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深吸了一口氣,感受著這座城池散發出的古老氣息。仿佛能聽到城牆下傳來的悠遠曆史回聲,那是過往的榮耀與輝煌,也是曾經的苦難與滄桑。劉浩嶼不禁感歎,這座城池見證了太多的變遷,卻依舊屹立不倒,如同一座永恒的豐碑。
他邁著堅定的步伐,走進了沂州府城。街道兩旁,商鋪林立,行人絡繹不絕。各種叫賣聲、吆喝聲此起彼伏,構成了一幅熱鬧而生動的市井畫卷。劉浩嶼穿梭在人群中,感受著這座城市的繁華與喧囂。
然而,他並未被眼前的繁華所迷惑。他知道,自己此行並非為了遊山玩水,而是為了追尋心中的夢想和信仰。他來到這座府城,是為了尋找那些能夠與他誌同道合的人,共同為大明這片土地的未來而努力。
在沂州府城的角落裏,劉浩嶼看到了一些人結識在一起,應該是一些誌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有的是江湖俠士,有的是文人墨客,有的是官員士子。雖然他們身份各異,但都有著共同的信念和追求。他們一起討論天下大事,交流心得感悟,共同為這片土地的未來出謀劃策。劉浩嶼聽的津津有味……
劉浩嶼離開了那個角落,繼續往前走著,時間不久看到一個府上正在辦喪事,走上前和站在遠處的一個老者打聽之後,才知道喪事已經結束了,現在已經是喪事的掃尾階段,接著老者就對劉浩嶼娓娓道來了……
原來是辦喪事的人家,是大明朝中一位德高望重的四品官員,前段時間不幸辭世了。此官員姓李,字文清,生於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勤政愛民,為官清廉。他曆任數職,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李公一生為國為民,鞠躬盡瘁,臨終之際,仍心係天下蒼生。
李公逝世後,家中子弟及仆人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喪事。他們按照朝廷規製和家族傳統,製定喪事章程,並派遣家仆四處奔走,將噩耗通知至親友同僚。一時間,沂州府城內外,哀悼之聲不絕於耳。
喪家內部布置肅穆莊重,庭院中搭起白色靈堂,懸掛挽聯,上書李公生平事跡。靈堂中央擺放著李公的遺像,遺像前供奉著香燭果品,兩側擺放著花圈和挽幛。喪家上下,皆穿素服,哀聲切切。
得知李公逝世的消息,親友同僚紛紛前來吊唁。他們攜帶香燭紙錢,步入靈堂,向李公遺像鞠躬行禮,表達哀思之情。在祭奠儀式上,親友們依次上前獻花、敬酒、焚香,祈禱李公在天之靈安息。
喪事儀式按照大明禮製嚴格進行。先是舉行開堂儀式,隨後是親友吊唁、祭奠等環節。在出殯之日,送殯隊伍浩浩蕩蕩,沿途百姓紛紛駐足哀悼。到達墓地後,舉行安葬儀式,將李公安葬於家族墓地之中。
在李公逝世後,家人迅速撰寫訃告,向朝廷及社會各界通報噩耗。同時,聘請文人墨客撰寫墓誌銘,銘記李公一生功德。墓誌銘用詞簡練,意蘊深遠,既表達了對逝者的哀思之情,又彰顯了其崇高的品德和政績。
喪事結束後,李公家人舉行送別儀式,感謝前來吊唁的親友同僚。在送別儀式上,家人們淚流滿麵,依依不舍地向李公遺像告別。隨著送殯隊伍的遠去,沂州城內外再次陷入一片哀悼之中。
接下來,李公家人開始著手安排後續事宜。他們整理李公的遺物和遺著,準備將其捐贈給大明國家圖書館,或設立家庭紀念館以供後人瞻仰學習。同時,家人們也積極調整心態,努力走出悲痛的陰影,繼續前行。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李公雖離世已久,但他的崇高品德和政績將永遠銘刻在曆史的長河中,成為後人敬仰的楷模。
……,其實在大明人死後,不同身份的人死後有不同的叫法,比如皇帝、皇後、皇太後、太皇太後等人的死(大明朝的時候還沒有搞什麼太上皇)叫崩,山崩地裂。
諸侯、皇太子、太子妃、皇子、親王、王妃、世子、郡王、郡王妃、公主、皇妃等人的死,叫做薨,小山塌陷,不過在大明朝有兩個人例外,那就是開國功臣徐達和明太祖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雖然不是宗親,但是他們倆死後也用了“薨”。
侯爵、伯爵、一品武官、駙馬、世孫(親王嫡長孫)、鎮國將軍、奉國中尉、郡主、宗室庶人(被廢掉爵位的宗室)等人的死,叫做卒。
那些放棄官邸的中等官員、士大夫等人的死,叫做捐館;平民百姓去世了,就直接說是,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