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鎮方家(上)(1 / 1)

早上十點多,棲鳳鎮方家二房的三小子方遇安急急的從鎮上騎著一輛借來的,除了鈴鐺不響,到處都響的腳踏車衝進鎮東大街的家中,一邊丟下車,一邊嚷嚷著:爸,媽,快出來,二哥來信了!

聞聽到方遇安的聲音,方家二大爺方柏清一掀門簾子走了出來,不滿的嗬斥道:嚷什麼,一點規矩都沒有。方遇安騎的頭大汗顧不得父親的責備,拿出二哥方遇喬的信,興奮的說:二哥來信了,二哥要回蒼華縣做縣長了!

方柏清愣了一下,一把奪過信,匆匆的翻看了一遍,不由仰天大笑起來:我方老二終於要出頭了,哈哈.........聲音響的嚇了方遇安一跳。

一夜之間,這個人口不足二十萬的小鎮傳遍了方家的喜訊,方家祠堂為此破例開了一回宗祠,光宗耀祖啊!

東大街方家隔壁的方家大房裏,大方太太吃著晚飯,臉上看不出什麼表情。方遇榮一邊照著鏡子整理儀容,一邊笑容滿麵的說要去隔壁賀喜。方家大媳婦於氏一臉譏諷的看著丈夫道:何必去拿熱臉貼人家冷屁股,人家可沒認過你這個大哥!

方遇榮正要反駁,大方太太把碗用力一頓,二個人都不說話了。大姑娘方映和乖巧的收拾碗筷,避到廚房去了。

大方太太回到樓上房間裏,關好門。悶悶不樂的坐下,窗外隱隱傳來悠揚曲樂聲。那是方老二今天開宗祠,遍請了族中的老人們,據說開了二十多桌,在唱大戲呢。

方家大房二房不和,由來已久,從方老太太一代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方家原來是老老太爺那一代從江寧遷移過來的。老老太爺背著一個包袱。腋下夾著一雙布鞋,單槍匹馬,帶著一手織布撚絲的好手藝到了這個小鎮,開了一個小作坊,然後娶妻生子,把小作坊開成大作坊,到了方家大爺二爺這一代,已經小有規模。

本來棲鳳鎮這個小鎮窮且避塞,也沒什麼主要的產業,主要都是以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的小手工作坊為主。從方家來了以後,從棉布到絲綢,帶動了一批人在這個產業上下遊活動,加上這個小鎮交通不便,水網縱橫,出個鎮,搖櫓要搖一夜。就連軍閥混戰的時候,都不高興打到這邊來。反而使這個小鎮各行各業分外興旺起來,方家的絲布生意更是其中的重點行業了。

方家做的最好的時候在東大街盤下了三進的大院子。老太爺居中,二個兒子各占據東西廂,也有過一陣子父賢子孝的興旺日子。

老太爺去世後,二個兒子還是守著家裏的老店。隨著洋布的入侵,家織布的市場少了,生意蕭條了不少,但市場份額在,維持個生計還是能的。老太爺去後,方老太太依然掌著家,說一不二。二個兒子極孝順,兒媳也是生意人家的女兒,大兒媳,就是如今的大方太太,是老太爺生意鼎盛時候娶的,娘家是做海運的,生意做的極大,這個媳婦是家中唯一的女兒,陪嫁的十分豐盛,當時給方家掙足了麵子。

二兒媳婦袁氏是本鎮的,家裏有個學堂,老丈人是前清的舉人,雖不是富有之家,但總算給方家沾了點書香氣,不能算是完全的商賈之家了。這袁舉人讀書太多,有點迂氣,對這唯一的女兒一味的灌輸三從四德,出嫁從夫,袁氏本來生性膽小,家教又嚴,出嫁後隻知道一味聽從婆婆的話。

方老太太也是看人下菜碟,大兒媳家中有錢,不敢得罪,唯一能使威風的便是這二兒媳了,平時動不動大聲嗬斥,摔鍋砸碗的,袁氏隻一味忍讓,不敢跟方老二多提一句。回娘家時向父母訴苦,反被父親訓斥不夠孝順。袁氏隻得忍著眼淚奉承婆婆,隻望能少挨點罵。後來生下長子方遇榮,日子才好過一點,方遇榮周歲時,袁氏又懷上了次子,當時袁氏也不過才19歲,又要照顧一歲的兒子,又要服侍婆婆,身子又重,本已以不堪重壓。

那日方老太太有點風寒,袁氏送了紅糖水來,方老太太一嚐,覺得不燙,便生了氣,也不作聲,待袁氏轉身離去的時候,突然把碗往門外一摔,那袁氏毫無防備,突聽巨響,嚇破了心膽,當晚便見紅小產了,血水倒了一盆又一盆,八個月大孩子始終不能產下來,瘟在了肚子裏,袁氏叫喊了三天,最終跟那個未能產下的兒子一起去了。

方老太太追悔不已,將滿心的愧疚傾注在了長孫方遇榮身上。方老二柏清正值壯年,總歸要續弦,但袁氏一死,方老太惡名在外,門當戶對的女兒那個敢嫁進來?

最後終於找了個香油店的姑娘,年紀也不小了,一直沒嫁出去,倒不是長相不好,而是父母亡後,兄嫂持家,一直把她當個不花錢的苦力,到現在年歲漸長,在家已經有點難看了,才急急的托人說媒。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