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救我命者我必不負他(1 / 2)

遊不二聞言,眼瞳驟然一縮,急忙追問梁教習:“李家?哪個李家?”

梁教習指向南方的天際,緩緩道:“你們可知啟明河這一名字的淵源?”見眾人皆搖頭,他邊收拾地上的菜蔬邊說道:“大啟皇朝以明為姓,而‘啟’字正是取自開國將軍李啟之名。而且,啟明河‘啟’字竟還排在‘明’字之前。坊間更是傳聞,大啟這個國名亦是源於那位功高蓋世的李啟將軍。隻是不知為何,他最終將皇位讓給了明家。這段君臣相宜的佳話,在當年可是傳遍大啟啊。”言罷,梁教習輕哼兩聲,顯然不太信這傳聞。

遊不二心中有些震驚,卻仍緊抓重點問道:“所以,與你們一同逃難的那位青年,竟是李啟將軍的後人?”

梁教習點頭肯定道:“沒錯。李家在大啟時代乃是擎天巨擘。柯大哥全家都仰賴那位公子才得以維持生計。但我卻覺得那位公子功利心過重,為達目的也不管手段。他逃難路上假意的和藹可親,也隻是在大秦刀兵下的偽裝罷了。”梁教習對那位李家公子的厭惡之情溢於言表,顯然曾有過非常不愉快的經曆。

遊不二聞言連忙追問道:“那位李家公子,就是柯大人口中那位感恩戴德的公子嗎?”

梁教習驚訝地看著他,可能是沒想到遊不二會如此了解過去之事,但仍點頭回答道:“雖柯大哥未曾明言其身份,但逃難路上柯大哥對他恭敬有加、侍奉周到,宛若書童一般。那家夥也習以為常,直到我幾次暗諷後他才稍有收斂,讓柯大哥以兄弟之禮相待。”

說到此處,梁教習不禁嘲諷一笑:“或許這也與我無關吧。畢竟在逃難之時,若還有人享受他人侍奉,在殺瘋了的秦軍眼中無疑是紮眼的很。”

遊不二心中已然確定這位必然是柯無喜口中的“公子”了。昨日對話中柯無喜對公子的態度與梁教習所述如出一轍。

他繼續追問道:“後來呢?那位公子去了何處?”

梁教習臉上的嘲諷之意愈發濃烈:“哼,那些豪門世家的子弟,怎會與我們這些泥腿子在這小鄉村裏過一輩子呢?自然是離開了。柯大哥說他投了大秦,憑借世家所學的兵法,想必也能在秦軍中平步青雲。至於他具體去了哪裏任職,我就不得而知了。

“我後來也再沒見過他。但我曾私下在坊間打探過,他投秦之時,九嶷城還未被秦軍攻破。而九嶷城裏的李家全員正與秦軍決死一戰,最終城破之時,李家家主給全家老小都賜了一丈白綾以報國恩。然而那位公子哥呢?他倒是踩著滿門屍骨,急匆匆地投了秦。”

屋內眾人聞言,紛紛皺眉,顯然大家對這種滿門忠烈中唯有一人投敵的行為深感不齒。

秦無敵憤憤不平地嘀咕道:“若讓我知道這家夥在哪裏任職,我必定……”

遊不二皺著眉,心中暗忖:“如果他並不在闕陽周圍任職,那他也不太可能是給柯無喜提供珍饈樓線索的人。”

想到這,他揮手打斷了秦無敵的自言自語,向梁教習問道:“梁教習,你再仔細回想一下,後來是否還有過他的消息?或者關於他的其他信息?”

梁教習看著眼前神色嚴肅的遊不二,也不由得嚴肅起來,疑惑地問道:“你們為何如此關注一個早已消失的人?難道他與你們正在調查的案子有關?”

遊不二沉聲說道:“如果我猜得沒錯,他在這個案子中才是關鍵人物。他才是那個給了柯無喜‘機會’的人,他可能才是這場棋局的執棋人!柯無喜隻不過是為了報恩,甘願成為他擺在台前的棋子罷了。”

眾人聞言皆是一驚,秦無敵更是複雜地看著遊不二的背影。他感覺自從那次雨夜遇襲後,遊不二似乎變得有些陌生。尤其是昨日聽完柯無喜的講述後,遊不二變得更加沉默、謹慎、機敏,與那個整日坐在監城司中的馬兆先倒是有了三分相像。

這種蛻變速度讓秦無敵感到有些看不懂,他甚至覺得蛻變二字都不夠恰當。相反,用“覺醒”來形容遊不二的變化似乎更為貼切,仿佛遊不二本身就該是這個樣子般,隻是逐漸拾起原本的自己。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