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五章 瞞天過海(3 / 3)

“國無義戰,我當時用溫家子弟,亦意在謀楚,哪有什麼恩情可言?溫家留在棠邑,倘若再無三心二言,青史可期。”朱裕感概道。

溫暮橋應道:“陛下得是。”

朱裕站在地勢略高的碼頭,眺望西側新建的東湖城好一會兒,才又與韓謙道:“東湖雖有破落之處,卻有著秦漢以降千年之末有新氣象,你胸中的丘壑,終究是比我所想象的還深不可測啊。”

“陛下謬讚了。”韓謙道。

“蒙兀人之強,我是失之輕敵。而我倘若三年內未能收拾中原這殘破局麵,蕭衣卿、烏素大石亦將是你的勁敵——我承你的情,也最多勸徐明珍將霍邱、壽春兩城還你,但到時候楚國內憂不去,外患亦是難防啊。”朱裕道。

“這個也隻能走到哪裏算哪裏吧。”韓謙輕歎一口氣道。

“父皇。”雲和公主這時候再也忍不住的出聲喚道。

朱裕輕撫雲和的額頭,道:“雲和啊,你還是留在東湖吧,三年之後,中原局勢能定,我再派人來接你,以黔陽侯的胸懷,你也不用擔心到時候沒有再與為父相聚之日。”

“……雲和”雲和公主張口道。

朱裕搖了搖頭,打斷她出要跟隨去蔡州的請求,跟韓謙道:“我原本還打算進東湖與你相聚兩三日,但經裕溪河入巢湖,則發現已無必要——真希望有朝一日,你我能在戰場相見呢。”

“希望能有這一日。”韓謙道。

…………

…………

朱裕終究沒有進東湖城,韓謙安排一艘船送他與沈鵬、荊振追趕正通過巢湖往南淝水河而去的梁軍主力。

韓謙站在碼頭前,直到孤帆融入雲影、肉眼難辨,才請陳景舟、郭榮、溫博等人與他離開碼頭,一起乘車馬,穿過東湖城,往曆陽而去。

湖巷雖然繁榮之極,但此時的東湖城,規模還是遠不能跟金陵城相比。

不過,卻如朱裕所,東湖有著當時大州所沒有的新氣象。

穿過寬敞的馳道,車馬在侍衛的護衛下趕往三十多裏外的曆陽城。

今日乃是陳景舟、郭榮、溫博率第一批兵馬回撤棠邑,自然要擺宴接風洗塵、以慶其功,不會為朱裕的到來與離去而中斷。

曆陽還是一座夏日掩蓋在濃鬱之下的寧靜城,所居地勢頗高,夏日的氣候也相當的幹爽,沒有江淮地區特有的悶熱潮濕,可以是左右難得的避署之地。

除了高紹、馮繚、溫暮橋等極有限的幾人陪同韓謙趕到碼頭見朱裕一麵外,曆陽城漣園裏所擺的宴席,楊欽、袁國維、趙無忌、趙啟、陳致庸、季希堯、陳濟堂、奚發以及溫占玉、曹錕等溫氏重要人物,韓謙也將他們一並邀請過來。

掩護梁軍過境,特別是梁帝朱裕今日抵臨東湖之事,宴席上自然是絕不會信口提起,除了梁州戰事、河淮之局勢外,席間眾人所討論最多的還是淮西的民生以及入夏以來令人發愁的雨勢跟大水。

雖然淮西新收複、新置的十餘縣,今年夏糧田稅不再減免,但田稅都截留在州縣地方。

目前諸縣都照人丁規模,呈報溝渠、道路修造等事。

特別是霍濠壽光四州,考慮到後續的戰事很可能會沿淮河兩岸發展,民戶聚居點,特別是居住條件特別簡陋、需要縣及鄉司進行補助的民戶,今年則要逐步的照防禦隊騎兵襲擾的標準,集中修築圍屋、圍寨。

各縣及鄉司征收上來的田稅,都要投進去做這些事,製置府也會相應的補貼一部分錢糧,維持州縣及鄉司日常的運作。

這諸多事,縣及鄉司都會盡可能的就地采購建築材料,或直接由官方出麵,或鼓勵民間籌資建造各種磚窖、灰窖、伐木場等工場匠坊,並就地雇傭力工開支出去。

以工代賑並擴大地方基礎設施建設,都能叫這些地方的底層貧民生存狀況,不斷的得到改善,這是淮西將持續不懈要做下去的事情。

韓謙與陳景舟、周憚他們一直都保持密切的書信往來,會及時通報淮西近況,陳景舟在金陵事變之後,踏入淮西的機會很有限,但也極了解淮西的現狀。

溫博長期領兵與淮西(棠邑)對峙,對淮西的狀況就更不陌生了,但他心裏很清楚,有些事棠邑能做,壽州軍卻做不得,到底還是雙方軍資開支的倚重對象不同。

棠邑除了商貨販售江淮及川蜀、黔中等地外,還能通過官錢局從喬陳等親近過來的大族籌集錢款,從江淮各地贖買大量的糧穀等物資,壽州軍隻能通過傳統的田稅丁賦以及各種加征的雜捐,從直接控製的民戶頭上進行盤剝。

烏金嶺一役之前,壽州軍即便依靠汴京撥給四五十萬石糧秣,所能調用的物資等,就已經落後棠邑一大截。

烏金嶺一役,別人或許會覺得韓謙是用險計、詐計謀功,但在溫博眼裏,即便沒有烏金嶺一役,壽州軍這兩年也很難守住巢州等地。

過民生之後,難免還會談及溫氏族人及新編右神武軍的安置等事。

要之前心裏還存有些顧忌,但今日見過韓謙與梁帝朱裕碼頭相見的情形,溫暮橋、溫博父子再無猶豫,當即就表態,堅決不再搞獨立山頭,確定一切要以融入棠邑軍為前提,解除右神武軍可能會存在的遺留問題。

有溫博及溫暮橋等溫氏核心人物的主動表態,這些事情便能放開來去討論、商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