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軸進動造成天極和春分點在天球上的移動,以其為依據而建立起來的天球坐標係也必然相應地變化。對赤道坐標係來說,恒星的赤經和赤緯要發生變化,對黃道坐標係來說,恒星的黃經要發生改變。但是,地軸的進動不改變黃赤交角,即地軸在進動時,地軸與地球軌道麵的夾角始終是66°34憶。
在這裏還要說明一下,由於地軸進動而造成的天極、春分點的移動角度相對來講是很微小的,在較長的時間裏不會有很大的移動。所以,我們仍然可以說天極和春分點在天球上的位置不變,恒星的赤經、赤緯和黃經也可以粗略地認為是不變的,以此為依據而建立的星表、星圖仍是可以長期使用的。
地球的公轉速度
地球公轉是一種周期性的圓周運動,因此,地球公轉速度包含著角速度和線速度兩個方麵。如果我們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轉周期的話,那麼地球公轉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經過365.2564日地球公轉360°,即每日約0.986°,亦即每日約59憶8義。地球軌道總長度是9.4億千米,因此,地球公轉的平均線速度就是每年9.4億千米,也就是經過365.2564日地球公轉了9.4億千米,即每秒鍾29.7千米,約每秒30千米。
依據開普勒行星運動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轉速度與日地距離有關。地球公轉的角速度和線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隨著日地距離的變化而改變。地球在過近日點時,公轉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線速度都超過它們的平均值,角速度為1°1憶11義/日,線速度為30.3千米/秒;地球在過遠日點時,公轉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線速度都低於它們的平均值,角速度為57憶11義/日,線速度為29.3千米/秒。地球於每年1月初經過近日點,7月初經過遠日點,因此,從1月初到當年7月初,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加大,地球公轉速度逐漸減慢;從7月初到來年1月初,地球與太陽的距離逐漸縮小,地球公轉速度逐漸加快。
我們知道,春分點和秋分點對黃道是等分的,如果地球公轉速度是均勻的,則視太陽由春分點運行到秋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應該與視太陽由秋分點運行到春分點所需要的時間是等長的,各為全年的一半。但是,地球公轉速度是不均勻的,則走過相等距離的時間必然是不等長的。視太陽由春分點經過夏至點到秋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慢,需要186天多,長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和南半球的冬半年;視太陽由秋分點經過冬至點到春分點,地球公轉速度較快,需要179天,短於全年的一半,此時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南半球的夏半年。由此可見,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是造成地球上四季不等長的根本原因。
地球的自轉
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地球自轉是地球的一種重要運動形式,自轉的平均角速度為7.292伊10-5弧度/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轉線速度為465米/秒。一般而言,地球的自轉是均勻的。但精密的天文觀測表明,地球自轉存在著三種不同的變化。
地球自轉速度的變化
20世紀初以後,天文學的一項重要發現是,確認地球自轉速度是不均勻的。人們已經發現的地球自轉速度有以下三種變化:
長期減慢。這種變化使日的長度在一個世紀內增長了1~2毫秒,使以地球自轉周期為基準所計量的時間,2000萬年來累計慢了兩個多小時。引起地球自轉長期減慢的原因主要是潮汐摩擦。科學家發現在3.7億年以前的泥盆紀中期,地球上一年大約400天。
周期性變化。20世紀50年代從天文測時的分析發現,地球自轉速度有季節性的周期變化,春天變慢,秋天變快,此外還有半年周期的變化。周年變化的振幅為20~25毫秒,主要是由風的季節性變化引起的。
不規則變化。地球自轉還存在著時快時慢的不規則變化。其原因尚待進一步分析研究。
地球的自轉軸
地球自轉軸在地球本體上的位置是經常在變動的,這種變動稱為地極移動,簡稱極移。1765年,歐拉證明,如果沒有外力的作用,剛體地球的自轉軸將圍繞形狀軸作自由擺動,周期為305恒星日。1888年人們才從緯度變化的觀測中證實了極移的存在。1891年美國的S.C.張德勒進一步指出,極移包括兩種主要周期成分:一種是周期約14個月的自由擺動,又稱張德勒擺動;另一種是周期為12個月的受迫擺動。
實際觀測到的張德勒擺動就是歐拉所預言的自由擺動。但因地球不是一個絕對剛體,所以張德勒擺動的周期比歐拉所預言的周期約長40%。張德勒擺動的振幅0.06義~0.25義緩慢變化,其周期的變化範圍為410~440天。極移的另一種主要成分是周年受迫擺動,其振幅約為0.09義,相對來說比較穩定,主要由大氣和兩極冰雪的季節性變化所引起。
將極移中的周期成分除去以後,可以得到長期極移。長期極移的平均速度約為0.003義/年,方向大致在西經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