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四章 兵潰如潮(2 / 3)

曹霸也沒有率部進鄧州城,而是往西進入伏牛山南麓的丘嶺間,經穰城、內鄉兩縣境內穿過,往兩百裏外的淅川直撲過去。

考慮到叛軍可能會放棄襄樊隨郢,而據地利守均州的意圖,均州北部重鎮淅川,同時也是荊襄戰事最重要轉折點淅川守禦戰所在,是棠邑想控製武關道的最重要節點。

曹霸第一時間趕往淅川,即便不能第一時間奪下城池,也要想方設法限製叛軍援兵沿淅川河進駐淅川……

…………

…………

七日午時柴建率四千殘兵倉皇逃入襄城,可以是欲哭無淚,見到呂輕俠、周元等人也是相顧惘然。

招討軍是並沒有提前得到通知,但不要周炳武、張蟓二人,趙臻都可以是大楚宿將,曾在金陵逆亂期間給赤山軍造成相當慘烈的傷亡。

柴建前夜清晨時才接到棠邑軍兩萬精銳從蔡州借道南下的消息,他與守郢州城的鍾彥虎著手安排兵馬棄城北逃之初,就被周炳武、張蟓他們準確察覺到意圖。

從十月上旬起,在周炳武的督促下,張蟓、趙臻二人都將右武衛軍、右武驤軍的主力精銳調到荊門、郢州兩城牆下,有條不紊的組織攻城。

之前攻勢不緊不緩,談不上有多激烈,主要還是調用匠工造旋風炮攻城,不過看到叛軍主力有北逃的跡象,張蟓、趙臻二人不僅加強對荊門、郢州兩城的攻勢,還組織股的騎兵精銳繞到荊門、郢州的南側,遲滯叛軍南逃的速度。

柴建棄荊門城時,麾下還各有一萬多兵馬,但沿途一路被張蟓所部的前鋒精銳兵馬銜尾追擊,無數兵卒被殺敗衝散,兼之有大量將卒在途中嘩變逃亡,他能率四千多殘兵逃入襄城,已經算是極僥幸、算得上他平日威勢極重了。

由於右龍武軍水營果斷的從漢水下遊殺過來,守東岸郢州城的鍾彥虎傷亡更慘重,最終步卒、水軍加到一起,逃入北岸樊城之中的殘兵都不足四千人。

而這一刻以右武驤軍為主的招討軍右翼兵馬,正沿著漢水與大洪山西麓之間的通道,迅速往樊城與棗陽之間的區域集結。

很顯然周炳武、趙臻這時候已然確認是棠邑軍從北麵發動進攻,此舉意在攔截周數率隨州行營軍經棗陽往樊城撤逃。

這時候荊襄軍的弱點完全暴露出來。

之前的襄北軍不要衝鋒陷陣的戰馬了,軍馬數量也很有限,還大部分都被李知誥帶到梁州去了。

招討軍雖然也沒有多少戰馬,但軍馬卻不缺。

左武衛軍、右武驤軍之中,機動速度更快的馬步軍差不多占到總兵力的一半,便是這些馬步軍令柴建、鍾彥虎難以有效擺脫追擊,損失慘重。

而趙臻親率五千馬步軍,此時已經集結到棗陽西三十裏的池陽,而周數所部第一批往西撤逃的兵馬,才進入棗陽城。

更為關鍵的是發源伏牛山餘脈攻離及七峰山的唐河、白河,在新野縣南部合會,繼續往南,在樊城東部彙入漢水,此時才剛剛結了薄冰;而下遊接近河口位置,原有一座浮橋,但鍾彥虎為阻追兵進逼樊城,已一把火將浮橋燒毀。

這也意味著除非周數能率部將趙臻所部擊潰,其部才有乘渡船過唐白河逃入樊城的機會!

想鍾彥虎率樊城殘兵從西翼策應,接周數突圍已不可能,卻不是鍾彥虎不敢戰,而是已經有近兩萬棠邑軍精銳進入鄧州,此時正大舉分兵馬不停蹄的往淅川挺進。鍾彥虎倘若不能第一時間率部去增守位於丹水入漢水河口的滄浪城,致使滄浪城先一步為棠邑軍所奪,就意味著所有在滄浪城以西的人馬都會淪為甕中之鱉。

…………

…………

殘陽之下,被人馬踩踏得一片泥濘的雪地,上千具屍首倒伏在一條無名溪兩岸,白的氣溫略高,溫熱的鮮流彙聚到溪河之上,令薄冰融化,靜滯的溪流仿佛裏許長的血河,橫亙在大地之間。

趙臻躊躇滿誌的坐在馬鞍之上,駐足河畔,眺望遠處覆蓋皚皚白雪的山脊。

“督帥,周數沒挺過去,咽氣過去了!”一名校按著腰間的挎刀,揭開帳篷簾子,步跑過來稟報道。

“找一副棺木來,將周數的屍首收殮,等周兵部過來再作處置。”趙臻道。

這一仗可以是勝得摧枯拉朽,唯一像樣的戰事,便是周數率兩千嫡係想從右武驤軍的攔截下突圍殺到唐白河釁去。

雖然趙臻最終還是將這一部叛軍殲滅於唐白河東岸,但在兵力上占絕對優勢的右武驤軍卻也付出逾千傷亡。

最後將周數擒獲時,周數身中數十箭,還殺傷他右武驤軍十多將卒。

趙臻卻是敬周數是條漢子,也想著將他活捉送往金陵,功績更顯,卻未想周數失血過多,最終還是沒能救活過來。

此時叛軍殘部已經逃往漢水上遊兩岸的滄浪、鄖陽、房陵,據秦嶺、武當山迫切漢水的險峻地形,守峙西進漢中的門戶。

入冬之後,丹江口往西的漢水上遊水淺流卻急、礁石密布,大船舶不得進,兩側的道更是狹窄險僻,易守難攻。

不管怎麼,在春夏漢水上遊的水位漲上來之前,招討軍短時間內極難打開西進漢中的通道。

何況棠邑軍此時占據淅川、靖雲、荊子口、內鄉、穰城、鄧州、泌陽、南召、方城等占據鄧均兩州大部的十一縣,同時周憚在光州占領平靖、武勝、黃峴三關,控製從淮西經淮陽山口南下荊襄的另一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