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林昕爸站在林昕這邊時,林昕還有點小得意,以為自己終於有了靠山。結果,她爸僅僅是想以此為契機,和她媽談離婚的事。
林昕被當成了迷魂陣。
那對夫婦的離婚大戰,持續了快兩年,終於喧囂散盡。雙方可以說是在對方身上將能收回的全部收回,協議的結果也令人滿意。
他們唯獨忘記,他們還有一個被迫卷入一場戰爭、卻一點賠償都未曾得到的女兒。
等他們以迅猛的速度再婚後,此時才想到,他們那個共同的女兒,被放逐在了那片荒原上。
於是他們又轉身想彌補,卻發現女兒早就不是年幼時的小軟包,變得無比冷漠、渾身是刺。
有時候,某些父母就是這麼奇怪的生物。他們對子女的付出,並不是天性使然,而是帶著一點施舍的味道。
好像因為孩子是借由他們為介質,才來到這個世界上,他們便是施恩者,天然在心理上占據高位。
他們想給予什麼,孩子是不能選擇的,隻能照單全收,最好還要感恩戴德。
全然不知道他們給予的,和孩子所期盼的,早就南轅北轍。
所以當林昕拒絕他們的補償和接近,那對父母的第一反應,仍然是從自身的立場出發,心中隻覺得女兒實在是一個不好親近的孩子。
林昕的父親也就罷了,新的家庭和妻子、剛出生的兒子,把他的生活占據得滿滿當當。他做到的最好的程度,也不過是在林昕的生日和一些大型節日時,準時地給女兒發去一個愛的紅包。
看著林昕那邊接收後,他就自我安慰,覺得和女兒的距離更近了一步。實際上,除了偶爾的相互問候,他們連基本的話題都沒有了。
比起林父的拿捏恰當的分寸和距離感,林母可謂是強硬派家長的代表人物了。也許在她心裏,林昕永遠都是當初那個不懂事的小孩子。
她都忘記了她離開得太久,在此期間,林昕早已成長到擁有了獨立思考能力的年紀了。
定位錯誤的付出,永遠都是把想要關愛的人往反方向推的最佳手段。就像林昕母親永遠不明白,為什麼林昕對她的一切付出都擺出抗拒的姿態,而林昕也不明白,為什麼母親就不能徹底地當一條平行線。
明明過了那麼多年的互不幹擾的生活了。
母女倆對彼此都很不滿,然而又沒有溝通交流的恰當時機。這就導致一個想要靠近,一個想要逃離的局麵。
反正每一次的見麵,結局都大同小異。
為了讓自己看起來不像是落荒而逃,林昕出發後,給外婆發去一條信息,“和同學約了在圖書館看書,午飯就不回來了。”
外婆隻發來一個“嗯”字,表示她知道了,林昕可以隨意。
當然,外婆也不覺得自己有在女兒和外孫女之間擔任傳聲筒的義務,於是她沒有轉告女兒,外孫女不在家裏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