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3 / 3)

火紅的藥丸,各個有指甲蓋大小,聞著辛辣刺鼻,卻是弘治帝現下唯一的希望。

服下一枚丹藥,弘治帝被寧瑾扶到榻上,閉上雙眼,疲累蒼老之色難掩,恍如半百老人。

“寧老伴。”

“奴婢在。”

“宮裏事查得怎麼樣了?”

“回陛下,已有了眉目,戴義和陳寬今日便拿人。”

“恩。”弘治帝愈顯疲憊,聲音變得低啞,“若是太子身邊的人,不要瞞著,讓太子知道。”

“陛下?”

“朕撐不了多久。”

這幾個宦官就當是給太子提個醒,日後遇外戚犯罪,不可循私心輕縱,必要嚴懲。

他已是病入膏肓,能否撐過今年,都未可知。

張氏外戚跋扈已久,弘治帝不是不知道,卻一直顧念著皇後,重舉輕放。可再和皇後夫妻情深,也重不過江山社稷。

現如今,他倒是盼著張氏兄弟犯錯,拚著不要仁慈之名,也能為太子鋪平前路。

隻可惜,世事難料,時不待人。

枉為真龍天子,老天不許,又能為之奈何。

“子弱母壯啊……”

弘治帝低暔著,漸漸睡了過去。

寧瑾伺候在側,已是臉色發白,汗濕脊背。

時至掌燈,閱卷房內,八名讀卷官仍在審閱殿試策論。

同複試相類,每份策論都要經八人翻閱,鑒分上等、中上、中下以及下等。得上等最多者,將交由三位閣老親閱,摘選十份最佳者呈送天子。

不出意外,三鼎甲及二甲傳臚均將在十人中欽點。

然以上定規,於當下卻是行不通。

殿試之時,天子親選八份策論,更當殿問話,逐一奏對。觀其意,一甲三人已定,二甲五名怕都占了。隻留下兩三個名額給臣下推舉,不隻審閱策論的八人,三名閣老都很頭疼。

該慶幸天子隻選了八個,沒有十個全占?

慶幸個XX啊!

“以三位相公之見,此事該當如何?”

劉健皺眉,謝遷亦然。

李東陽思索片刻,道:“既有定規,自當依其行事。”

“李相公的意思是?”

“擇選十份最優者,呈送天子。”

照章辦事,總不會錯。

策論送上去,讀卷官就算完成任務。誰為狀元誰為榜眼,均由天子決定。

一甲是誰,眾人心中多少有底。二甲傳臚,也不外乎在幾人中擇選。餘下名次便不是那麼重要。縱有偏頗,在考取庶吉士時,也會被另選出來。

金子在哪裏都會發光,區別隻在早晚。

“如此,便依李相公之言。”

與此同時,劉瑾已被五花大綁,押往司禮監。

朱厚照正巧被皇後請去坤寧宮,因知張皇後不喜劉瑾,便隻帶上了穀大用和張永。

皇太子不在,劉瑾無可依仗。司禮監掌管皇城內一應儀禮刑名,掌印下令拿人,自是無人阻攔。

“咱家要見太子!”

劉瑾被拖出殿門,雖不知緣由,仍感大事不好,顧不得宮規,扯開脖子叫嚷。

“堵上嘴。”

待劉瑾嘴被堵住,司禮監少監劉輔冷笑一聲,細聲道:“咱家勸你還是老實點,說不得,戴公公能讓你死得痛快些。”

聽聞此言,劉瑾頓時大驚失色,魂飛魄散。

福來樓內,楊瓚接連推卻多人邀請,連李淳等人的宴請也婉言謝絕,在傳臚大典之前,立意不出客棧一步。

“四郎也太小心了些。”書童不解,一邊整理箱籠,一邊道。

“小心駛得萬年船。”

難得開了句玩笑,楊瓚放下筆,吹幹紙上墨跡,道:“且去喚夥計,問明送信的快腳是否還在城中。”

“是。”

書童推門離開,楊瓚拿起剪刀,輕輕剪斷一截燭芯。

佛家有雲:善惡之報,如影隨形。

他不信佛,卻信善惡有報。縱然上天不降雷霆,他亦要親手斬斷惡枝!

燭光搖動,映出半室明亮。

楊瓚垂眸,放下剪刀,安然如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