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政論!爭論?(1 / 2)

越國經曆了呂氏一族謀逆一事後,迅速調整了各郡縣官員,

在與太子趙胡,右內史趙故商量多日後,越王趙始改製了越國朝堂。

趙始效仿了漢初丞相職位,去除相國改為丞相職,設右丞相與左丞相,以右為尊。

趙始:“相國長史鬱林君張權,升遷為右丞相一職,統領朝堂,同時卸任鬱林郡守之職,由鬱林郡丞莊青擔任鬱林郡郡守之職。”

“右內史趙故,德才兼備,勞苦功高,特封為越國從陽君。

卸任右內史之職,擔任‘假’左丞相,因其年齡較小,應要磨練,望卿日後多觀政研學,謹言慎行。”

最開始商討由趙故為使臣送太子胡入漢為質,那使臣必須身份高貴,才能代表越國,所以授其左丞相之職,因年齡太小,所以前麵掛一個假字,暫代之意。

越王趙始本意封為安陽君,安則代表安定,安從的意思,漢屬火德,所以意思就是從漢。

不過趙故思量許久還是勸慰道:

“何不直接以從陽君為封,我越國的安不利於漢國,他們需要看到的是我越國的臣服,所以兒臣認為,從陽更佳。”

趙始沉思許久,並未說話。單單一個安與從,其中的學問就大了,安雖然能代表從,但其意義還是有自主,平定平安的意思。

倘若以安為首封為安陽,漢朝必有爭論,原因就是趙故並沒有對漢做過任何有利的事情,他出使漢國,必受其所絆,受人言語討伐。

但話說回來,要是有漢臣認為安陽為是平定漢的意思,那樂子可就大了。

從字的含義更大了,從雖然此時更佳,但其代表的意義就是服從。

越國新封的從陽君,送越國太子入漢為質,這兩件事加在一起,對一個王者來說,完全就是一個恥辱,一個終生羈絆。

對任何一個王者來說,兩者相加,猶如兩個大比兜扇其臉上,不僅疼痛,還侮辱性極強。

此事商討的時間則更久,比朝堂之上各郡縣封職實權之職還要久。

此事由新任右丞相張權,新任左丞相趙故,王太子趙胡三人領頭,多次與趙始代表的一方人爭論此事。

左內史玄策:“我越國綿延萬裏,國富民足,怎可用‘從’字去討好漢朝,這讓我越民,如何去看待我王,老夫覺得‘安’便可。”

右丞相張權:“玄內史謬言了,我越人與漢人,實則本為一類人,皆為夏人,何來討好一說。

然則太上王趙佗與數十年之前領先秦五十萬秦人入越,兩方早已融入為一族。

此時漢朝強大,我越國暫時依附漢朝,又有何不可。”

太仆孟儀:“不妥,大大不妥,右丞相之言,是為一家之言,我越人於嶺南之地躬耕數千年,本就不同於漢人,我等越人自有數百越人種族,自成一脈。”

左丞相趙故:“太仆大人所言,我不認同,五百多年前的越王勾踐,以三千越甲吞吳之事諸君可還記得。

越王勾踐本就是禹的後代,堯禪位於舜,舜禪讓於禹,禹開創了夏,我等皆為諸夏一族,雖居於山野蠻荒之地,但其先祖皆為華夏之人,並無秦漢越人之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