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腳麻木的穴位治療法(2 / 2)

足三裏。足,指穴所在部位為足部,別於手三裏穴之名也。本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是人體兩個長壽穴之一,足三裏穴位於外膝眼下10厘米,用自己的掌心蓋住自己的膝蓋骨,五指朝下,中指盡處便是此穴。足三裏穴是胃經的要穴。胃是人體的一個“給養倉庫”,胃部的食物隻有及時地消化、分解、吸收,人體的其他器髒才可以得到充足的養分,人才能身體健康,精力充沛。所以,胃部消化情況的好壞,對人們來說極為重要。而足三裏穴則能擔此重任。該穴艾灸效果最好,有“常灸足三裏,勝吃老母雞”之說,艾灸或用手指按壓此穴,不但能補脾健胃,促使飲食盡快消化吸收,增強人體免疫功能,扶正祛邪,而且還能消除疲勞,恢複體力,使人精神煥發,青春常駐。如果能每月用艾灸此穴10次,每天1次,每次15分鍾,便可使人長壽。若家中無艾或不便艾灸,可以指關節按壓足三裏穴,亦可達到同等效果。

眼睛明亮全賴肝血滋養。用眼多了,肝血損耗自然多了,尤其是晚上,正是補陰血的時候,該補不補,反而變本加厲地過度使用,久而久之,肝血虛了。肝腎同源,從五行上是“母子”關係,肝血虛會連累腎,結果變成肝腎陰虛。

雖然大家都說是“黑眼圈”,仔細看看,其實是有些發青的黑。五色裏青對應肝,黑對應腎,所以偏重青色的要著重補肝,偏重黑色的要著重補腎。

補肝血要用肝腧、膈腧。肝腧和膈腧都是膀胱經上的穴位。膈腧又叫“血會”,是調陰血的要穴。這個穴位的找法很簡單,先找肩胛骨,它的內下角跟第七胸椎在一條水平線上,這條線的中點就是膈腧空。肝腧是肝的背腧穴,也就是肝在後背的反應點,跟耳穴足療的反射區類似。背腧的作用偏補,相當於咱們身體裏自帶的“燕窩”、“海參”。肝腧在膈腧下麵。

這兩個穴位都在後背,自己按揉有些費勁,可以在工作間隙朋友、同事之間相互按揉,按揉5分鍾;也可以用類似擀麵杖、棒球棒之類的東西,在後背上下滾動,這種方式可以刺激到所有背拔罐、走罐或者艾灸,效果更好。

除了上麵說的,還有一個必不可少的穴——三陰交。它是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能同時調理肝脾腎。《紅樓夢》裏說,女子是水做的。這話不假,女子就要補“水”,也就是中醫裏的陰。所以三陰交又叫“女三裏”。它在內踝尖上寸,也就是從內腳踝最高的地方起,向上量四指,在小腿內側骨後緣的凹陷處。這兒比其他地方敏感,按下去有脹疼的感覺。

操作方式:每天刺激兩側肝腧、膈腧各3~5分鍾,先重點點揉膈腧。然後沿著膀胱經向下按,到肝腧處再重點點揉。拔罐或者艾灸,然後手指點揉太溪穴3~5分鍾。具體哪個長哪個短,要根據腎虛、肝虛的輕重。睡前按兩側三陰交穴3分鍾即可。最好以上操作都在睡覺前做,一氣嗬成,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