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下的中年女人,看上去50多歲,手指關節粗大,手上有厚厚的老繭,不過頭發和衣服收拾得幹淨利落。
來人自稱是張嫂子。
“我是張團長家的家屬。你就是小沈未過門的媳婦吧?”
雖然她的眼神當中也有打量的意思,但隻是正常的好奇,並沒有惡意,跟剛才圍在院子外的那些人有天壤之別。
嶽瓏雁的臉上露出笑容,衝對方點頭打招呼,“張嫂子好,您叫我小嶽就行了。”
對方有些自來熟,見嶽瓏雁說話態度溫和,對她產生了一種親切感,也不跟她客氣,主動進了院子。
她將院子四下裏看過之後,還走進屋子看了看,出來之後對嶽瓏雁說道:“院子和屋子都挺不錯的,結實耐用,前麵住的那家人沒有損壞。”
她又指點道:“縣城裏有家具廠,附近村子裏還有手藝不錯的老木匠,雖然明麵上沒辦法從他那裏定東西,但部隊裏不少人家都用他的東西。你問問小沈,他有辦法的。”
張嫂子在21軍的家屬院住了有些年頭了,資曆老,對附近的情況幾乎了如指掌。
誰家的家屬來了,她都願意幫忙一二。隻要不是原則性的錯誤,部隊領導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事情,她都願意開口提醒。
因此,張嫂子在家屬院的人緣相當不錯。
又因為張團長的位置擺在那裏了,一般情況下,沒人願意跟他交惡。
最最關鍵的是,張團長的年紀到了,基本上沒有了再往上走的可能性,所以他整個人顯得十分地隨和,對任何事都看得開。
對年輕有為的下屬們也很寬容。
隻要下屬們自己有本事,張團長十分積極地提供機會,同時隻要是他們的功勞,他絕對不會據為己有。
夫妻倆的名聲不說在團裏,就是在整個21軍都赫赫有名。
一提起來,誰不對他們豎大拇指。
此時的張嫂子還在熱情地給嶽瓏雁出主意,“至於鍋碗瓢盆這些家用的東西,集市上更是不止一家在賣。有一些是從京城運來的,還有的是附近村子裏的村民們偷偷自己燒製的,其實兩者的質量差距不大。京城運來的那些也是廠子淘汰出來的殘次品。”
俗話說得好,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軍隊駐紮在此地,少不了各種生活用品的長期補給,集市上也從一開始隻是村民們賣些蔬菜糧食雞蛋肉類,慢慢多了各種各樣的商品。
有那些精明的又有渠道的人,便跟京城的各種廠子打好了關係,總能隔三差五地運出來種類繁多的生活用品。
張嫂子提供的信息,比小丁的還要全麵。
“多謝嫂子了,等沈錚回來之後,我會跟他說一句的。”
張團長雖然不能再往上升了,但部隊裏留下的人脈不可能放棄,而沈錚是最有希望在他走後坐上他的位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