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人要麵子活受罪,麵子不能當飯吃(3)(3 / 3)

9.懂得忍讓,放下麵子能化解爭端

中國民間的彌勒佛身上有幅對聯:“肚大能容世間難容之事,笑口常笑天下可笑之人”。笑佛彌勒佛是中國民間寬容、忍耐精神的象征,是一位天生的樂天派。做人如若能達到彌勒佛的境界,便能真正放下自己的“麵子”,做到超然物外了。

每個人來到世上後,都會遇到許多不順心、不如意的事,甚至還會碰到被冤枉、被欺負的事,在此關頭,是忍還是怒,可能在這短暫的時間內就能決定你的禍福。有許多人,為了一些小利益的爭執或是一些涉及尊嚴和麵子的事而發生口角之爭,互不相讓,以至大吵大鬧,進而大打出手,結果往往兩敗俱傷。有的為了物質利益上的爭執,甚至鬧出了人命案子,打死的一方肯定會陰魂不散,而另一方則要“殺人償命”。由此可見,忍字是多麼的重要。古人雲“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適當的忍讓不但能化解災禍,消除爭端,甚至有時還會帶來許多意想不到的結局。

據說清代中期,有個“六尺巷”的故事。當朝宰相張英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毗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因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讓張英出麵幹預。宰相到底見識不凡,看罷來信,寫上一首打油詩勸導老夫人:“千裏家書隻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母見書明理,馬上將牆主動退後三尺;葉家見此,深感慚愧,也把牆讓後三尺。因此,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形成了六尺寬的巷子,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一場本來可能導致兩家大動幹戈的小小紛爭,被張英的寬宏大量所化解,最後兩家化幹戈為玉帛,握手言和,是一種再也好不過的結局了,倘若一家認為自己丟了麵子,那麼結局便往往難以收場。

其實,人與人之間的忍讓是一種美德。朋友的誤解,親人的錯怪,流言製造的是非,訛傳導致的輕信……此時惱怒不會春天化雨,生氣無助霧散雲消,隻有一時的忍讓才能幫助你恢複應有的形象,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讚美。

但忍讓並不是懦弱可欺,正相反,它更需具備自信和堅韌的品格。“忍”字,至少有二層意思:其一是堅韌和頑強。晉朝朱伺在《晉書·朱伺傳》中說:“兩敵相對,惟當忍之;彼不能忍,我能忍,是以勝耳。”這裏的忍,正是頑強的精神體現。其二是抑製。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胸懷“上馬擊狂胡,下馬草戰書”的報國壯誌,也曾寫下過“忍誌常須作座銘”。這種忍耐,不也正凝聚著他們頑強、堅忍的寶貴的品格嗎?豈能說他們是懦弱可欺呢?

歌德有一天到公園散步,對麵走來了一位曾經對他作品提出過尖銳批評的批評家,他站在歌德麵前大聲嚷道:“我從來不給傻子讓路!”歌德回答道:“而我正好相反!”邊說,邊滿麵笑容地讓在一旁。歌德的幽默消除了自己的惱和怒,避免了一場無謂的爭吵。從某種意義上講,既為自己擺脫了尷尬難堪的局麵,順勢下台,又顯示出了自己的心胸和氣量。

實時的忍讓,恰當的“丟麵子”不但無損你的利益和名譽,有時還會讓別人對你刮目相看,從心底裏得到別人的尊重,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是每個有“心機”的人應該悟透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