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血的穴位治療法
貧血是指全身循環血液中紅細胞總量減少至正常值以下。貧血屬中醫“虛勞”“血虛”“血證”範疇。貧血是血液攜氧功能不足為共同表現的一類血液係統疾病的總稱。貧血又可分再生障礙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兩大類。貧血的症狀一般為頭暈眼花、耳鳴、倦怠神疲、乏力,麵色蒼白或萎黃,心悸失眠,四肢麻木,或指甲脆裂、皮膚幹燥、皮發幹燥脫落,或月經紊亂或閉經,甚至暈厥。一般中醫認為,血液的生成與心脾腎三髒功能正常與否有關。主要是先天不足,後天失養,心、脾、腎三髒虛弱或功能失調所致。或因飲食攝入不足、營養缺乏,或久病體虛、失血過多等因所引起的。
貧血患者可以通過不同的按摩手法進行輔助治療。
頭部頸部按摩法
1.從耳朵上方起,沿著眼睛上方的額頭一直按摩到太陽穴。
2.用同樣的方法,從眼睛的上方,沿著額頭一直按摩到太陽穴。
3.從額頭到腦後。
4.從額頭中心位置起,沿著頭頂中心線一直到腦顱頂,再到後脖頸。將這樣一套按摩法,每個小節各進行3分鍾。隨著血液循環的順暢,貧血症也會隨之而消除。
穴位按摩療法
貧血患者可以通過不同的配穴進行治療。
配穴方一:脊柱兩旁自尾椎、大椎穴、脾腧、腎腧、大腸腧、肚臍、腹部、天樞、足三裏。
治法:按摩分三步。
第一步:由尾椎兩旁開始沿脊椎向上捏至大椎穴兩旁。共10遍;然後分別在脾腧、腎腧及大腸腧按揉81次。
第二步:以肚臍為中心,順時針、由小到大揉腹81次;後在天樞穴(雙)揉壓81次。
第三步:每次在足三裏穴交替進行揉壓5分鍾。手法要柔和,先輕後重。每次按摩15~20分鍾。每日1次。適用於小兒或成人缺鐵性貧血。
配穴方二:百會、足三裏、神門、大陵、腳心腎、心、脾、肝穴(位於足底湧泉穴及周圍1.5~3厘米)。
治法:按揉百會穴3分鍾。按揉足三裏、神門、大陵各2分鍾。按揉腳穴(腎、心、脾、肝穴)各2分鍾。每日按摩1次,15次為1各療程。
適用於貧血。加減:睡眠多夢者,加揉雙側神門穴各2分鍾。陰虛內熱者,臨睡前用手掌擦湧泉穴100次,使之發熱。
配穴方三:足三裏、三陰交、血海、臍周、神門、湧泉、肝腧、脾腧、胃腧。
治法:患者取仰臥位,用拇指指腹揉按足三裏、三陰交、血海、神門穴各30~50次;環形揉按臍周5~6遍;搓擦雙側湧泉穴,以透熱為度。
患者轉取俯臥位,按揉肝腧、脾腧、胃腧穴各50~100次。手法宜適中,不可過重。每日按摩1次,每次按摩20~30分鍾,20次為1個療程。
適用於再生障礙性貧血。
足部按摩法
足部按摩主要通過對反射區的刺激增加身體的抗病能力和自我修複能力,加快血液循環,增加營養物質的吸收,調節機體的失衡狀態從而達到對貧血的輔助治療作用。
1.整體按摩雙足;
2.重點按摩:腹腔神經叢、脾髒、腎髒、甲狀腺、心髒、肝髒、胃、胰、小腸、大腸、上身淋巴腺、下身淋巴腺等反射區。
進行足部按摩時,首先須用熱水泡足15~20分鍾,然後才可開始按摩。因為腹腔神經叢的按摩範圍要大,所以足心的整個範圍都要按摩到位,按摩的時間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