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晉穀把這小孩子,鍾愛得達於極點。但是葉素吾夫妻,也極愛這個女兒;雖則出了嫁,生了孩子,仍是要接回家來久住。楊祖植離不開老婆,也跟同住在嶽母家。兩小夫妻從家裏動身去嶽母家的時候,生下來的小孩,才得叁個月。在嶽家住了半年,楊晉穀就打發人來接。
葉素吾夫妻舍不得女兒走,隻是留不放;二月間去的,直住到年底。楊晉穀派人接了叁五次,葉素吾夫妻定要留過年。
楊晉穀想看孫子的心切,隻等過了年,就改派了兩個長隨,同了個老媽子,教老媽子對葉家說:“如果要留少爺少奶奶住,不要緊;隻要把孫少爺帶回去,少爺少奶奶便再住十年八載,也不妨事!”葉素吾夫妻見是這麼說,不好意思再留了,正月十二日,就叫了一艘大紅船,送楊祖植夫妻回去。超速首發
這時楊晉穀在衡州。正月裏北風多,紅船又穩又快,計算十五日可以趕到。誰知行到第二日,奶媽抱了這周歲的小孩,在船頭上玩耍。這個小孩本來生得肥胖有力,亂跳亂動的,在奶媽手中不肯安靜。奶媽年輕,一個不留神,小孩便脫手掉下河裏去了!奶媽順手一撈,僅撈了一頂風帽在手;水流風急,頃刻已流得不知去向!
奶媽嚇慌了,亂喊救命,楊祖植夫妻跑出去看時,連水花都沒看見一個!楊祖植急得抓住奶媽就打。奶媽情知不了,也要同河裏跳下。依得楊祖植的性子,覺得這奶媽死有餘辜;巴不得他跳下河去,陪葬自己的周歲小兒!虧得楊祖植的妻子機警,一把將奶媽拉住道:“小兒已是掉下河去了!你陪死,也無用處!且快把船頭掉過,趕緊追下去撈救。”
紅船本來就是救生船,駕船的都是救生老手,不問有多大的風浪,紅船是從來不會翻掉的。
當時聽得小鮑子落了水,不待楊祖植吩咐,已連忙下了半截風篷,掉轉船來。船上原備有撈人的長竿撓釣;七手八腳的。旋撈旋趕。無奈那船行駛半帆風,比滿帆的包快;那怕你落了篷,疾行的餘力,還得跑半裏路,方能停住;在河心行駛,又不能撐篙,將船抵住不動。加以水流甚急,等得掉過頭來,相離落水的地力,已不知有多遠了。
大家心裏都存小孩不會泅水的念頭,估料落水就沉了底;既是不能確定落水在甚麼所在,雖是用撓釣撈挽,也都不過奉行故事而已。楊祖植夫妻望河裏,痛哭了一會。
楊祖植道:“我們年紀輕,不愁不會生育;這孩子該當不是你我的兒子,便不掉下何去,要病死也沒設法!隻是老太爺這般鍾愛他,叁回五次的派人來接,也完全為的是他;我們於今空手回去,卻是怎生交代呢?老太爺老太太,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得了這個慘消息,不要急死,也要傷心死?這可怎麼得了呢?”
他妻子說道:“這消息不但不可給老太爺老太太知道,連外公外婆都知道不得!惟有連夜趕到省城,多叫幾個媒婆來,多許他們些銀子,教他們去打聽,看那家有月份相當的小孩,便在幾千銀子也說不得,買一個來作替身:好在出來的時候,得叁個月;於今離隔了差不多一年,老太爺老太太,不見得便認得出!”
楊祖植搖頭道:“不好!到那裏去找這頭上有雙旋,又正正在兩邊頭角上的?”
他妻子道:“那是不容易找,然隻要頭上有兩個旋的!即是找不出,也還有一個法子:叫個剃頭匠來,把頭發剃個幹淨回家!一時不留神,也看不出!並且兩個老人家,無緣無故的,大約也不至十分注意到這旋上去。”
楊祖植聽了,也得說好。隨即叮囑了一幹下人,不許到家透露風聲。這些下人身上,都擔些幹係;巴不得不給老太爺老太太知道,免得挨打挨罵。紅船連夜趕到了長沙。打發下人上岸,找尋了九七個媒婆。楊祖植對媒婆,將要買周歲男孩的話說了;如能找頭上有雙旋的,更可多出價錢。媒婆也不知道有甚麼緣筆,隻理會得:這是一筆好買賣:做成了功,可以一生吃不盡!他們做媒婆的,幹的是這類事業:豈有不極力兜搭的?天下事,隻要有錢,真是沒有辦不到的!幾個媒婆,跑滿了一個省城,到十五日,就居然找了一個,頭上也是兩個旋紋;隻略大了幾個月,有一歲半了,是一個做裁縫的兒子。
裁縫姓鍾,名叫廣泰;有九個兒子,四個女兒。因家境不好,食口大多,時常抱怨妻子,不該生這麼多兒女。久有意送給沒兒女的養,一則苦於沒有相當的人家,二則他妻子,畢竟是自己身上生下來的,不忍心胡亂丟掉!每次生一個兒女下來,得忍受丈夫無窮的埋怨!這回媒婆來說:有富貴人家,要買了作兒子;料知買過去,不但沒有苦吃,還有得享受,並且又有銀子可得。鍾廣泰自是高興,就是他妻子也願意了。說妥了一千兩銀子的身價,四百兩銀子的媒費;一時交割清楚,這歲半的小孩,使到楊祖植夫妻手裏了。
也合該這小孩,是義拾兒的替身!雖則大了幾個月,隻因裁縫老婆,生育得過多,缺乏了奶水;小兒身體,不大發達,和義拾兒落水的時候,長短大小差不多,容貌也有些相彷佛。就隻頭上雙旋,不及義拾兒那般齊整;但是盡可以敷衍過去,仍舊教義拾兒的奶媽帶了。
尋常有了歲多的小孩,多是不肯吃旁人的奶:這孩子因平日虧了奶水,肚中饑餓得很,奶媽給奶他吃,一點兒不號哭。回到衡州,楊晉穀兩老夫妻,竟毫不疑慮的,認作自己的嫡孫子;替他取的名字,叫做楊繼新。後來這楊繼新大了,也是這部書中的緊要人物。暫時放下,後文自有交代。這樣說來,義拾兒的來路,算是已經表明了。
卻說義拾兒這日,提了飯籃書包,去蒙童館讀書。心裏因萬二呆子,不肯答應他加送學錢,有些悶悶不樂;低頭,一步懶似一步的,往前行走。萬家離蒙童館,不上叁裏路;走了好一會,仍沒有走到。停了步抬頭一看,原來走錯了路,在叁岔路口上應拐彎的;因心中不樂,忘記了拐彎,就走進一座山裏來了。小孩子心性,見走錯了這麼遠,恐怕到遲了,先生責罵偷懶,不免有些慌急起來。慌忙回頭,匆匆向來路上走。方要轉過山嘴,不提防一條碩大無朋的牯牛,迎麵衝了過來;那裏避讓得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