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2 / 3)

侍講擦擦汗,總算鬆了口氣。

韓文似想起什麼,忽然話鋒一轉,問道,“爾等閱卷時,可留心有保安州貢士的策論?”

保安州?

幾名閱卷官麵麵相覷,不解其意。

韓尚書祖籍洪洞,和保安州實在是八竿子打不著。就算要“照顧”同鄉,也該是山西貢士才對。

“保安州……倒是有一份。”

兩名閱卷官忙回身翻找,沒過片刻,便將楊瓚的卷子找了出來。

之所以這般容易,和楊瓚勤練台閣體不無關係。

接過試卷,韓文笑了笑,問道:“這份策論是中上?”

“回司徒,此篇策論行文拙樸,初讀不會令人眼前一亮,細品之下,實是持之有故,言之有物。不為上上等,也可為中上。”

韓文沒說話,直接將卷子遞給馬文升。果然,看到規整熟悉的台閣體,馬尚書崩不住樂了。

幾名閱卷官滿頭霧水,更是不解。

“爾等可知,做出這篇策論的貢士年約幾何?”

猜年齡?

“觀其行文,應已是而立之年。”

“再猜。”

“不惑之年?”

總不可能是半百耳順吧?

春闈貢士也沒這麼大年齡的。

“不及弱冠。”

什麼?!

風過燭火,焰心跳動,室內一片寂靜。

八名閱卷官瞠目結舌,皆風中淩亂,步調很是統一。

見狀,韓文也笑了。

“今上求賢若渴,這樣的良才美玉,自不好在我等這裏埋沒。”

話一出口,眾人便知曉韓尚書的打算。

心下思量一番,都沒提出異議。

年不及弱冠便有這份沉穩,早生幾十年,當可同楊大學士分庭抗禮。

既然兩位尚書達成一致,都有舉薦此人的意思,他們又何必討人嫌?

再者言,複試策論呈送天子禦覽,本就是特例,多一份少一份實無大礙。誰又能雞蛋裏挑骨頭,非要辯出個五四三二一來。

“如此良才,自當舉薦。”

幾人頷首,笑容裏都帶著意會。

馬文升和韓文也不避人,大方將幾份策論收起,喚來一名小黃門,將諸事安置妥當,當夜便歇在值房。

次日,弘治帝難得上了早朝。

朝議之後,三名閣老和六部尚書齊聚奉天殿西暖閣,和天子一同觀覽呈上的幾篇策論。

謝丕和顧九如的最為出彩,第三個被天子誇讚的卻不是董王已,而是閆璟。其後,崔銑等人的策論均被一一評鑒,言辭深刻者多得讚譽。

翻到楊瓚的文章,弘治帝微微皺眉。

不是說不好,而是比起之前幾篇,的確有些差距。

“馬愛卿。”

“臣在。”

弘治帝拿起楊瓚的文章,明顯在問,這篇策論是怎麼回事?

“啟稟陛下,此文乃春闈第五十九名,保安州明經楊瓚所做。”

“哦。”

弘治帝點點頭,繼續向下看,眉頭仍是未鬆。

行文平穩,有些觀點不錯,字也不錯,可左看右看,實在沒有哪裏出奇。

“此篇策論……”

看到末尾,弘治帝當真不知道該如何評鑒。

論理,文章寫得不錯,算是中上。但比起之前幾人,實是差了一個段數。就好像白麵包子和黑麵饅頭的對比,都能吃,味道卻著實不一樣。

麵對弘治帝的疑問和同僚的目光,馬文升極是淡定。旁人不曉得弘治帝的心思,曆經四朝的官場老油條卻是一清二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