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興農之道以固國本(1 / 2)

劉浩嶼也知道,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國內的江湖人士和武林門派的政策……

一是尊重與包容,朱元璋並沒有對江湖人士和武林門派采取明確的打壓或禁止的政策。在明朝初期,社會動蕩不安,江湖人士和武林門派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維護地方治安和民間秩序的作用。朱元璋對這些勢力持尊重與包容的態度,允許其在一定範圍內自由發展。

二是鼓勵武藝的普及,明朝統治者對武術的重視從製度上得到體現。例如,科舉考試中加入了對軍事謀略的考核,鄉試可加試射箭等武藝項目,即便文采稍差也可因此錄取。此外,明朝還編撰了《教練軍士律》等武術書籍,大量刊印發行,以求在民間廣泛傳播武術。

三是建立武舉製度,明朝的武舉製度相較於唐宋更加完善,不僅在京城設有武學院,前線軍事重地也大量開辟武學院,武舉選拔入口大量增多,使得學武之人越來越多,武術蔚然成風。

四是利用與限製,雖然朱元璋尊重江湖人士和武林門派的存在,但也對其進行了一定的限製和利用。例如,在明成祖時期,更加重視武人,將武藝作為選拔官員的重要條件之一,以此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和控製。同時,對於那些違法亂紀、危害社會治安的江湖人士和武林門派,明朝政府也會進行嚴厲的打擊和處罰。

總的來說,明太祖朱元璋對於國內的江湖人士和武林門派采取了尊重、包容、鼓勵武藝普及、建立武舉製度以及利用與限製的政策。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武術的發展,維護了社會治安,同時也加強了大明中央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和控製。

……,當劉浩嶼深入了解了大明王朝對江湖中人的政策之後,他仿佛置身於一片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中,心海泛起層層漣漪。他這位初經江湖風雨的青年俠客,一直以來都秉持著正義與勇氣的信念,然而,麵對大明王朝那嚴謹而又微妙的江湖管理策略,他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未來的行走之路。

大明,這個輝煌一時的帝國,如同矗立於天地之間的巍峨巨塔,它的光芒照耀著四海,卻也掩蓋了無數江湖兒女的夢想與掙紮。江湖,這個充滿恩怨情仇、刀光劍影的世界,與大明王朝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而劉浩嶼,正是這平衡中一顆小小的棋子,他的每一個決定,都可能影響到自己乃至整個江湖的命運。

劉浩嶼曾是一個現代社會熱血激昂的青年,他懷揣著對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剛剛離開大學的校門不久,就糊裏糊塗踏上了大明這條充滿未知與挑戰的道路。

他經曆過生死離別,見識過人心險惡,但從未改變過內心的那份執著與堅韌。然而,當他深入了解了大明對江湖之人的政策後,他才意識到,這個世界並非他想象中那麼簡單。

大明王朝對江湖的管理,既嚴厲又微妙。它一方麵通過嚴格的法律手段,遏製江湖中的惡勢力,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安寧;另一方麵,又通過一係列的政策和措施,引導江湖中人向善,為國家的繁榮與昌盛貢獻力量。

這種管理方式,讓劉浩嶼既感到敬佩又感到無奈。他敬佩大明王朝的智慧和勇氣,能夠在複雜多變的江湖中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立場;他也無奈於自己現在作為江湖中人,必須在大明的政策框架內行事,無法隨心所欲地追求自己的夢想。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浩嶼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今後在大明的江湖上行走,還是低調一點好。他明白,作為一個江湖中人,自己無法改變大明的政策走向,也無法左右整個江湖的命運。但他可以選擇自己的行走方式,可以選擇在低調中保持自己的尊嚴和信念。

於是,劉浩嶼開始收斂自己的鋒芒,他打算不再像以前那樣的行事風格,要學會了在人群中隱藏自己的身影,學會了用微笑和沉默來應對各種複雜的局麵。他不再輕易卷入江湖的紛爭和恩怨之中,而是選擇以一種更加冷靜和理智的態度來麵對這個世界。

他認為這樣的改變,並不會讓自己失去江湖兒女的本色。相反,將來會變得更加成熟和穩重,更加懂得珍惜和感恩。今後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一個江湖中人應有的風度和氣質。也在低調中綻放著自己的光芒,成為大明江湖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歲月如歌,江湖如夢。劉浩嶼要在低調中走自己的江湖路,用自己的經曆和感悟,為後世的江湖兒女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要讓更多的人明白,在複雜多變的江湖中,保持一顆平靜和理智的心,才能走得更遠、更穩。

又過了幾天,劉浩嶼寫了一篇:《興農之道,以固國本》的文章交給了李修軍……

“小李,這是我寫的一篇文章,你照著這個看看將來如果有機會參加科舉考試的話,這篇文章也可以做你的範文喲。”

“謝謝劉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