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四章 手詔(三)(2 / 3)

“請問曹大人,倘若李知誥、徐明珍、楊元演以金陵四路兵馬圍攻淮西,我是分四路兵馬去迎接,拒敵於淮西之外,還是放他們進淮西再打?”韓謙問道,“要是曹大人、長鄉侯連這點都不能大膽確認,這事真就懸了啊!”

曹幹明白韓謙這話的意思,他們也考慮過梁帝朱裕會主動放棄關中外圍關卡的防守,放諸路敵軍進入關中之後,隻是沒有韓謙這麼肯定。

“不用考慮了。要是梁軍分兵固守外圍,首先是北線將因為黃河、渭河的凍結,使得河津及潼關兩地都再難以拒絕股敵軍長驅直入,這必然將攪得關中腹地處處狼煙、烏煙瘴氣、風聲鶴唳,而此時任何一路關隘城池的失守,都極可能像雪崩般的誘發梁軍一連串的潰敗,終致局麵徹底不可收拾。比起分兵守外圍,朱裕更大的機會,就是放諸路兵馬都進關中,他才能依靠雍州等少數堅城,利用諸路敵軍之間的戒備與提防,集中精銳戰力,在渭河平原上對諸路敵軍分而擊之。”

韓謙平靜的道,

“當然了,雖然王孝先勇猛有餘而缺謀斷,但趙孟吉是蜀國難得良將,你們想要等到趙孟吉、王孝先所部被梁帝朱裕重創後再謀事,或許需要等上半年時間才有可能,但你們能有這個耐心等這麼久?諸多參與謀事之人,這時候恐怕都如坐針氈吧,曹大人能保證他們在半年時間內,不叫蜀主王建及世子王弘翼始終察覺不到破綻?”

事涉重大,曹幹怎麼都無法當場就給韓謙答複,道:“這恐怕要請示我家侯爺,才能做決斷?”

“事已至此,已經由不得曹大人你再猶豫了,也沒有時間往返渝州傳信請示。將在外,君令有所不授,便是這個道理。曹大人,你今就應該給我明確的答複,”韓謙沉聲道,“倘若整件事真像曹大人你們之前計劃的那般拖遝、猶豫,必將拖累敘州陷入萬劫不複之地,相信曹大人絕不會想逼迫韓某做出不利長鄉侯的決斷吧?”

聽著韓謙語帶威脅的話,曹幹也愣怔在那裏半晌無語:“……”

“我家大人給曹大人看這封手詔,便是我們最大的誠意,也唯有長鄉侯謀事得成,我棠邑才有依仗,曹大人,你竟然還要猶豫什麼?”馮繚不失時機的在旁邊推波助瀾問道。

…………

…………

昨曆陽僅有些雪飄蕩而下,沒有什麼模樣,今清晨霧散之後,氣還頗為晴朗,但馮繚午後拿著韓謙所擬的奏折,乘船沿江而下,趕在黑之前進入金陵城,陰霾的蒼穹便飄下鵝毛大雪來。

馮繚此時乃是棠邑行營製置府長史,除了全麵負責淮西民政事務,還兼領巢州刺史,倘若不是特別緊急、重要的事情,這兩年來他都不會跑到金陵來。

而遞交奏折以及與中樞院司聯絡等事,在都廳司也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更是不會直接勞煩馮繚。

故而得知馮繚渡江過來,被人拉到燕園樓飲宴、為當前時局多少搞得有些心煩意亂的韓端,也是急衝衝第一時間趕回宅邸,就看到明居堂裏,除了父親、大伯父韓道銘外,近年來都很少直接問事的老爺子也是一臉肅穆的坐在案桌之後,聽馮繚在著什麼。

“什麼緊急的事情,勞煩馮大人親自渡江過來?”韓端走進來問道。

韓家早就借“突患疾病、久治不愈”的由頭,將韓鈞及其妻兒送回宣州老宅休養,而不管韓端之前跟韓謙有什麼舊怨,在韓家跟棠邑徹底合流之後,這些都煙消雲散。

而韓端在韓家年輕一代之中,地位始終是與韓成蒙、喬維閻看齊的。

這麼關鍵的時刻,有一些事也需要他參與進來,馮繚稍作沉吟,道:“渝州司馬曹幹昨日秘密抵達曆陽,與侯爺見麵,長鄉侯最快會在一個半月之後,就將從渝州發兵回蜀都篡奪蜀主王位……”

“……”韓端張開嘴,半晌都不知道該什麼,怎麼都沒有想到棠邑劫持溫氏族人剛在金陵城裏傳得風聲四起,這會兒竟然要直接參與到長鄉侯篡奪蜀主王位的密謀之中。

韓端都感覺自己的心髒有些扛不住了。

馮繚也是前腳剛走進韓府在明居堂裏坐下,便索性將剛剛才跟韓道銘他們所的事情,跟受驚的韓端複述一遍:

“長鄉侯擔心事有不虞,欲從敘州借兵,侯爺已經決定,最快明日便有會一千精銳在韓東虎的率領下,直接隨曹幹乘赤山會的商船,走長江水路秘密趕往渝州。擔心飛鴿傳書會出什麼意外,前往敘州傳令的信使今日午時已經攜侯爺的親筆密函上路,順利的話,一個半月後將由譚育良率四千精銳沿黔江水道趕往渝州,與長鄉侯、曹幹他們會合。現在最重要的是最短的時間招降溫博及羅山守軍,我這次渡江過來,便是要代韓謙送呈奏折、覲見陛下……”

馮繚身兼巢州刺史,自然有資格代表韓謙直接進政事堂上書言事,但令韓端震驚的是韓謙竟然想著要以最短的時間去招降溫博及羅山守軍,禁不住前傾著身子問道:

“李知誥這根硬骨頭,沒那麼好啃啊,他不讓步怎麼辦?再溫博就一定會選擇降棠邑,而不是降李知誥?”

現在滿城都在流傳韓謙已經派人從徐州將溫氏族人劫持到棠邑了。

雖在消息傳出來後,李知誥沒有倉促強攻羅山城,但除了往羅山城以東的城寨增援兵馬防備韓謙會挑起戰釁外,甚至不惜新編左武驤軍去進攻武關,也要柴建率左神武軍主力往臨近光州的東翼轉移,擺明了就是不會輕易退讓。

但更為重要的,韓端並不覺得溫氏族人落到棠邑手裏,溫博就一定會降棠邑啊!

誰都知道溫暮橋是當年殘害三叔韓道勳的元凶之一,溫博就算痛快的投降棠邑,彼此之間也不可能能有多少信任。

難道棠邑真敢用溫博領兵,又或者溫博真就相信棠邑會毫無防備的用他領兵?

最好的結果就是溫博交出兵權,或者直接解散羅山守軍,溫氏族人歸隱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