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完王霸才的土地之後,劉浩嶼回到了四合院裏,他沒有參與分王霸才的土地,因為他感覺自己要土地沒有任何的意思,說不定什麼時間自己就離開王家村了。
……,劉浩嶼給自己倒了一杯水,一邊喝著一邊想,在大明建國初期,稅收製度主要承襲了唐宋的傳統,同時也有一些特殊的規定。
一是稅收製度、稅收依據,明朝初期,征稅的主要依據是明太祖朱元璋曾立下的規定,以黃冊為準,黃冊記載人丁和田畝,丁需要服役,田畝需要交租。
稅收種類也有很多,比如土地稅,根據土地麵積和產量來征收,通常是實物稅,如糧食。明朝大部分時間的土地稅都在2600萬石左右,朱元璋時期甚至達到過3278石。
(在明朝時期,一石作為古代的計量單位,其具體的重量因地域、時代和物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一般而言,明朝時期的一石重量大致在100斤到150斤之間,換算成現代單位,相當於95公斤左右。這種差異反映了古代計量單位的複雜性和多樣性,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和地區可能存在的重量標準差異。例如,有資料指出,明朝一石米在萬曆年間大約重188斤左右,這也進一步證實了明朝一石的重量範圍。此外,明朝時期官員的俸祿也是以石為單位計算,如正一品官員的年俸為1044石米)
人頭稅,按人口數量來征收,通常是現金或實物稅;商稅,對商業活動征收的稅,但在明朝初期,由於推行了嚴格的重農抑商政策,商稅相對較少,隻占據全國稅收的5%左右。
二是地主交土地稅,地主按照其所擁有的土地麵積和產量來繳納土地稅。這部分稅收通常是實物稅,如糧食,數量較大。人頭稅,地主家庭中的成員也需要按照人口數量來繳納人頭稅。
三是普通老百姓交土地稅,普通老百姓(主要是農民)按照其所耕種的土地麵積和產量來繳納土地稅。這部分稅收對農民來說是一項沉重的負擔,因為他們的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生產。人頭稅,農民家庭中的成員也需要按照人口數量來繳納人頭稅。
四是特殊規定士人可以免稅,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製定了一條規矩,即士人可以免除勞役和賦稅。這意味著官員、地主(很多也參與科舉考試)等士人階層可以免稅。這導致了有錢人不交稅,沒錢人多交稅的局麵。
總之,在大明建國初期,稅收製度以土地稅和人頭稅為主,地主和普通老百姓都需要按照其擁有的土地麵積和人口數量來交稅。然而,由於士人免稅的規定,導致稅收負擔主要落在了普通老百姓的身上,尤其是農民階層。這種稅收製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和矛盾。
想到這裏,劉浩嶼也是搖頭一笑,在心裏想:無論是在什麼朝代,都有一些人鑽國家政策的空子,以已達到偷稅漏稅的目的……
在黃昏的餘暉中,劉浩嶼正沉浸於大明稅收政策的紛繁思緒中。他的目光穿越窗欞,投向了遠方的群山,心中充滿了對未來的遐想和規劃。然而,這寧靜的片刻被一位不速之客打破,袁忠步履匆匆地來到了他的身旁。
“劉公子,我有一事不明。”袁忠的聲音打破了室內的靜謐,帶著幾分疑惑與探尋。他微蹙的眉頭下,一雙明亮的眼睛閃爍著求知的光芒,“剛才分惡霸地主王霸才土地的時候,你為何選擇放棄啊,要知道你現在在我們王家村買了房子,已然是我們王家村的一員了。”
劉浩嶼輕輕放下手中的茶杯,轉身望向袁忠,他的眼中閃爍著堅定與智慧的光芒。他微笑著說道:“袁忠,我今後注定要在大明的土地上,浪跡天涯,四海為家。我要那些土地做什麼呢?對我來說,它們不過是束縛我腳步的枷鎖罷了。我不要,就可以多分一些給那些真正需要的人,讓他們能在這片土地上安居樂業。”
袁忠聞言,眼中閃過一絲敬佩之色。他深知劉浩嶼並非尋常人,他的胸懷與誌向遠非一般人所能及。他沉思片刻,又問道:“劉公子,你真的不打算長期在王家村生活下來嗎?這裏民風淳樸,土地肥沃,是個安居樂業的好地方。”
劉浩嶼輕輕搖頭,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遠方的群山。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袁忠,我雖為一人,但我的心卻早已飄向了遠方。我渴望走遍大明的每一寸土地,領略各地的風土人情,體驗不同的人生百態。或許有一天,我會回到這裏,但那時,我已不再是現在的我了。”
袁忠默默地點了點頭,他理解劉浩嶼的誌向與追求。他轉身離去,心中卻對這位年輕的公子充滿了敬意與感慨。他知道,劉浩嶼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他的未來將充滿了無限的可能與精彩。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劉浩嶼開始著手安排家中的事務。他讓袁忠幫忙請來了幾位傭人,負責家中的日常瑣事。他希望能夠有一個溫馨舒適的家,讓他在漂泊的旅途中有一個可以回歸的港灣。同時,他也開始著手準備自己的行囊,為即將到來的旅程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