,藝術的創作技法上的新創新,藝術表現手法也更為多樣化。
磁性剪紙能夠讓人們得到審美體驗,能夠陶冶情操,激發人們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人們可以動手做一個生肖磁性剪紙,作為禮物送給朋友,以此來表達友誼長存;也可以剪個百花獻壽送給家裏的老人,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心意,這些傳統美德的體現,盡可以用剪紙藝術來盡情地體現。
民間剪紙就是這樣一種紮根於民間的藝術,並且與人們的生活是緊密關聯的,它流傳於民間,土香土色,永遠散發著藝術的芬芳,同時,它也成為了千家萬戶增色添喜的一種民間藝術形式。
閱讀鏈接
客家人的春幡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竹竿上高掛的長條形旗幟,一種是客家妹子立春時節的裝飾品“春燕”。春燕又名幡勝、彩勝、春書。南北朝梁代宗懍著述的《荊楚歲時記》載曰:“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可見女性立春佩戴春幡、幡勝的習俗,應最遲始於漢末魏晉,從此曆代沿襲,形成了風味十足的立春文化。
種類繁多的山東剪紙
■ 剪紙 禮花-四福四壽
山東剪紙是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也是民間剪紙的主要發祥地之一,這裏的剪紙種類繁多,用途不一。
在山東剪紙中,有春節時為了增強節日氣氛的“門箋”、窗花和牆花,有正月十五的燈籠花,有膠東的紙鬥和笸籮花,有送禮用的禮花和喜花,有用於刺繡底樣的鞋花、兜兜花、枕頭花等。
山東剪紙在各地的名稱也是不一樣的,分別稱為窗花、窗染花、花兒等,其製作過程稱為鉸花和摳花。按照民俗功用,山東民間剪紙可以分為三類:節日剪紙、禮俗儀式剪紙和日用剪紙。
山東民間剪紙的題材是極為廣泛的,它不僅表現了人們喜聞樂見的事物,而且還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表現形式有文字圖案、鳥獸魚蟲、山水風景、民間傳說、戲曲人物、曆史典故、宗教民情等。
■ 剪紙 禮花-四魚戲蓮
春節 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俗稱“年節”,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
山東剪紙從造型風格上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渤海灣地區粗獷豪放的風格,它與黃河流域其他省份的剪紙一脈相承;另一類則是更有特點的山東膠東沿海地區以線為主、線麵結合的精巧型剪紙,它與山東漢代畫像石刻細密繁縟的風格一脈相承,以其花樣密集的裝飾手段,使單純爽快的外型顯得更加飽滿豐富。
山東膠東稱手巧的女子為“伎倆人”,她不管是出自於哪個村,都是人們引以為榮的事。此外,她們的花樣子常常都會用煙火熏在土紙上到處流傳,從而成為遠近鄉村剪花的樣子。
膠東的窗戶多是細長條形的格子,一般隻能貼一些小的花。於是,婦女們便開發自己的創意,運用化整為零的方法把大的構圖分割成條形狀剪出來,再貼到窗上組合成一個完整的畫麵,這種被稱為“窗越”的剪紙一般都是貼在“窗心”。
另外,還有“窗角花”、“窗旁花”以及懸掛在窗前會活動的“鬥雞花”等,構成了係列性的“欞間文化”,並與節慶的居室布置相適應。此外,剪紙還被用於牆圍及天頂仰棚的裝飾中,以及器皿的貼花中。
■ 剪紙 春風得意
膠東是山東民間剪紙的主要代表地區之一,煙台以西的蓬萊、龍口、萊州的剪紙,以其線條細膩、小巧玲瓏而見長;威海所轄榮成、文登、乳山等地的剪紙,則以誇張大方、渾厚樸實而著稱;高密一帶流傳的剪紙,從農舍的門窗、頂棚到箱櫃、衣櫥都有剪紙裝飾。製作時一般不用打草稿,直接剪下即可,其特色是常用鋸齒紋和挺拔的線條相結合的方式來構成形象。
山東的剪紙越來越多地顯示出了它獨具的審美功能,因此,民間的“伎倆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往往叫人感到一種凡人難以達到的絕妙感覺。
在創作構思上, 山東的剪紙一般采用象征和寓意的創作手法,使作品既有美的視覺享受,又有豐富的想象力。如用桃子來象征“長壽”,用石榴來象征“多子”,用鴛鴦來象征“愛情”等。
此外,用諧音的表現手法在剪紙中也是極為常見的。如蓮花和鯉魚表示“連年有餘”,喜鵲和梅花表示“喜上眉梢”等。這些題材和表現手法,經幾代民間藝人的傳承、提煉與修改,創作出了一大批構圖嚴謹、造型優美、格調高雅的傳統剪紙精品。
膠東剪紙的流傳時間,據史料《招遠縣誌》、《萊陽縣誌》中記載,在明、清時期,膠東各地的民間剪紙就已經普遍存在了,手工藝術也逐步走向成熟,並且達到了鼎盛時期。
經研究發現,早在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就有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方勝和花鳥貼上鬢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在民俗節日中,用多種顏色的紙剪成各種花草、動物或人物等多種題材的內容,貼在窗戶和門楣上等作為裝飾,與此同時,也有作為禮品裝飾或刺繡花樣之用的。
清代 (1616~1912年),是中國曆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傳十二帝,享國二百九十六年。
■ 剪紙 連生貴子
由於剪金銀箔是膠東獨有的剪紙藝術形式,因此從這個角度來進行推測的話,膠東剪紙應起源於漢唐之前。
在清代膠東的風俗中,新婚人家往往會根據新娘所剪的窗花,來判斷新娘的巧拙。因此,姑娘在出嫁前學習剪紙也會和學習縫紉、刺繡一樣認真。也正因為如此,膠東婦女剪紙的技藝才會如此地精湛。
濱州剪紙曆史十分悠久,在國內外享有盛名,其結構嚴謹、古樸渾厚、題材廣泛,多有豪放粗獷之作,與黃河流域的文化遺產一脈相承,堪稱中國數千年傳統文化藝術的結晶。
在濱州剪紙的傳統題材中,表現較多的有葫蘆和鳥、雞狗鵝鴨、花草魚蟲等。在這些題材中,無不蘊涵著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希望和追求,同時,也洋溢著創作者自然和淳樸的真摯感情。此外,其主要題材,多與古時黃河下遊人們的生活和中華民族的一些神話有關。
濱州剪紙藝術新人輩出,許多名作還被博物館收藏,因此,不得不說它的藝術價值是不容小覷的。茌平剪紙,以其豪放、樸拙的獨特風格和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民間剪紙藝術中自成一派。民間藝人不用打底稿,也不用刀刻筆描,隻需要一把剪刀和一疊彩紙,就能夠剪出各種各樣的花鳥人物,形象傳神,栩栩如生。
■ 剪紙 燈籠花-童子
民間藝人用其樸素的手法,將紙剪出了豐富多彩的畫麵,在內容上反映喜慶、吉祥、如意和忠孝的題材比較多。此外,民間藝人的技藝也被代代相傳。
在藝術風格上,茌平東、西部的剪紙在相同中也各有不同。東部地區注意物象的外部輪廓,不打草稿就動剪成形;西部地區在簡括的物象上注意必要的花紋裝飾,使作品顯得俏麗高雅。
在逢年過節時,剪紙也多為“白蓮紅魚”,象征著五穀豐登、年年有餘的美好願望;在新婚嫁娶時,則用“鴛鴦戲水”來祝願夫妻相敬如賓、白頭偕老。
高密剪紙是山東高密漢族民間藝術三絕之一,它包括窗花、門箋、牆花、頂棚花、燈花等,它的流傳同高密農村的節令風俗有著密切的關係,其中,窗花、門箋、燈花是在春節或元宵節時貼掛的。
高密剪紙的題材極為廣泛,內容也十分豐富,花草蟲魚、飛禽走獸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於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戲曲故事,其象征性強,造型樸實誇張,粗獷中見清秀,反映出了獨到的民族審美觀。
高密剪紙是中國剪紙中的一朵奇葩,勤勞智慧的高密人,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漢族民間藝術,其重要組成部分的高密民間剪紙,以其獨特的藝術風格,自立於民間藝術之林。
龍山文化 泛指中國黃河中、下遊地區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其除陶器外,還有大量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他們以農業為主而兼營狩獵、打魚和蓄養牲畜。
■ 剪紙 連生貴子
高密地處膠東半島,屬於龍山文化,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氏族部落在這裏繁衍生息。這也正是氏族社會圖騰藝術繁盛的時期,圖騰藝術中的物象開始以圖案的形式來顯示其中的意思。
此外,具象手法也開始轉向意象手法,從而出現了簡練誇張的鋸齒紋、月牙紋、水波紋等表現手法。
高密剪紙最早作為膠東剪紙的一個派係,已經初步具備了細膩的風格。漢朝以後特別是明朝初年,由於時代的變遷,戰爭的頻繁,大批移民從山西、河南、河北、江南等地彙集到高密地區,並保持了相對穩定,人們安居樂業的祥和景象,也使高密民間剪紙藝術得以繁榮發展。
這些移民大多是一個村一戶人家或親戚幾個由官方遷移而來,在這些人中不乏能工巧匠,擁有剪紙技藝的人不少。因此,河北剪紙的渾厚、山西剪紙的粗獷、江南剪紙的清秀細膩都傳到了高密。
後來,人們通過互相交流、借鑒與學習,各個地方的剪紙藝術逐步滲入到了高密剪紙藝術之中,融南糅北,兼收並蓄,從而形成了高密剪紙的獨特藝術風格。
首先,高密剪紙以其精巧的構思見長,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並且寄托著人們的美好願望。剪紙的造型稚拙粗獷而不呆板,誇張變形而不失真,粗獷中見清秀,簡約而不單調,讓人有一種愛不釋手的感覺。
高密剪紙既忠實於自然,又不拘泥於自然。有時還會大膽地衝破常規,巧妙地運用獨特手法,從而達到自己的創作目的。
例如剪紙“籠上蟈蟈”。生活中的蟈蟈都是養在籠子裏的,可是,高密的剪紙藝人卻獨出心裁地將蟈蟈放了出來。一隻看上去體重如牛的蟈蟈,用一雙堅硬的後腿緊緊地鉤在一隻精細乖巧的籠子上,雙須前伸,二目圓睜,宛如猛虎臥山岡。
整幅畫麵,黑、白、灰對比強烈,籠子玲瓏剔透,蟈蟈粗獷豪放,兩者渾然一體,相映成趣,充分體現了人們渴望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強烈願望。
其次,高密剪紙造型稚拙,風格淳樸,線條剛勁挺拔,金石味很濃,這也是高密剪紙區別於其他剪紙品種的一個重要特征。
■ 剪紙 老鼠娶親
高密剪紙“八仙”,一改其他剪紙“八仙”的風格而獨具特色,它不像江南剪紙中的“八仙”那樣玲瓏剔透,純以輕柔的細線、手繪式的五官來表現“八仙”人物;也不像河北剪紙中的“八仙”那樣濃厚粗獷,以塊為主,大麵為黑,隻求整體輪廓而無細部刻畫;也不像山西剪紙中的“八仙”那樣有刀劈斧鑿之感。高密剪紙中的“八仙”有種巧奪天工、強烈醒目而又耐人尋味的美感。
■ 剪紙 禮花-生肖雙喜
第三,高密剪紙運用了對立統一的手法,塊與線組成黑、白、灰色調,相互襯托,對比強烈,富有韻律感。
那長長的“老鼠娶親”隊伍,看上去就好似一幅國畫長卷,浩浩蕩蕩,威風至極。遠遠看上去,對比強烈,形象分明。
此外,值得稱道的是整個“老鼠娶親”隊伍的順序,也全是按照民間習俗的結婚儀仗而進行排列的,這充分說明了民俗風情對高密剪紙風格所起到的作用。
第四,高密剪紙在形象刻畫上注重誇張而不失真的效果,它在表現形式上,運用了陰剪和陽剪手法,巧妙地運用了黑塊和細線,善使鋸齒紋和光滑麵,有定規而不拘束,剪出了生動而又傳神的藝術效果。
例如在“霸王出世”中,那凶猛的老虎不再是虎視眈眈了,而是一個充滿母愛的形象,老虎溫順地侍候著剛出世的霸王,那虎仔卻懂事地躲在母親胸前,吸吮著母親的乳汁,這種以變凶惡為善良的美好向往和驚人的擬人手法,正是高密剪紙的獨特風格所在。
此外,高密剪紙的紋樣大致可以分為:人物、鳥獸、文字、器用、鱗介、花木、果菜、昆蟲、山水等,還有人提出加上世界珍奇和現代器物兩類,共計11類。根據剪紙的寓意,還可以分為:納吉祝福、祛邪、除惡、勸勉、警戒、趣味等七類。
在高密農村,過年時,窗上新糊了雪白的窗紙,上麵便貼上了窗花,門頂、窗前,貼上門箋,元宵節夜晚的燈籠上貼上燈花,新年的氣氛就出來了。
■ 剪紙 蟈戲圖
喜花是結婚時張貼在新房室內家具和器物上的,壽花和喪花是在過生日和辦喪事時張貼的,牆花和頂棚花是布置房間時分別貼在牆上和屋頂上的。
所謂花樣,是衣服、鞋、帽、門簾等繡製圖樣時所依據的範樣。剪紙藝人們每剪成一個圖形,就把它用線粗粗地縫在另一張紙上,拿到燈燭上用煙熏烤黑,然後把剪紙圖形取下後,就留下一個以煙黑為底的空白圖形,原來的剪紙圖樣則可以拿去作為服飾刺繡之用了。這樣,圖樣就可以一代代地傳承下來。
高密剪紙的獨特性令人稱絕,它的表現形式與創作手法也令人感到讚美。因此,它被譽為“高密三絕”之一,並在全國剪紙藝術中獨樹一幟。
閱讀鏈接
關於高密剪紙,有個美麗的愛情傳說。漢武帝因愛妃李夫人不幸早逝而悲痛欲絕。有人報告說齊地高密的少翁,自稱能將李夫人的魂招來,漢武帝立即命他前來招魂。少翁用紙剪了李夫人的影像,到了夜晚,在一頂方帳中點起燈燭,映出像真人一樣的李夫人,漢武帝在另一帳中遠遠觀看,泣然曰:“是也非也,立而望之,翩何姍姍起來遲?”據說這就是高密剪紙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