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9章(1 / 2)

第二天,陳銘德和《新民報》當時的總編輯趙純繼一起來到了新街口林巷田漢的住處。雙方一拍即合,在後來一年多的時間裏,田漢為《新民報》寫了六七萬字的文章。在文字交往過程中,田漢與陳銘德也成為了要好的朋友。後來根據工作的需要,田漢去了上海,為《新民報》撰稿的事情就中斷了。

1937年10月上海淪陷,田漢又從上海回到南京。趙純繼聞訊去看望他。那時,田漢和趙純繼已經是老朋友了,無話不談。田漢不客氣地對趙純繼說:“葉劍英參謀長在南京,叫你們老板請請客嘛。”趙純繼就將田漢的話如實地學給了老板陳銘德。陳銘德自然不會怠慢,聽說了之後,當即在北平路40號的寓所裏宴請葉劍英。當時任八路軍駐南京辦事處的負責人廖承誌也一同參加了宴會,還有田漢、田漢的夫人安娥、田漢的三弟田洪。《新民報》方麵出席的隻有陳銘德、鄧季惺和趙純繼。

人們在宴席上談得非常愉快,葉劍英即興為在座的《新民報》主要負責人講解了中國共產黨的《八一宣言》,分析了時局的變化,說明了共產黨全麵抗戰、持久抗戰的方針,一席話對陳、鄧、趙都是一次非常大的觸動。當時,國民黨方麵還沒有形成持久抗日的觀念,亡國論還像濃密的陰雲一樣籠罩在人們沉悶的心頭,通過這次宴會,陳銘德和鄧季惺對共產黨、共產黨的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此他們對共產黨高層領導人增加了信任,彼此加強了了解和友誼,為日後的成功合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在賓主雙方意興正濃的時候,熱情、樂觀、活潑的田漢即席賦詩一首:

原來國事尚可為,一片英氣鬱濃眉。

盡使大陸成軍壘,直至倭寇投降時。

可以說,這次宴飲聚會是陳銘德思想轉變的一個關鍵。雖然國民黨的勢力和共產黨的勢力比較起來仍然占有絕對的優勢,但是陳銘德似乎從葉劍英的韜略和田漢的熱情中,從身邊的這些共產黨人身上的勇敢中看到了國家和民族的一縷希望。而且,陳銘德是何等聰明機智的一個報人?他知道辦報紙的難處,他也知道辦報紙需要結交各個方麵的朋友。

所以,順應時局變化的需要,陳銘德開始了他的轉變。抗戰爆發之前,中共和紅軍在重慶的報紙上一直被稱為“匪”,是蔣介石剿滅的對象。

在《新民報》上,共產黨也是一直被稱為“共匪“的。但是抗戰爆發之後,一切都變了,蔣介石宣布解除了黨禁,承認了紅軍和南方紅軍遊擊隊的合法地位,釋放了一大批共產黨和政治犯,並且成立了包括中共代表在內的國防參政會……共產黨已經成為了中國政治舞台上的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

陳銘德將眼前這一切都清晰地看在了眼裏,這就是他了不起的見識。

五、陳銘德與周恩來的交往

1939年7月7日,正好是抗戰紀念日,周恩來應《新民報》之邀,為重慶《新民報》題詞:“全民團結,持久鬥爭。抗戰必勝,建國必成。”這是借《新民報》的陣地宣傳抗戰,同時也是周恩來借這個機會為《新華日報》尋找在重慶的同盟軍。

周恩來與《新民報》建立親密的關係是一次非常偶然的事情引起的。

1941年春天,周恩來在重慶的歌樂山中央醫院住院。巧合的是陳銘德的妻子鄧季惺當時也因病在那裏住院。當時,鄧穎超經常到醫院去看護周恩來,陳銘德也常常到醫院看望鄧季惺。周恩來溫文爾雅的君子風度,和藹可親的為人態度,使陳銘德和鄧季惺為之感佩。同時,陳銘德和鄧季惺在如此艱難的環境裏敢於說真話,敢於為民請命的果敢作風也給周恩來和鄧穎超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就這樣,周恩來夫婦和陳銘德夫婦有了比較多的接觸,使他們開始成為了比較密切的朋友。

1941年1月,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突然爆發,國民黨頑固派蓄意製造的摩擦使國共合作再次進入了一種令人撲朔迷離的狀態。國民黨的特務活動一時又在重慶猖獗起來。1942年秋天,就在這樣惡劣的條件下,陳銘德卻大膽地將共產黨的領袖人物周恩來請到自己的家中做客,這的確是一個非凡之舉。

那是一個秋日的傍晚,寒星已經升上了天空,蕭瑟的秋風從嘉陵江江麵上掠過,將地麵的落葉卷起。山城搖曳的點點燈火層層疊疊地伴著天上閃爍的燦爛星光,使重慶的暗夜裏有了些許的光輝。陳銘德站在寒冷的星光下,等待著周恩來的到來。

周恩來在郭沫若的陪同下,在墨色籠罩的夜幕裏,來到了七星崗附近的華一村,他們老遠就看見了站在街口的陳銘德先生。

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聚會。在當時惡劣的環境下,陳銘德敢於邀請周恩來到家中小酌,的確是膽大包天的舉動。當時《新民報》方麵隻有張恨水、趙純繼幾個骨幹分子在場,氣氛非常融洽,從那個時候開始,周恩來和《新民報》裏的很多骨幹人物都成為了親密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